
回返心靈故鄉 種子一生無量
經過一整天(9/4)參訪關渡園區、內湖園區及臺北慈院等慈濟志業體滿滿的行程,來自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澳洲等多國的近五百位實業家搭乘火車,在晚間十點多抵達花蓮,準備繼續2015年「全球實業家靜思生活營」第二天的課程。
清晨五點,晨曦穿透雲層,照亮大地,花蓮靜思堂的全球人慈濟寮房一間間亮起燈,不待晨鐘,來自多國的實業家們陸續起身梳洗,在志工的引導下,六點不到已經井然有序地集合在同心圓餐廳準備用早齋。「師兄師姊早安!」、「小心腳下!」北區志工排成兩列,沿途問候。親切的問候,燦爛的笑容,讓這一天有了好的開始。「菩薩早安!」、「慢慢來,沒關係!」精舍常住師父也來到同心圓餐廳門口迎接學員的到來。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學員長魏良旭帶領大家唱誦〈無量法門〉,展現無比莊嚴道氣。無論是進齋堂還是講經堂,實業家們展現高度水準,進退有據,「……得大智慧,通達諸法。」難得回花蓮,難得見師一面,學員們滿心期待。
「這次的學員將近五百人,海外這幾個國家,大家擠破頭要回來,像在中國大陸還要先上課兩天,確定他們可以接受才能報名回來,非常不容易。如果沒有名額限制,五百人的營隊,可能馬來西亞或是中國大陸一個國家就爆滿了。」魏良旭說,為什麼會有這多人擠破頭要來參加早上五點就得起床,晚上十二點才能就寢,睡的是硬地板,進出都要排隊,宛如戰鬥營的營隊?「是因為上人的法吸引他們回來。」
曾經來過的,一個接引一個。像來自馬來西亞的李權嬌、李權英姊妹都是去年參加第六十三期生活營的學員,生活營滿滿的收穫讓他們發願要把家人、親朋好友帶回來,李權嬌家族這次共有二十七人同行。
「我今天回來了!還帶了好多家人回來。」學員李權嬌去年參加第六十三期靜思生活營後,發願帶回家人,今天她的願實現了。「好哇!」」只是一通電話給弟弟,第一時間就獲得立即的如此回應,讓權嬌都相當訝異。沒有想到能邀約弟弟來;林權嬌原本只想到邀約自己的先生、兒子參與,後來有十六位家人看到她的堅持與法喜,加上朋友共有二十七位一起回到花蓮深入認識慈濟。她期許每個人收獲滿滿,回到馬來西亞後,繼續跟著做慈濟。
營隊帶來改變 帶動善的循環
在「慈濟人的進退行儀」說明後,營隊正式開營,司儀靳秀麗為大家簡要說明了靜思生活營的緣起,她提到自己是因實業家生活營而認識慈濟。此次領隊、副領隊的志工也都是從1995年參加第一期生活營後因為感動陸續成為慈濟人,生活營改變他們的觀念,生活習慣跟著改變,因為個人改變,帶動家庭、企業改變。

「慈濟到底在做什麼?」尼泊爾大地震後停留三個月的施雅竹跟學員分享她的大承擔。當國際慈善救援團體陸續撤退之際,從4月27日第一梯醫療團抵達尼泊爾,進行醫療、糧食發放、物資發放、蓋簡易屋及帶動當地志工等,一直到8月底第十一梯圓滿第一階段的救災,慈濟人仍會秉持一貫作法,持續關懷協助,「走在最前,做到最後」。她也以「菩薩道雖坎坷,因為有你,因為有我,所以不孤單。」跟大家互勉。
生活營課程堂堂精彩豐富,發人深省。慈濟大學曾國藩副校長透過一位位無語良師的大捨之愛,介紹慈濟大學培育人醫的過程,讓馬來西亞實業家林興來不禁思索:「這一生到底要留什麼給孩子?」
從事導演工作的楊宗慈,因身體因素不能搭飛機,從長春、北京、廈門到臺灣,他搭火車、坐輪船、轉高鐵、臺鐵,經由陸路、水路輾轉終於回到花蓮,年輕的他過去也經常思索生命的意義,以及要如何拯救人類?他當下想到的是要透過鏡頭把慈濟的好傳出去。
用心再用心 高規格迎海外家人
而為了讓來自各國實業家有賓至如歸的感受,志工們事前做了縝密的規劃,要以照顧家人的高規格接待他們。「海外學員回來,除了對慈濟有更深一層了解,知道慈濟在世界各地做了這麼多事。」魏良旭表示,三百六十多位志工多日來不眠不休的投入籌備工作,無非是希望參與學員,將深深的感動化為行動,回到當地,落實上人的法和慈濟精神,接引更多人。
各功能組以誠以情,溫馨付出。早在營隊開始的前一天(9/3)傍晚,來自北區六十多位隊輔志工,集合在臺北東區聯絡處,接受緊密的行前集訓,將協助學員這三天來的營隊生活。集訓的目的,是為了要迎接即將到來的「全球靜思生活營」學員,從9月3日下午機場接機之後,志工將陪伴學員到關渡園區人文志業中心、參訪臺北慈濟醫院、內湖環保站,再回到花蓮靜思精舍,都需由隊輔志工們提供最佳的服務。
視訊連線中,德旻師父殷殷叮嚀靜思生活營隊是慈濟最早期的營隊,雖已漸漸轉型不只富有慈濟人文,還符合社會的需求,皆需仰賴每一位慈濟家人的用心,德旻師父說:「隊輔比學員還要辛苦,大家都是學佛者,清楚擅用柔軟的方式,把熱忱展現出來,這也是難得的學習和挑戰。」
雖然擁有豐厚的行政經驗,但是第一次承擔茶水點心組的周明雪學習把自己歸零,虛心學習,不恥下問。「我甚麼都不會」她還向之前承擔的志工歐金鑾、生活香積窗口陳碧珍請益,於是嘗試分工組織以空間、人間、物品分類,各小組看到資料會很清楚該準備的事項。
文山區志工蕭玉梅這次主動承擔製作可可餅乾與全球家人結緣,以可可粉親手製作一口茶食。因為可可粉微甜,只要加上少許糖粉即可,加上低筋麵粉、椰漿以及烤過的白芝麻增加香氣;考量健康因素,以葵花油替代奶油,製作出低糖、低油、低熱量又營養滿分的可可一口餅。
透過這份用心,蕭玉梅希望全球學員體驗淨斯資糧也可以運用在生活飲食中,在職場也可以推廣運用。由於自己的子女也在國外,想到海外家人要回到慈濟大家庭,她以家人的心來做點心,以愛心、耐心烘焙出一千一百片可可餅,用食輪轉法輪,廣結善緣又吃得安心。
開營前夕,同心圓餐廳有機動志工擺放桌椅,全球慈濟人寮房有生活組志工清潔寮房空間。志工們以乾淨的空間與學員結好緣,讓他們住進之後心生歡喜。
法入心解迷惘 通徹道理回歸清淨
課程的第二天,許多學員都已收穫滿載。李美玲提及:「昨天在大愛臺課程提到,平時對家庭要用心經營,婆媳之間要用心體諒。」
因為從小求好心切的個性,對生活產生種種不滿情緒,夫妻、親子間的關係也越來越緊繃;也因雙親罹患鼻咽癌往生,李美玲曾因情緒瀕臨崩潰罹患了憂鬱症。因送孩子就讀慈濟人文學校接觸慈濟的她,開始參加慈濟讀書會、「晨鐘起.薰法香」。
就在薰法香時聽到上人說:「解鈴還需繫鈴人。」一語驚醒夢中人,體會自己心結還需自己解;也漸漸打開了心結,思緒也豁然開朗,憂鬱症也不藥而癒了。因在參加慈濟受惠良多,李美玲工作雖然忙碌,今年2月堅決參加見習志工培訓;從開始只知道慈濟做慈善志業,進而了解慈濟除了慈善,還有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
在聽完「返佛國、膚震殤」課程分享後,李美玲說:「雖有財富,災難無常來時即化為烏有;聽到上人說:『幫助人,才是人間最珍貴的,生命無常,要為人群多付出。』慈濟讓人有正面能量、有信心、有希望。」
她也因一理通則萬里徹,享受心靈真正的快樂,而且也被公司表揚為優秀經理。
參與慈濟後李美玲不再執著私情享樂;不但打開了心門,也走出了陰鬱的心結,也讓夫妻、家庭關係重拾歡樂。
李美玲感恩:「因為慈濟,讓我找回了清淨自性,更深入了解佛法的真理,我發願一定要好好的做志工,培訓、受證成為慈濟人。」她因在自利利他,找到了生命的真義。【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北區人文真善美志工 花蓮報導 201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