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福建,患有「肌躍症」的鄭大耿,8月10日接受「深部腦刺激手術」後,醫療團隊從13日開始打開深層腦部刺激系統開關,讓鄭大耿的身體適應電量後,開始依照治療計畫調整電量、脈寬、頻率、靶點;復健團隊也同時開始進行職能治療與物理治療的復建計畫,希望幫助鄭大耿恢復正常生活功能。
20年沒用 加強訓練大腿肌肉
術後將近一個月,鄭大耿的病情慢慢有了改善。神經外科陳新源主任表示,鄭大耿一開始在接受動作指令到執行動作的過程,需要很長的「準備時間」,肌肉緊繃的狀況嚴重,讓他在執行動作時全身就會不自覺的顫抖,尤其是在「準備時間」被干擾時,更會影響他執行動作的準確度。
因為調整電量的過程繁瑣,每隔一段時間都需要用不同的電擊強度進行測試,根據鄭大耿的肢體反應和感覺,確定電擊的位置和強度是否合適,循序漸進達到最好的效果。積極接受治療的鄭大耿總是用樂觀的笑臉,面對每一次的治療與復健。

復健治療 吃力卻仍不願放棄
努力地積極復健,是鄭大耿對自己的期許。在職能治療室中,鄭大耿練習將眼前的木箱往前推,為了要穩定「趨身」的動作,儘管鄭大耿的身軀還是顫抖不已,做到臉紅脖子粗,他還是盡全力維持了二十秒。
復健團隊從鄭大耿軀幹穩定控制開始進行復健,職能治療師洪嘉駿表示,粗大動作就是肢體的動作,不同於講求手部靈巧的精細動作,強調的是一切動作發展的基礎--軀幹的穩定度、肢體動作的運用、移行的能力。復健的第一階段是透過輔具訓練鄭大耿身體重心往前,並且能讓動作維持,加強腰部的穩定度,進而訓練上肢的粗大動作。
鄭大耿將棋子、積木一個個放入小小的洞裡,有時手部施力點抓不穩,棋子、積木就會「飛」了出去,但他還是不氣餒地、有耐心重新再來,直到完成治療師指定的功課。

職能治療師洪嘉駿表示,精細動作是以整個手部跟手部相關的動作,從肩膀、上臂及手臂,再到手掌的運用,以崑大耿來說,當肩膀的穩定度夠,才有辦法進行遠端手掌的操作。
接著在物理治療的課程中,鄭大耿從站立開始訓練,藉著「傾斜床」的輔助,練習完全利用雙腿來支撐全身的重量,除了加強下肢肌肉力量的訓練,對往後走路的協調度、步伐與步頻的一致性將有很大的幫助。
物理治療師魏于鈞還教導鄭大耿如何起臥,掌握起床、下床的施力點,以及走路的要領,這些常人看似簡單的動作,鄭大耿卻因為身體肌肉顫抖必須咬著牙、花上雙倍的力氣控制自己的身體才能完成。
自主訓練 幫助動作更為流暢
除了讓鄭大耿復健加強肌耐力外,陳新源主任也建議鄭大耿在病房內能增加自主訓練,像是在進行動作的時候,能給自己提示輔助,心裡默念「一、二、三」後開始動作,縮短做動作前的「醞釀」時間,對動作的流暢度是有幫助的。

鄭大耿每天都在復健科治療師的指導下,認真復健,儘管過程辛苦,他仍然咬緊牙根,努力做好每個動作。
經過將近一個月的調整電量與復健,鄭大耿的進步很細微,但確實一點一滴在發生,不僅在出力動作時,顫抖狀況減少外,動作執行時,肌肉也放鬆許多,鄭大耿已經能在沒有輔具的情況下,穩定地坐在沒有椅背的椅子上,就連起身走路也能在不用攙扶的情況下獨立完成。
儘管步伐雖小,卻步步堅定,看得出鄭大耿努力不懈的復健成果,讓陪伴鄭大耿的福鼎市醫院神經外科醫師甘宗仁與外甥康賢旗放心不少。而甘宗仁醫師與康賢旗因為工作關係,分別在8月28日與31日返回福鼎,由爸爸鄭廣湯接手照顧。
(文:彭薇勻 花蓮慈院公傳室報導201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