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雪芬今年(2015年)特地陪伴年輕的牙科醫師阮福,來到臺灣參加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讓他們感動,就會有行動。」馮雪芬把握因緣,一對一的全程陪伴,希望阮福能成為越南慈濟人醫會的一顆種子,讓越南人醫會能在當地開枝散葉、發揮良能。
因應需求 適時補充
在越南義診前,慈濟志工會先訪查,先了解當地比較需要支援的地方。如果該地區小朋友較多,就要確認需要牙科或是蛔蟲藥;如果老人家多的地區,就會需要高血壓或是風濕症藥物。
慈濟志工訪視後,再召集開會討論,針對每次需要準備的藥物做調整,也會邀請相關科別的醫師參與義診。每回義診會有耳鼻喉科、眼科、婦產科、牙科……等,最少都會有七個看診科別。有些鄉親不能親自來到義診現場,或是行動不便,甚至無法坐車,就會以專案往診。
有人可能會因為職業的關係,覺得醫師高高在上,但這群參與義診的醫師在接觸慈濟後,常常變得輕聲細語;他們也會在義診出發前,先整隊再出門,大家一起搭大巴士,醫師也不例外。馮雪芬說,「醫師也要放下身段,跟志工一起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視病如親 以誠相待
慈濟搭配紅十字會,平均每二個月就會在越南不同地區舉辦義診活動,也配合偏遠地區舉辦衛教宣導,每次活動都會有四十幾人參加,每次的義診活動,同時會有好幾個慈善團體共同參與。原本當地鄉親認為所謂的義診,就是醫師來看看而已,沒想到……
曾經的一次義診活動中,一位老人家坐著輪椅來看診,但鄉下地方的泥土地凹凸不平,「志工不忍推輪椅的過程中,因震動而造成老人家的不舒服,於是立即背起老人家用走的到義診會場。老人家深刻感受到慈濟志工的真誠,當下感動直說謝謝。」馮雪芬回想起這一幕,不禁紅了眼眶。她深深體悟到證嚴上人常說的「感恩、尊重、愛」,要用同理心與感恩心,尊重每個人。
「自己何德何能,能讓鄉親們這樣地擁抱,親切地握著我們的手。」馮雪芬認為的本份事,對當地鄉親來說卻是如此的珍貴。鄉親會拉著志工的手、也會抱著志工道謝。說著說著,馮雪芬又拿起手帕擦拭不止的淚水,哽咽地說:「跟著上人走,就沒有錯!」
人醫精神 極力推動
「專業如果沒有慈善來結合,就會做得不完整。」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的第一天,馮雪芬除了感受到慈濟志工的合和互協外,也透過課程了解醫療與慈善結合重要,除了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外,還要搭配志工的關懷與人文。「完整做到直接、重點」是馮雪芬不變的守則,訪視過程若發現個案需要醫療資源,就跟醫生討論病人的需求,尋求協助。
「說盡了好話,不斷殷切地邀請。」一語道盡馮雪芬邀約醫師參加義診的心境。雖然越南當地醫師對義診很認同,但礙於工作忙碌,確實需要克服一些問題。「怎麼會困難?上人長時間都這麼做,我們沒有權利說困難,或是推卸。」對心疼她的提問者,她堅定地回答著,「我們沒有做到甚麼,我們只是一個小小螺絲釘。面對考驗是理所當然的,想一想、忍一忍就過去了。」
在越南遵循上人教導的「一定要合法、如法、如規。」只要有活動,都會依循越南政府法令規定,進行核准申請,核准後才安心去行動,讓當地政府機構也肯定慈濟的付出。【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莊玉美 花蓮報導201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