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慈濟動員七十七位慈濟志工,在土耳其蘇丹加濟市菜市場地下停車場進行大型發放,此次的志工成員不僅有從臺灣遠道而來的慈濟志工,還有土耳其當地臺商、臺灣留學生,甚至敘利亞的鄉親也加入發放行列。
蘇丹加濟市菜市場的發放嘉惠一千五百戶、共八千兩百五十人,每戶經過逐一拜訪、造冊,才進一步確認出發放名單,發放的內容除了麵粉、米、麵條、糖、鹽、油等十六項生活物資之外,還有五十元現值卡。
把握機會 勇於付出不計酬
由於10月17日晚間十點多,菜市場發放的物資即抵達,而市場出入鐵門故障,住在附近的敘利亞籍志工Fadi及Yasin便在市場打地鋪看守物資,即便因此全身被跳蚤叮咬,他們仍不以為苦,把握時間付出,雖然在土耳其生活不易,他們依舊希望可以為發放盡一己之力,也期待更多與他們一樣從敘利亞遷移到土耳其的難民,可以得到適切的協助。

10月18日一大早,慈濟志工抵達蘇丹加濟市菜市場的地下室,便開始著手物資的分類擺放,地下室有許多回收枕木做成的桌子,也成了此次布置會場所需的工具,因為志工用心,讓原本是地下室的發放場地,頓時充滿生氣。
臺灣志工雖然與敘利亞的志工語言不通,但彼此用心交流,為了不讓領物資的敘利亞難民久站,現場準備了五百張椅子,在大家分工合作下,逐一擦拭灰塵,並且拉線擺放整齊,迎接領取物資的鄉親;〈一家人〉是敘利亞鄉親及土耳其當地志工們最熟悉的一首慈濟歌曲,也在這首歌溫馨的樂音之下,為此次發放揭開序幕,緊接著由中華民國駐土耳其代表鄭祥泰唱誦《古蘭經》。
成就善事 為人付出無私愛
資深國會議員飛祖拉(Feyzullah Kiyiklik) 在致詞說起敘利亞和鄰近國家的問題,讓現場等待發放的難民們覺得十分難過和傷心,飛祖拉表示:「要盡一切所能,為每一位敘利亞人解決問題,臺灣慈濟志工千里來到土耳其幫忙,為了幫助敘利亞盡一切所能,我非常感動,慈濟志工是最好的示範。」
「誰是仁慈?誰是我們心靈的救護?都是阿拉,所以我們要做更多善事。」主麻教授藉著伊斯蘭的故事,盼發放現場的鄉親能共同來付出。

主麻教授接著又說:「臺灣這群人為何從這麼遠來,他們懷使命......你們是幸運的人能得幫助,但有更多人沒得到,你能忍受你得東西而鄰居沒有嗎?你們做得阿拉都看得見,你們願為他人付出嗎?」主麻教授問完,現場大家踴躍舉手,表示願意。
主麻教授呼籲說明後,當志工拿出竹筒,大家歡喜捐出身上的零錢,從手心向上的人轉變為手心向下的人,蒞臨現場的蘇丹加濟市市長阿里也響應竹筒歲月,捐出身上的零錢,讓愛心可以不斷循環,然而,在發放的現場,不僅是金錢的回饋,物資回捐區更有許多敘利亞人響應,有的甚至捐出四、五包物資。
帶動當地 堅定投入不止息
物資拆封後產生許多的紙箱回收物,十多位敘利亞孩子自動加入紙箱的回收整理,慈濟志工吳啟明與許長欽帶領這一群孩子默默做環保,用心帶動中,看到身教的重要及孩子的可塑性,看這堆積如山的回收物都是這群孩子整理的,在一旁教育局長司機穆斯塔法從頭到尾看在眼裡,忍不住主動讚歎。

除了土耳其與敘利亞的志工之外,還有來自臺灣的交換生,就讀中山大學馬芃安第一次參加發放,很新鮮也覺得有意義,有機會還想要再投入,因對伊斯坦堡歷史文化有興趣,申請來到土耳其法提大學(Fatih UnTuebry)交換學生,與近十位同學投入敘利亞難民的發放,也因而瞭解難民生活比想像中辛苦,馬芃安說:「我願意捐款並繼續付出。」
慈濟志工用心的投入,在蘇丹加濟市菜市場的發放不僅帶動當地志工,更讓許多人從手心向上接受物資轉為手心向下,讓善與愛的漣漪生生不息。
(文:慈濟基金會宗教處 土耳其報導 201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