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除了學習到做饅頭以及廾ㄚ包子的歷史,更希望阿公、阿嬤吃到溫暖的感覺。」富源國小六年級的學生李臣楊分享做好包子送給社區長者的感受,其實除了體驗,還有一分愛的力量。
教育部為縮短偏鄉數位落差,鼓勵大專校院組成資訊志工到偏鄉教導大家數位應用能力,協助偏遠地區特色發展與行銷。
慈濟大學資訊志工隊自6月開始到花蓮縣富源國小,結合食農教育及小記者方案,讓學童參與地瓜的種植、採收,製作社區特產「廾ㄚ包子」與饅頭。完成後小朋友並親自將包子送給社區老人,同時也擔任小記者,用影像以及文字紀錄阿公、阿嬤的生命故事。
數位小記者 深耕社區做探訪
慈大資訊志工隊從富源國小訓練當地十二位數位小記者著手,他們帶領小朋友瞭解食物的生產過程,不僅認識社區農特產,也親手種地瓜、挖地瓜、做饅頭,更進一步將做好的包子饅頭送給社區長者,再藉此記錄部落耆老的故事。
參與食農教育的過程中,志工同時訓練小朋友成為記者,從取景訓練到採訪文字的撰寫,為了讓小朋友瞭解社區,10月的活動,邀請富源社區發展協會的鍾瑞騰為孩子講解社區的發展歷史與廾ㄚ包子的由來。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原來廾ㄚ是阿美族語,意指地瓜,因富源當地的沙質土壤特別適合種植番薯,所生產的番薯尺寸相當碩大,早期家家戶戶都以種植番薯為主要農產品,以純手工製作出番薯包子、饅頭、番薯圓等,小朋友們各個拿出志工提供的平板,記錄下鍾瑞騰的解說和製作包子的過程,還有的人也趁機向大哥哥、大姐姐請教拍照的方法。
走進自己家 為耆老寫下故事
雖然社區的小朋友對廾ㄚ包子並不陌生,甚至很多孩子是從小吃到大,但這也是他們第一次參與整個製作過程,從挖番薯、種番薯到最後的麵包製作,還有人發揮創意做出當地特產鳳梨造型的饅頭,讓大家驚豔不已。
辛苦一天的廾ㄚ包子終於完成,小朋友帶著熱騰騰的包子送給社區長輩們,阿嬤也樂得笑開懷,忍不住又多談了一些故事,小記者們趕緊記下來,為社區耆老留下紀錄,家中以種植稻米為生的福原國小三年級學生江定學說:「從這幾次的挖地瓜到做饅頭,感受到自己的爸爸種稻很辛苦,以後要更珍惜食物。」
「資訊志工隊希望指導學童應用電腦與網路資源,從瞭解社區文化以及與長者的互動中,讓孩子更喜歡自己的家鄉,這也是一堂生命教育課。」慈大資訊志工隊指導老師何縕琪說出活動的意義。
而資訊志工隊會從這學期一直到下學期,每個月都會到富源國小服務,陪伴當地學生記錄部落故事,藉由認識社區並規劃社區微旅行活動,希望讓更多人看到富源的樸實風華。
(文:李家萓 慈濟大學秘書室報導 2015/10/22)
Clik here to view.

教育部為縮短偏鄉數位落差,鼓勵大專校院組成資訊志工到偏鄉教導大家數位應用能力,協助偏遠地區特色發展與行銷。
慈濟大學資訊志工隊自6月開始到花蓮縣富源國小,結合食農教育及小記者方案,讓學童參與地瓜的種植、採收,製作社區特產「廾ㄚ包子」與饅頭。完成後小朋友並親自將包子送給社區老人,同時也擔任小記者,用影像以及文字紀錄阿公、阿嬤的生命故事。
數位小記者 深耕社區做探訪
慈大資訊志工隊從富源國小訓練當地十二位數位小記者著手,他們帶領小朋友瞭解食物的生產過程,不僅認識社區農特產,也親手種地瓜、挖地瓜、做饅頭,更進一步將做好的包子饅頭送給社區長者,再藉此記錄部落耆老的故事。
參與食農教育的過程中,志工同時訓練小朋友成為記者,從取景訓練到採訪文字的撰寫,為了讓小朋友瞭解社區,10月的活動,邀請富源社區發展協會的鍾瑞騰為孩子講解社區的發展歷史與廾ㄚ包子的由來。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原來廾ㄚ是阿美族語,意指地瓜,因富源當地的沙質土壤特別適合種植番薯,所生產的番薯尺寸相當碩大,早期家家戶戶都以種植番薯為主要農產品,以純手工製作出番薯包子、饅頭、番薯圓等,小朋友們各個拿出志工提供的平板,記錄下鍾瑞騰的解說和製作包子的過程,還有的人也趁機向大哥哥、大姐姐請教拍照的方法。
走進自己家 為耆老寫下故事
雖然社區的小朋友對廾ㄚ包子並不陌生,甚至很多孩子是從小吃到大,但這也是他們第一次參與整個製作過程,從挖番薯、種番薯到最後的麵包製作,還有人發揮創意做出當地特產鳳梨造型的饅頭,讓大家驚豔不已。
辛苦一天的廾ㄚ包子終於完成,小朋友帶著熱騰騰的包子送給社區長輩們,阿嬤也樂得笑開懷,忍不住又多談了一些故事,小記者們趕緊記下來,為社區耆老留下紀錄,家中以種植稻米為生的福原國小三年級學生江定學說:「從這幾次的挖地瓜到做饅頭,感受到自己的爸爸種稻很辛苦,以後要更珍惜食物。」
「資訊志工隊希望指導學童應用電腦與網路資源,從瞭解社區文化以及與長者的互動中,讓孩子更喜歡自己的家鄉,這也是一堂生命教育課。」慈大資訊志工隊指導老師何縕琪說出活動的意義。
而資訊志工隊會從這學期一直到下學期,每個月都會到富源國小服務,陪伴當地學生記錄部落故事,藉由認識社區並規劃社區微旅行活動,希望讓更多人看到富源的樸實風華。
(文:李家萓 慈濟大學秘書室報導 201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