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擔任慈濟大學「慈誠爸爸」的慈濟志工陳偉全,受慈濟大學人文處邀約,於10月29日晚上蒞臨慈大的慈懿咖啡館,分享他從土木工程博士的專業角度檢視目前大自然的生態環境。
出生於清貧年代的陳偉全,靠著努力平步青雲一路讀到了土木工程博士學位,退伍後第一份工作就是建造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從此開啟了二十六年鋪橋造路的生涯。從人定勝天可以解決天災、環境的思維、全球溫室效應、大自然反撲,環境需要永續經營的趨勢下,也讓他必須重新檢視人與土地的關係。
陳偉全在1998年國道高速公路局(高公局)退休之後,受聘到高苑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運輸與管理的課程,「環境與自然和生態」之間,是他最關注的議題。
物我相依共存
中山高速公路的興建,帶動了城鄉發展及經濟繁榮,更建構了臺灣四通八達的完整道路網,為居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與福利。人類的文明和運輸息息相關,陳偉全透過影像、圖片分享世界各國奇特的道路建築,國道六號道路全線的美麗景緻,以及交通運輸與環境生態達到平衡的意涵,讓大家瞭解清淨的世界與您、我與運輸之間的關係。

運輸建設發展的同時;自然生態、動物棲息地、遷徙路徑被破壞,建設時汙染、噪音的衝擊,隨之而來的運輸活動讓人類生存、物種繁衍的環境品質,更為惡化。1972年陳偉全開始參與興建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中山高速公路,到完成國道六號水沙連高速公路(又稱中橫高速公路),每段過程中與不同的建築,卻都蘊含著滿滿的故事與省思。
如何讓物種安全遷徙,陳偉全提及紫斑蝶穿越高速公路的一段歷程,每年春季牠們從南往北遷徙,雲林縣林內鄉「觸口」地區是紫斑蝶的中繼站,據估計單日遷移超過一百萬隻,蝶群必須穿越國道三號林內段,因此不少紫斑蝶被往來的快速車子撞擊而慘死在路上。
針對物種繁衍、自然生態的維護,為了保護紫斑蝶,2007年行政院交通局做出生態保育創舉,宣告「國道讓蝶道」將道路還給蝴蝶;在清明節前後的時段,封閉林內鄉附近高速公路的外側車道,以提供紫斑蝶順利往北遷徙的路徑,又在林內鄉附近加裝四公尺高的防護網,並種植高大樹木以引導紫斑蝶安全飛越高速公路,使紫斑蝶的致死率由百分之二、三降至千分之三至四。
另亟思因應之道,妥善維護動物生存權及設法減輕影響範圍;政府效仿歐美先進國家,在興建國道三號、六號高速公路時,也設計了動物逃生坡道,讓小動物有路可走,以維護物種的生態廊道。
建設兼顧環境倫理
慈大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鍾隆琛老師,帶了七位選修「環境倫理」課程的同學,來聽陳偉全的分享。鍾隆琛提出:要如何說服民眾重視環境倫理,進而配合?六高的興建,在環境和經濟似乎已經達到平衡,這樣的平衡,有沒有出現甚麼問題?如果有問題,後期建設還要繼續嗎?中山高速公路沒有引進生態學者的評估,同樣帶來臺灣的進步,它的做法有甚麼不好?六高難道沒有不好嗎?鍾老師一連串的問題:「請陳偉全來說服大家。」
面對問題,陳偉全不疾不徐地逐一解說:在工程上做比較時,一定要有實證,一座橋或是一條道路興建之後,和實際使用時的比較。中山高速公路興建之前,許多人認為這條路是蓋給有錢人使用的,但事實證明實際與預估的交通量差異太大了。
中山高速公路是依地形地勢而建,完全沒有環境的概念,施作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在建設第二高速公路時已經慢慢改變並引進相關技術,到了第六高速公路時已經完全平衡,而中橫因環評不過很理性的暫停開築,這些都表現我們的進步。陳偉全強調:「興建道路不僅考量地形地勢,也要考量經濟效益,還要顧及生態保育物種繁衍等等,其實國家做得很好,只是宣傳不夠。」
建設對環境的正反思考
看了陳偉全播放世界各國獨特的公路建設,及各式各樣的船隻、高速列車、飛機、太空梭等交通工具。醫技系一年級盧昱翰直說:「這次的講座讓我大開眼界。」每一項建設都有它的利與弊,雖然開發很重要可以讓交通更便捷,相對的也會造成環境的破壞,一定要考慮到自然環境中物種的生存權。
在學校環境倫理課程中,鍾老師常激發學生,對每一件事都要作正反兩面的思考。盧昱翰坦言:「我們常常會認為這件事對人類好,就放手去做;應該要考慮是否會帶來負面的影響,也就是要多衡量、多方面思考,這是講座中給我最大的收穫。」
從講座中知道很多道路從一開始建設時,未針對環境做研究,後來慢慢地去關注周遭的環境。醫技系一年級的許龍顥認為「開發時,就要衡量生物和開發之間利益的平衡點,不可以因為開發去破壞當地的生物。」
環境倫理課的責任重大,將運輸建設與生態環境平衡的核心價值,藉由「清淨的世界從運輸說起」的分享,植入學生的內心,讓環境倫理真正能帶給我們清淨、安全的生活環境。【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彭鳳英 花蓮報導 201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