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月3日萬華靜思堂舉辦歲末祝福活動,「竹筒回娘家」是重頭戲,參與的民眾有感動更有行動,以愛回饋讓歲末祝福座無虛席。
貧困際遇 樂善好施
張敬國經營食品工廠近三十年,平時樂善好施,經常幫助貧困家庭,天天投竹筒的錢,都是他店裡每天營收的零錢。多年前,工廠門市部門每天的營業收入,原本都彙總存入銀行,他決定只存入紙鈔,銅板都存入竹筒捐給慈濟,每年選在歲末祝福時刻,帶到萬華靜思堂。
年近八旬的張敬國,難忘貧困童年的際遇。八歲喪母,沒讀什麼書,國小畢業的他在出生地屏東找不到工作,十三歲到臺中,挨家挨戶尋找工作機會,路過一家腳踏車店,他怯怯地問門口的老闆:「請問你們要請學徒嗎?」老闆頭都沒有抬,直接雙手一揮,連聲:「沒有!沒有!」當下張敬國心中發願:「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幫助人;如果有一天能當老闆,我一定要善待員工。」
貧窮的孩子很難有翻身的機會,張敬國經過多次工作的轉換,最後在食品業找到立足點,建立小規模工廠,憑著信用創造良好商譽。事業有成之後,他逐步實現從小立下的願望,有機會就幫助人,也成為慈濟會員,以全家人名義按月繳交善款。
九二一地震時,他位於南投名間的工廠,有五、六十位員工的家雖然受到損害,但家人都平安,張敬國心存感恩,每月捐款五萬元,直到希望工程結束。夫妻倆受邀參觀希望工程進度,他看到慈濟為受災鄉親的用心,感動不已,主動將每月捐款提高到十萬,陸續為家人圓滿榮董。

以善傳家 愛的循環
3日下午萬華區第二場歲末祝福,張敬國夫妻帶著外孫女謝旻玲,送來四十六個竹筒沉甸甸地裝滿兩個提箱,需要各由兩位壯丁搬運。他謙虛地表示,一點小錢,微不足道,捐給慈濟最放心,因為慈濟都是專款專用。近幾年,他兼任艋舺三條路福德宮主任委員,他發起捐款,帶動委員們各自負擔開會用餐等費用,將四方捐款全數用來冬令發放、獎助學金發放、急難救助等,協助貧困家庭度過難關。
「都是跟慈濟學的!」參加慈濟會員二十年來,張敬國很高興能帶動善的循環,讓大家一起參與行善的行列。夫妻倆的善行點滴影響著晚輩,去年帶著兒子來捐竹筒,今年同行的外孫女謝旻玲表示,外公外婆是好模範,從他們的身行,體會幫助人的快樂與意義,將追隨外公外婆行善的足跡,以善傳家。
祖孫三人走出六樓國議廳歲末祝福會場,在一樓福慧廳再度投下捐款,拿著貼著「福慧足」的米香包,張敬國回顧童年時的願望:「幫助有需要的人,成為善待員工的老闆。」他一一實現了,公司在職十年以上的員工占九成以上。
每年的歲末祝福會場,一個個竹筒投入功德海的甕中,嘩啦啦的銅板聲響,融合著歡喜祝福的話語,大家不忘再約定:一定要常常「回娘家」。【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洪綺伶、李澤英、王鳳華、曾佳琦 臺北報導 2015/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