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懇親會上,從小父母離異的收容人阿安發自內心懺悔,把握和如父親般待他的舅舅相處的短暫時間,抱抱他並幫他按摩。他發願:「出獄後,我會好好認真做人,孝順家人。」
懇親會場 溫馨和諧
法務部體恤收容人的思鄉情愁,於數年前開始於每年三大節日--春節、母親節及中秋節辦理面對面的懇親會活動。花蓮監獄教誨師蔡錫賢樂見其成,「開放符合評估的收容人懇親,可以讓他們和親人有進一步面對面的互動與暢談,也可以產生向善的力量,並希望他們出獄之後,不要再犯錯回籠。」
1月26日至28日一連三天,在花蓮監獄舉辦三場春節懇親會活動。一大早,慈濟志工設想周到,利用車庫的空間,布置「靜思彩繪區」和應景的「春聯書法區」,讓前來懇親的家屬能有放鬆心情的地方。
「靜思彩繪區」由志工黃慶堂預先準備壓克力顏料,及一顆顆手上型的大理石,讓孩子可以發揮創意,盡情地在石頭上彩繪。正聚精會神畫著七星瓢蟲圖案的小娟說:「我喜歡利用大自然的東西,畫上多采多姿的顏色。」
第二天下午,約一百多位收容人和家屬進行會面。長長的桌上擺放著點心和茶水,另外還有收容人豐富的才藝表演,例如國樂、沙畫及〈人間有愛〉手語表演,獲得全場熱烈的掌聲。
活動進行中,慈濟志工跟著典獄長劉世添一起和收容人及家屬一個個問暖寒暄,氣氛顯得既溫馨又和諧。收容人和家屬間話家常,相談甚歡,彼此間想念之情表露無遺。
少年輕狂 悔不當初
懇親會現場,有位坐輪椅的家屬特別引人矚目,他是收容人阿安(化名)的舅舅。舅舅因洗澡時不慎跌倒,導致髖骨和大腿骨壞死而不良於行,這讓阿安感到很難過,也覺得很不孝,因沒有盡到照顧的責任。
阿安自小父母即離異,他和媽媽、舅舅相依為命。舅舅如父,從小就教他很多做人處世的道理;而今,他很後悔當時年少輕狂,未能體諒舅舅的用心,而犯下大錯。

十九歲那年,正值青春年少的阿安身陷囹圄,至今已過了八、九年不算短的日子。二十七歲的他還有七年的歲月要在監獄度過,真是悔不當初。阿安說:「我以前偷搶拐騙樣樣來,那時年少輕狂不會想,現在我很後悔,因為美好時光都在這裡度過。」
阿安很早就期待春節懇親會可以和家人見面,「現在可以抱抱家人、幫家人按摩,算是盡一分孝道。出獄後,我會好好認真做人,孝順家人。」阿安發自內心懺悔,把握和舅舅相處的短暫時間。舅舅感受到阿安的改變,「已好幾年沒見面了,很想來看他。他以前很壞,現在比較會想了,都會關心家裡的人。」
久別重逢 發願向善
獲得懇親的機會不是人人有,阿元(化名)很想見媽媽一面,因媽媽患有重度憂鬱症,去年又發現有子宮頸瘤,讓他很不放心。
一向很照顧阿元的教誨師蔡錫賢鼓勵阿元,除了力求表現外,也報名參加慈濟所辦的手語比賽,爭取榮譽,再報請核准。蔡老師並將阿元個案轉給長期關懷收容人的慈濟志工潘惠珠,請她多加關懷。

潘惠珠進一步了解情況後,在阿元通過典獄長的核准後,即刻與阿元的媽媽、姊姊及弟弟溝通,表達阿元思念媽媽的情懷。經過再三的說服,原本對阿元不諒解的姊弟終於首肯,答應陪著媽媽一起來會見阿元。
已三、四年未曾謀面的母子,久別重逢,阿元撫摸著媽媽的肩膀,很篤定地說:「妳要吃飽穿暖和,不要擔心我,我會堅強振作,出去以後會好好做人,把家裡照顧好,盡到保護妳們的責任,也不要再讓妳們為我流下任何一滴眼淚。」
阿元的媽媽是印尼人,他三歲時全家一起搬來臺灣。父母遠離家鄉來謀生,此刻,阿元終於能體會到父母的辛勞。他說:「我長大後,才懂得從媽媽的角度去替她想。現在我百感交集,以後出去賺錢,要帶媽媽回印尼走走看看。」
再過兩年,阿元就可以出獄了,他笑著對媽媽說:「不要擔心、不要擔心,快了、快了,我快回去了。」
初出遠門 見父一面
阿陞(化名)的媽媽和女兒,一早遠從桃園搭上火車直達花蓮,快中午時,潘惠珠和幾位志工前往火車站迎接她們。一聲「媽咪」,一陣擁抱,牽起志工和小慧一家人的親密關係。潘惠珠關心阿陞也關心他的家人,收小慧當乾女兒。有一天她突然接到小慧的電話,「春節時,我想去看爸爸。」潘惠珠答應她,想盡辦法完成她的心願。
這次阿陞犯錯入獄已是第三次,父母完全不能原諒他,曾撂下狠話永遠不會再到監獄探視他。潘惠珠苦口婆心說服阿陞的媽媽,終於答應要帶孫女一同前來。

阿陞看到媽媽來很訝異也很驚喜,三個人坐在狹窄的特別會客室裡。「媽媽,妳要好好照顧身體,我會在這裡好好表現,早點回去。」媽媽低著頭擦眼淚。阿陞轉頭又看著女兒,女兒早已淚流滿面,他懺悔地說:「妳七歲時我就進來了,現在已經長這麼大了,我沒有陪伴妳成長,我很難過。」
雖然一切都已來不及,也無法挽回,但阿陞希望在往後的人生,不要再做會讓自己後悔的事情。短短半小時的會面就要結束,阿陞再次感謝潘惠珠:「謝謝師姊,讓我有機會可以見到家人。」
一場春節懇親會,收容人和家屬難得會面的情景,令人動容也令人不捨。因為慈濟志工的熱情幫忙,完成收容人夢寐以求、想見家人的一念心。收容人與家人侃侃而談也發露懺悔,表達他們對家人的關心及孝意,並自勉要好好表現,以早日脫離桎梏枷鎖,和家人快快樂樂大團圓。【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蘇慧智 花蓮報導 2016/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