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首頁 - 慈濟入口網站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595

同體大悲的心 以愛膚傷痛

$
0
0
將新春團拜化為祈福的力量,臺南強震發生災難,慈濟志工、慈濟各志業體同仁,即刻啟動救災工作,緊接著一批批前往災區協助,大家共體時艱,以一分不捨的心情,春節期間沒有停歇的腳步,協助災區工作的同仁在新春祈福活動上,分享行動中的感動心情。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天災偏多,臺南災區因地震,許多家庭天人永隔,2月20日早上,花蓮靜思精舍舉辦「慈濟大愛一直都在」心春祈福活動,四大志業體同仁齊聚一堂祈福,並邀請投入震災工作的同仁分享慈濟人文關懷紀實。

感動分享 人人盡一分力

救災工作不分男女老少,因一通電話通知,讓年輕的鄭凱文積極投入,鄭凱文坦言:「在災區,煮熱食幫不上忙,但是可以幫忙清洗廁所、整理寮房,協助物資準備,發揮補位良能。」

「以前都是師姑、師伯照顧我們,現在我們年輕人有能力了,就要換我們服務回去。」鄭凱文甚至更深刻體會,「父母出腳力,年輕人出眼力、手力;用電腦做記錄、繕打家訪資料,準備救災人員休息的場所。」

尤其啟動安心家訪時,鄭凱文利用科技,上網Google搜尋路線位置,再製圖,他說:「把家訪街巷圖、字體放到最大,提供給師姑、師伯看,不緊搜尋還親自實地勘查一次,確定地圖的準確度。」

一天之內,完成所有地圖繪製以及任務的分配規劃,總共規劃六十幾條動線。當實地勘察時,身處臺南,人生地不熟的鄭凱文感恩地說:「因有臺南當地的師姑、師伯一路陪伴,製圖才能順利完成。」

智慧引導 深覺平等付出

言及災區搜救人員,英雄有「累」不輕「談」,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師吳欣潔到現場駐點的第一天,只服務三人,心中有些納悶,敏銳的她發現,「搜救人員都趕著搶救,卻沒察覺自己身體的不舒服,連休息的時間都很短暫,太辛苦了!」吳欣潔醫師靈機一動,從搜救犬切入,藉以打破英雄的心防。

與搜救人員談到搜救犬的情況,救難隊員終於說:「可以幫搜救犬按摩嗎?這幾天來,這隻四歲的小強最累,不眠不休的搜救,總共搜救出五位。」隊員表示小強都沒有休息,吳欣潔醫師用心檢查小強的後腿,發現很僵硬,蹲下幫忙按摩,按摩後小強又繼續出任務。

後來救難人員看到小強接受按摩,也同意讓中醫師幫忙他們推拿,「救難人員把搜救犬都當作隊員、是夥伴,這件故事,我看到平等、尊重。」臺南大地震支援之後,吳欣潔醫師得到很大的收穫:「這是沒分別心的付出。」另在中藥材方面,也有遠從淡水送臺南,善因緣聚集,成就醫護工作,吳欣潔醫師更深思,「中醫,平時也能夠做好萬全準備,才能在第一時間走上前線。」

慈悲科技 安心行動後盾

醫護同仁的分享之後,慈濟基金會慈發處主任呂芳川接著分享,慈濟人自2月6日至18日期間,放下春節與家人團聚的時間,投入人力、物資運送、發放、熱食提供、安心家訪,屋損輕重度記錄及慰問金發放……等關懷行動數據。

「在災區如何安心?因為有行動,挨家挨戶關懷,讓受災鄉親得以安心!」呂芳川回溯九二一大地震、四川震災及南亞大海嘯的「安心」經驗。原本在帳篷區的受災鄉親,許多人的房子倒、親人往生,心情都很低落,但因有慈濟人一直陪伴、供應熱食、毛毯、福慧床,他們身心感受有溫暖,也會走出帳篷來與志工一起洗菜,漸漸投入志工行列。

而「安心」也因有慈悲科技做後盾,宗教處同仁柳宗言,過年期間在指揮中心聽到受災鄉親有需要熱食、毛毯、福慧床、火箭爐等需求時,開始指揮調度物資。大年初二從花蓮開車十小時抵達臺南災區,柳宗言說:「慈濟五十年的救災經驗,讓我們不斷累積精進,要如何針對災民、救難人員的需求給予提供。」

看到救災人員睡在帳篷下、擠在騎樓邊睡覺,慈濟也從各地透過環保車將福慧床、福慧桌椅載到災難現場,志工們並一一到帳棚裡去教他們使用的方法,在災區的椅子大多沒有靠背,救難人員、醫護人員都很辛苦,我們就提供福慧桌椅讓他們安心使用,穩固又有載重力。

行動廚房的熱食站,可以隨時烹煮熱湯與熱食,不斷供應,提振救災人員的精神。因為搜救工作是通宵達旦輪班,因此「深夜食堂」開張,二十四小時不打烊,到了夜間志工也到各點詢問需求,行動廚房炊煙不斷,提供熱湯熱麵,讓志工端送至各駐點。

心情感受 決定每一行動

大年初二當天,與柳宗言一起南下的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副主任王運敬,對臺南鄉親、搜救人員及志工感到不捨的心,一度哽咽,他分享在臺南救災的心情,在這次的地震過後,內心有所感觸。

到了災區服務站,王運敬看到的場景,「救難人員、家屬,以及師兄、師姊,都是二十四小時守候。試想,有誰會放棄與家人團圓的機會,不眠不休的在那裡?」這都是一個心情,感受到倒塌的大樓下,仍然有一百多人壓在裡面,那種同悲的心情。

「心有所至,行亦隨之。」到了殯儀館所看到的,王運敬又是另一種心情,聽到受災家屬泣不成聲,志工一對一陪伴。每位志工與家屬都是身心俱疲,眼睛都是血絲,問志工們:「累不累?睡多久?」志工說:「陪伴比較重要。」總而言之,行動最大的原因,就是心情。

災區也有慈濟志工的房屋受損,在前往法親關懷訪視中,看到其中一位志工的家裡面,地板變成波浪狀,隆起十幾公分高,泥漿湧出,王運敬說:「即使是如此,這位師姊也到受災現場,去膚慰災民家屬。這都是一念心,一念心的不同,就有不同的行動。」

慈濟志工、醫療團隊、志業體同仁,每一位都是自動自發,主動放棄年假,奉獻的身影令人感動,這樣大愛無私的心,在臺南震殤後的重建之路,依舊會看到慈濟人陪伴的身影。

(文:陳建榮、張如容 花蓮報導 2016/02/20)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595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