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於一念悲憫的心,2月28日連續假日,一百多位慈濟人醫會醫護志工放棄休假,前往瑞濱、建基、基隆八斗子、基隆東信等四條往診路線,進行定期的居家關懷義診與往診。
其中第二條路線的醫護志工們,一行十二人分乘三部車輛,行入偏鄉濱海公路的深澳社區、建基新村醫療往診。建基煤礦新村是一個依山傍海的偏鄉聚落,因建基煤礦歇業,如今只剩少數房子還有人居住,整個村子顯得蕭條冷清。
妙醫妙手妙心 解心苦解病痛
走入窄小狹隘的礦工宿舍,撲鼻而來的是深重的霉味,以及或躺、或坐、受病痛纏身的孤獨老阿嬤們,她們愁著臉跟醫護志工敘述病痛。
「阿嬤,今天有二位大醫王來為妳看診喔!要量血壓、測血糖囉!妳的手指伸出來一下,讓我們針一下。」「藥袋放在哪兒?我們看一下,有按時吃藥嗎?天氣有些冷,阿嬤沒穿襪子,我幫妳穿上好不好……」護理師鍾陳玟溫言暖語的引導問候阿嬤後,接著由大醫王視診、問診。
「阿嬤,讓我看看妳的眼睛,妳的心臟有些微雜音,妳有缺血的狀況,妳之前有跌倒過,妳記得嗎?妳已有二次中風了,腳和手臂都有跌斷過,要多注意,我開一張建議單,妳再去醫院檢查複檢,不要拖……」

陳醫師視診六十一歲的張女士,一再叮囑張女士要做背脊和腰部的復健,並到醫院做全身健康檢查;由於在問診中,醫師發現她有疑似帕金森氏症的症狀,囑咐儘早做治療,也勸慰藥不要吃太多,藥過量會傷身。
反覆叮嚀建議 鼓勵向上付出
「頭會暈嗎?眼視力呢?耳朵聽力呢?腰椎還疼痛嗎?雙腳走路會痠痛嗎?睡得著嗎?一天吃幾次藥?吃多少顆?」溫文儒雅的孫紀征醫師,不時的以慈藹關切視診,詢問阿嬤們的病情,「腰椎、脊椎有動過手術,要常穿鐵衣護住,才不會一直疼痛,要常做復健治療,要吃醫生開的藥,不要吃第四台購買來的藥,多出來曬曬太陽,不要窩在家裡……」
九十一歲、長期身受脊椎疼痛的鄭阿嬤說:「眼睛越來越模糊了,耳朵聽力也愈來愈聽不清楚了,一天吃一次藥,一次吃七到八顆,有時喘不起來,要我去做復健,我不要去,待在家裡就好了,疼痛折磨已好久了,現在只祈求佛祖能讓自己好好地走,不要再受疼痛的折磨。」
孫紀征醫師聽了鄭阿嬤的敘述後,不時勸慰鬱卒的鄭阿嬤把心放寬,多走出戶外曬曬太陽,看看藍天和鄰近的大海,不要常望著地上,要多抬頭。在一旁的護理師鍾陳玟也勸慰阿嬤,不要一直想著疼痛,不要悲觀,多走出戶外,看看天、看看海,或者打開電視看大愛臺,讓證嚴上人到家裡來。

孫紀征醫師也視診四十歲截肢的陳先生,鼓勵他要勇敢走出來,做一位手心向下的人,適時的去做幫助人。並告訴陳先生可以拄著拐杖,去看望、關懷住在附近的獨居阿嬤們。孫醫師鼓舞他,缺一條腿也是可以過生活,只要裝上義肢,就可以如正常人般找工作過生活,年輕人要勇於面對,若有困難,可以找慈濟志工幫忙。
紀錄追蹤病情 用心找出病源
護理師鍾陳玟在醫師視診後,一一為阿嬤和病患紀錄追蹤病情狀況,也適時地做宣導衛教,並為他們填寫建議單和轉診單。「其中有一戶婆媳都患有背疾、脊椎、腰椎的疾病,我就填單請他們到基隆的黃醫師那裡做復健治療,我還告訴她們是免費的。也告訴阿嬤們,政府有為老人家做免費的健康檢查,是免費的,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減輕病痛。」
往診中,醫護志工齊聲合唱〈無量壽佛〉,為信奉基督教的翁阿嬤祝福。翁阿嬤說,信佛教或基督教都一樣好,心好才是最重要。醫護志工們秉持「有苦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就走過去」的信念,人人盡自己一分棉薄之力,發揮生命的良能, 攜手營造一個充滿愛與善的祥和社會。【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吳珍香 新北市瑞芳報導2016/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