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濟五十周年浴佛典禮於5月8日舉行,新竹慈濟志工透過《無量義經》經藏演繹,約一百五十志工參與「慈濟五十無量義」經藏演繹,資深帶領著中生代,中生代帶領著新生代,新生代帶領著新發意菩薩,一起走入慈濟大藏經的每一個歷史足跡。
拔苦與樂的初發心
慈濟功德會以克難為起點,為了救苦眾生,證嚴上人帶領三十位家庭主婦的竹筒歲月開始,走入難行能行的人間菩薩道,這條道路坎坷崎嶇,志工們在泥濘中前行,所幸眾人齊心,步履堅定,突破萬難向前行。在地水火風四大不調的人世間,慈濟志工發願要做眾生的真善知識,耕耘大良福田,以六度應萬行,渡眾生至彼岸。
輕安區的種子大多數是合心或資深幹部、頭髮斑白或是腳力不方便的志工承擔,簡單的肢體動作,與演繹臺上者相呼應。慈濟委員號758的鄭粧(慈佳)表示,無量劫以來,大通智勝佛帶領十六王子出家,成就佛陀為眾生說法的因緣,當手高舉與法海區呼應時,想要撫摸佛陀,以上求佛法、下化眾生。
螢幕上一張張的老照片,讓鄭粧想起早期慈濟列車位置不夠,借十八張童子軍椅坐車箱走道的往事,在克難中帶領會眾到花蓮參觀醫院、精舍朝山,進而認識慈濟。
鄭粧說:「五十周年慶有回去花蓮,上人提到,看到每一張照片的呈現,都會覺得心很疼,因為那個場景,再一次在上人的面前,上人會覺得說,是因為那分不捨眾生的心又起,所以那天五十周年慶,上人是哽咽的。」

為救眾生 無有恐怖
入經藏種子周忠信,彩排的過程中不時提點其他人動作或走位,周忠信希望透過肢體動作演繹,讓觀眾知道慈濟是一個善的團體,是一個菩薩的團體,期待接引更多人來加入慈濟這個大家庭。
2011年進入慈濟,因深愛手語而成為經藏演繹種子的陳錦宏,對「慈濟五十無量義」經藏演繹有著深深的感動:「就是在人與人的接觸當中,你就會有一種所得,那種所得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那種累積是每一個人的慧命。」
平時在活動中承擔音控的鄧明昌說,「菩薩精神是為救眾生,無有恐怖」,而「無有恐怖」讓他感受很深。鄧明昌表示,在慈濟當了十幾年志工一直都沒有進步,雖然曾經投入兒童精進班、人文真善美,也陪伴過慈少班,但總認為家業、事業忙,無法投入更多的時間做更多事,就算投入後也無法做得更好。
鄧明昌今年(2016年)和太太姜素梅一起參與培訓,「慈濟走了五十年,自己過去十年都這麼做了,沒有什麼好怕的。上人的方向是正確的,就跟著上人。」
來自中國大陸吉林長春的張新明,因先生杜伯陽堅持將葷食餐廳改為素食,經由馬來西亞郭濟行引薦,跨行四千多公里、三個半小時的飛機來到新竹,向同樣將葷食餐廳改為素食的吳東明取經。
看著入經藏演繹及影像畫面,張新明跟著唱誦經文,彷彿跟著走在上人當初克勤、克儉、克難的慈悲路,不自覺地淚流滿面說:「因為迷,放不下,總是計較太多、算計太多,不敢下定決心去做,其實是自己的智慧不足,願力不足。但是看到東明師兄下定決心的願力與信念,和上人的話『對的事情本應該做』,自己也感覺到時間來不及,既然是對的路,就應該趕快跟著做。」

堅持信念 恆持剎那
克服身體病痛入經藏,體悟經文意涵,堅定不移的信、願、行。承擔大船師、大醫王角色的黃子耘,2014年才做完雙腳髖關節置換手術,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參與入經藏演繹。
「當初未料到動作會這麼大,也許是佛菩薩加持,在整個練習及彩排,不曾感到不適。」黃子耘說:「當初就是因為愛上人才入慈濟,就是會一直回想起那個初發心,讓我堅持到現在。」
去年歲末祝福帶著孩子上臺表演〈跪羊圖〉的陳旭仁,因為志工陳秀琴的邀約,4月30日下午到靜思堂觀看與靜思精舍連線的經藏演繹,原本以為只是觀摩而已,後來以「我可以做到」和「我需要」的信念加入經藏演繹。
沒有參與過慈濟之前的五十年,如何呈現演繹呢?陳旭仁回應:「生活上都有難有苦,所以是感情的轉化呈現出來。」本身是一位結構技師的旭仁說:「經文裡面對我影響比較深的是『守之不動』,如果在執行專業的時候,去做一些專業上不允許的設計,圖利自己或圖利建商,那會影響很大的公共安全,因為工作的關係,一直都是堅持一個最高原則,就是公共安全為第一。」
慈濟能克苦走過五十年,除了一分堅之外,更需要匯集眾人的力量,才能綿綿相續。陳旭仁說,「就個人而言,雖然力量很小,重點是走對的方向,即使在對的方向的路上會遭遇一些苦難,我們就當作在修行。」
悠悠走過五十年,慈濟橫跨半世紀,不變的是一念拔苦與樂的初發心。【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彭慧美 新竹報導2016/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