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6月11日下午,靜思書軒在臺北關渡慈濟人文志業中心舉辦「蔣勳池上日記」的心靈講座,吸引超過三百位的聽眾與會,其中很多是蔣勳老師的忠實粉絲。
驚嘆中學習自然秩序
是作家、畫家、攝影師,也是藝術家、美學大師的蔣勳,過去一年半因為「臺灣好基金會」的邀請,駐村在臺東池上小鎮,真切體驗到農村生活中的自然秩序與土地倫理。
「臺灣社會有種躁鬱、有種憂慮,所以我致力提升臺灣美學。」蔣勳老師的生活,「沒有電視、不看報紙,寫書、畫畫就是一種富足的生活。」在這一年半的時間裡,他每天早上一萬步、傍晚一萬步,在散步的過程中,可以好好認識這片土地,認識日出、日落。
有次寫作、畫畫忙到晚上八點多才想起要吃飯,走到街上發現已沒有餐廳在營業,當時蔣勳著實嚇了一跳……「後來,才慢慢在這個小城市中,學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還有農民依照節令做事等的自然規則。」

蔣勳從恐慌的經驗中學習到自然的秩序,有著很深的體悟:「這些自然秩序也同樣回到我們的身體,我們要學會傾聽身體與大自然的對話,它也有自然的規律在運行。」
訝異中體悟土地倫理
「還有一次,打開大門發現地上一堆的絲瓜、木瓜、青菜等,我很緊張地到處問是誰放的?」當時的蔣勳和一般都市人有著同樣的疑惑。
「在我們這邊,大家享用土地孕育出來的產品,有多的數量就分給其他的人,這個很正常,根本不用問。」蔣勳在訝異中再次認識「土地分享」這個名詞。
第一次吃到不剝皮的枇杷,蔣勳體驗到自然的風味:「以前從沒想過枇杷可以連皮吃的!」在近距離與土地和農民接觸的過程中,蔣勳看到的池上,不僅只是幅美麗的風景,而是農民用心、用生命、用繡花所繡出來的美麗。
在和農民相處的過程中,蔣勳看到農民敬天愛地,以土地為信仰的忠誠,和農民們一起分享收穫的喜悅,也分擔他們的擔憂。蔣勳形容看到一大片金黃稻穗,那飽滿地低下了頭的美麗風景:「唯有謙卑、彎腰,這樣靠近土地才能豐收!」
山水中傾聽內在聲音
「山水自然的聲音是永遠讀不完的詩句!」蔣勳在池上那一個春天的雨聲中,聽到心裡最深處的聲音、身體最內在的聲音:「我在都會裡被遺忘的生命哲學,在池上的經驗裡被找了回來!」

收聽蔣勳老師廣播節目已經好多年的忠實粉絲劉必娥,第一次來到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參加講座。對於蔣勳老師有別以往的對談,讓她了解人與土地的關係,也對「風景」有了不一樣的詮釋:「以前欣賞風景就侷限於眼前美好的景物,未來會試著用心更深入去體會。」
而對於許多公益活動熱心參與的黃范雪梅:「從小住在竹東,家裡有地,所以常常需要幫忙,對農作的這一塊我很熟悉!」蔣勳老師的講座帶她回到小時候的記憶,「以前我們真的在溪裡洗衣服,還可以在小溪抓魚、摸蛤蜊……」懷念兒時美好景象之時,喚起黃范雪梅對土地的尊重。
天地有大美,人心有大愛,透過蔣勳老師的照片和觀察,讓大家感受到人類對土地的驕傲,以及對四季、節氣的尊重!【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魏子怡 新北市報導 2016/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