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但不要鄉愿,若有錯,則要用軟實力去提醒。」慈濟北區培訓幹事呂慈讓於研習中分享:「誠之情誼,但也要教之慇實,要柔言軟語提醒,守好身口意,法入心成就慧命,若沒有法,就無法說服別人,更要用心投入社區,有做才有影響力,才能帶出精進菩薩。」
募心無量落實本願
「請合掌,放掌,兩兩面對面,看姿勢是否正確?」團體的美,美在個人,展現於外的四威儀顯得重要,北區培訓精進幹事丁崑成提醒臺下彼此互相檢視儀軌是否正確,臺下資深志工聽著法器而起落,學習四威儀,務求培訓團隊帶動進退行儀默契,傳承慈濟家風。
針對今年的整體培訓學員,統一為灰色大愛感恩衫搭配白色領子,胸前印有「眾竹有力」的Logo服裝。「眾竹(足)有力」,概念源自於一根筷子折得斷,一把筷子折不斷的故事,且俗話說「三者為眾」,竹子代表向上生長快速發芽;向下生根吸取法髓長出竹筍。
如「培訓關懷金三角」就是正三角形,三個邊都等長;三個角也都相等,也就是直屬、組隊、培訓幹部及培訓隊輔都一樣重要,彼此有分工有合作,缺一不可,最重要的還要了解每一個人的狀況。

宗教處同仁劉家芸在課程中分享,培訓學員有時忙碌於家業、事業、志業之間而未參與勤務,培訓團隊要了解到培訓學員是否有「熱情」?「了解」是否足夠?「信根」是否俱足?在「戶無量」中,不只有「募心募款」而已,還要勸素護生、淨化人心、菩薩培育、法親關懷、薰法香等,綜合評估培訓學員的狀況,讓理念課程與實務課程雙軌並齊,珍惜每一位培訓學員的菩薩道心!
身兼培訓隊輔與副協力組長何阿菊對「培訓關懷金三角」的理念深表同感,「培訓隊輔不是糾察隊,而是要在平常活動中以自身的行儀來帶動培訓學員行菩薩道。」何阿菊回想自己曾經也是由資深志工用心用愛陪伴一路成長,在帶動別人當中,她更體會到要時時自我檢視,調和聲色,將慈濟人的家風行儀傳承下去。
深耕慈悲智慧兼具
「一年上六次合心課程,慈濟精神理念就都具足嗎?」培訓幹事呂慈讓詢問。「不可能!」臺下志工們直搖頭回答。要讓培訓學員參與勤務,慈濟是力行法門,參與勤務後才會感受到「做中學,學中覺」的理念。志工呂慈讓帶領中正區團隊分享培訓的共識默契與責任使命,從四大八法帶領培訓學員深入慈濟宗門,更期待「已受證的人人都是培訓幹事」,凝聚團隊共識完整規劃實務帶動課程。
「有不對的地方還是要提醒學員,慈悲要有智慧。」遠道而來的澎湖培訓幹事蔡金西有感而發地說,自己過去總會不好意思提醒別人,未來會以身作則陪伴。蔡金西從事美髮工作,更發揮專業幫感恩戶義剪,看到苦難相,從而投入慈濟志業,蔡金西說:「我是上人的弟子,要勇於承擔。」蔡金西為了陪伴學員,每次必搭機到臺北,並提前安單於園區,五年多來車舟勞頓不以為苦。
同在澎湖自營藥局的黃麗凌,過去有著老闆娘傲氣,投入志工活動後改變了習氣,家庭關係更和諧,連員工都成為慈濟會員。透過這次研習後,黃麗凌更期許未來能多花點時間和耐心陪伴學員。澎湖地區雖距離臺灣甚遠,但蔡金西和黃麗凌用心陪伴培訓學員,將彼此的心貼得更緊密。
誠情守護培訓道心
來自松山區的陳星穎,個子嬌小,帶出來的卻個個都是高大的男眾慈誠,「培訓不單單只是培訓隊輔的事。」承擔協力組長的陳星穎親自帶動培訓學員投入慈濟志業,她分享善巧關懷落實實務的陪伴。

「我很認同你們慈濟,你可以來我們公司收善款嗎?」一次偶遇,牽起陳星穎和詹景棠十年的慈濟因緣,當時已從中將退役轉成為一家旅行社老闆的詹景棠,因收看大愛劇場《草山春暉》非常感動,看到身穿慈濟制服行儀莊嚴的陳星穎,便主動上前表示要繳交善款,更發下要勸募八十八戶會員的大願。
陳星穎牢牢記在心上,但是八年的時光過去,詹景棠卻只募到八戶,陳星穎終於忍不住提醒他,「師兄,上人教我們不能發空願喔!」這才喚醒詹景棠做人要言而有信,隔年就報名培訓。
珍惜因緣勇於承擔
承擔培訓幹事的黃敏鋒,今年再度陪伴培訓委員行列。進入慈濟第五年的他,彷彿每年都在培訓上課,分享培訓團隊需要瞭解學員家庭狀況,即時關懷陪伴,並以身作則帶領學員正信正念,黃敏鋒也期勉自己「做自己和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而多年前,在慈濟與連鎖超商合作舉辦的「把愛找回來」活動中,與慈濟結緣的黃千里,受到證嚴上人的悲心相契感召,而加入慈濟大家庭。現任職統一集團旗下的宜蘭傳藝中心總經理的黃千里,縱使工作十分忙碌,依然承擔培訓幹事,黃千里說:「培訓就是陪著學員一起接受訓練。」
經驗豐富的黃千里分享除了理念課程外,實務課程則由社區裡的資深志工傳承經驗,落實組隊協力的承擔,隨時關懷陪伴讓培訓學員,珍惜呵護每一顆菩提種子,再次強調培訓關懷金三角缺一不可。
「在紛擾的社會中,要『明知』,不要『無知』。新春耕『心』田,要善用時間,成就道業,並用上人的法,以誠之情誼教之慇實,造福人群,增長慧命。」靜思精舍德勷師父更期盼眾人能用心用愛陪伴,共同成就每位菩薩傳承慈濟法脈,願意承擔使命。
培訓團隊設計靜態、動態的課程互相搭配,深入四大八法,讓委員慈誠認知,受證後應要更珍惜慈濟形象、守好戒律,更把握因緣、勇於承擔付出,才是培訓過程及受證後真正要做的事。【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陳婉婷 臺北市報導 201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