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場口譯說法 為做接引齊努力
2008年,緬甸受到納吉斯風災的侵襲,慈濟前往緬甸展開救援行動。風災後七年多,慈濟的慈善志業持續在緬甸生根發芽,本土志工的投入與承擔,使慈濟在緬甸能發揮更多的力量,幫助當地很多需要的人。
緬甸人從小受佛法的熏陶,布施、持戒、坐禪皆是他們修養佛法的基礎;而慈濟的到來,讓緬甸民眾了解人間佛教的精神,明白學佛者也能身體力行,「為佛教,為眾生」去付出。
為了接引更多本土志工加入志工行列,每當共修或發放活動時,志工都會播放影片,由於影片沒有翻譯字幕,通常都是由懂中文的志工直接現場做口語翻譯;然而,經常因現場聲音雜亂,或是臨場翻譯跟不上影片的速度,時常表達不出完整的意思,令志工們覺得非常可惜。
為了將共修的影片翻譯成緬甸文,接引更多的善心人士,緬甸志工李濟和與張敏真自願承擔翻譯工作,主動發心負責大愛臺節目和證嚴上人開示的緬文翻譯與上字幕工作,希望讓不懂華文的緬甸志工能了解慈濟的精神理念,以及發生在全球各個角落的美善故事。
退休後的生活 發心為做法翻譯
高齡七十五歲的李濟和是出生在緬甸第二代華人,求學時期讀過華文高中,畢業後繼續升讀緬甸政府高級中學,隨後任職三十四年的中央機械統計和視察部的公

平時愛好看書的李濟和原本就有著翻譯嗜好,對佛學也有興趣研究,後來因為太太曾美華加入慈濟志工行列,透過幫她翻譯手語,開始和慈濟結緣,從此,退休後的他,下半人生就多了翻譯的功課。
在李濟和小張的書桌上,擺滿了各種不同的字典翻譯書,從基本的中翻緬、緬翻中、中翻英,甚至到漢緬大詞典、緬甸佛學巴利文詞典和緬甸索引字典等,這些都是李濟和的翻譯工具書。李濟和說:「有些中文佛教有的,緬文沒有,尤其是對菩薩的定義,慈濟講究人間菩薩,緬甸則以為菩薩是聖人修行後的成就,故修行皆是在學習修煉成聖人,兩種不同的方法,慈濟比較人間化,緬甸則講究修行、靜坐。」
李濟和表示,透過翻讓他更認識證嚴上人的理念,就如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因為這是無私的奉獻精神。李濟和更進一步地說:「慈濟裡,佛教都是人間化、生活化的,不像我們緬甸人一定要在佛塔寺廟修煉,要達到聖人境界,佛教是只要每個人願意,都可以在生活慢慢學的。」
為了翻譯更能貼近意思,李濟和一直絞盡腦汁思考,所幸自身對佛學也感到有興趣,平時都會研究佛典書籍,並從中記錄一些佛法。慢慢地,李濟和不只是翻譯二十幾分鐘的影片,他還自己去閱讀慈濟出版的書籍,自願去翻譯《說法無量義無量》和《靜思語第二集》兩本書籍與緬甸志工結緣。
李濟和說:「在生活中碰到一些事,這兩本書都有著解決的方法。」但是,對於不懂中文的緬甸人來說,雖然他們都知道要懷好心、做好事、說好話,不過,這樣對於佛法的認識還是太少了,所以,李濟和希望翻譯這些著作,讓他們能從文字中吸收更多的妙法,運用在生活中。

有了愛好,李濟和就會特別感興趣去了解,盡量翻出貼近的意思。年邁的他總握著筆專注手抄做翻譯,偶爾拿起放大鏡來辛苦地看著翻譯字典裡的小字,雖然因為年紀大做翻譯相當吃力,但他還是繼續翻譯關於慈濟的許多影片及著作。
協力後製剪輯 熟能生巧上字快
由於李濟和的緬文翻譯很順暢,又看到李濟和的發心,張敏真即使抱著病痛,也決定要去學習電腦剪接軟體來為影片上字幕。張敏真說:「剛開始我打字很慢,三分鐘的靜思晨語,我要花上一天的時間來打字,十二分鐘更是需要兩到三天的時間,但慢慢次數多了,現在上人十二分鐘的《人間菩提》,我花三個小時就可以做好。」
張敏真的努力,見證了上人所說的「用心就是專業」,她不只學習操作電腦,也為幫李濟和快速翻譯,她每天會從影片親手抄寫字幕,送到李濟和家,無形中更訓練了她的中文書寫。
自從2013年,李濟和與張敏真兩人組合,一個翻譯一個抄寫,製作出一百多部有緬文翻譯的影片。從那時候開始,緬甸聯絡處播放影片,不但有中文、英文,也有了當地的緬文,讓不懂中文的緬甸志工不用透過翻譯,就能明白上人的理念,以及慈濟在全世界所做的事。
李濟和與張敏真兩人一個患有糖尿病,一個患有胃痛,卻互相勉勵,一個抄寫一個幫翻譯,將上人心裡的話、所要表達的事情,透過螢幕翻譯,接引更多的緬甸志工。他們說,這是一份志業,每天受佛法熏陶,不但能忘掉自己的病痛,身心也變得很清靜,同時讓退休後的身體能「為佛教」奉獻出的一分力量,繼續扮演著幕後弘法傳承的角色。
(文:人文真善美志工 緬甸報導 2016/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