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會 聽佛法生活化
8月1日,慈濟臺北松山聯絡處讀書會研讀《靜思妙蓮華》,主題為「佛心智慧人人本具,今佛世尊欲說大法」。慈濟志工及會眾三十一人在佛堂參與,由志工盧義松負責導讀並闡述經文涵義。
「在十多年前,通訊還未那麼發達,慈濟志工以電話邀約『來唸佛』我都欣然答應。」到現場才知道原來所稱「來唸佛」是為往生者助念,當下盧義松雖有點錯愕,但看到志工視每位往生者如佛般供養,這一切他也釋懷了。
盧義松以「佛在世時,弟子以有形供養……」進行分享,他說助念、為往生者擦澡,學習「平等施,平等慧」、「做中學,學中覺」在布施的種種微妙法中,學習「無所求」及無欲地歡喜付出。

因緣觀 坦然而轉心境
《法華經大成》所言「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有因緣故,亦可得説……」盧義松以「因緣觀」談及慈濟人投入勘災訪視,當志工轉述所見所聞的苦,多數人無法親身目睹、參與膚慰,只能透過影像有些暸解,而曾走過生死關的盧義松藉此分享:「八仙塵爆事件受傷的年輕人在復健過程是何等痛苦,我可以感同深受。」
數年前,盧義松去醫院做體檢,卻發生藥物排斥送進加護病房昏迷數月。證嚴上人前去探望,為他打氣說,「還有很多事在等你做,要趕快好起來!」也在醫護的努力下,生命奇蹟般救回來,卻造成手指部分殘缺及耳朵重聽,後來他以「逆境要有因緣觀」轉換心境,坦然面對一連串的治療。
世事難料,當在順境時要有無常觀,盧義松還提到表演工作者席曼寧的故事,席曼寧曾對大眾自述年輕時貌美出眾、片约不斷,但後來投資失利一度想不開,因父親提醒,「累世不布施,轉身不見貴人影。」父親對女兒的一席話,讓曼寧不但認養國內外孤兒並擔任慈濟志工,有機會受邀演講時,她不吝分享做志工的歡喜。
也在訪視中,一位個案讓盧義松記憶深刻。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年老體衰還要養育二位孫子連學費都繳不出來,慈濟志工獲報前去關懷,鄰居才驚訝發現附近竟有這戶窮苦人家,因此有人主動提供免費住宅、食物等,多位志工為老人清理家園,左鄰右舍也紛紛給予協助。盧義松說,這是善的循環,所以人人要做「不請之師」。
一小時三十分的讀書會令與會者收獲滿滿,透過聞法體會「順境要有無常觀,逆境要有因緣觀。」大家學習如何與眾生結好緣,學習做「不請之師」、付出無所求,透過聞法同得智慧。【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楊淑芳 臺北市報導 2016/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