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北迴鐵路全線通車了,但「後山」仍予人偏鄉的感覺,除了交通不便,花蓮地震又多,生活條件遠遠落後於西部;一家新成立的醫院,設備、制度仍屬草創,年輕醫師來這裏前程未卜,所以多存觀望態度。也因此,慈濟徵聘醫師的工作,數度陷入膠著。
建教合作 臺大醫院簽約
為解決醫療人員地困境,「慈濟醫院營運籌備委員會」楊思標、杜詩綿、曾文賓等委員認為,唯有透過醫療合作,藉著醫療技術的輸入和優秀人力的支援,醫師來源才不致匱乏,也才能真正提升花蓮的醫療水準。「和臺大醫院建教合作,勢在必行!」是他們一致的看法。
1986年5月,杜詩綿向服務四十四年的臺大醫院提出退休申請;7月19日和夫人張瑤珍,拎著行李箱離開熟悉的臺北,搬進花蓮宿舍,正式出掌慈濟醫院院長。
雖自臺大醫院退休,杜詩綿仍應聘擔任臺大臨床教授,每週一回臺大看特別門診,服務鼻咽癌病患。臺大醫院許多科室主任曾是杜詩綿的學生,因此他上午門診,下午便到學生主持的各科室,商談和慈濟醫院建教合作事宜;在他努力奔走下,終於在慈濟醫院啟業前,1986年7月獲教育部核准,和臺大醫院簽訂為期三年的建教合作計畫。
慈濟醫院啟業之初,臺大醫院教授級醫師包括連文彬、王德宏、陳楷模、劉禎輝、李鎡堯等,都來開設特別門診,或每月一次到慈院指導臨床教學;不但不收津貼與車馬費,甚至自備貴重儀器來花蓮進行手術。

臺大醫院外科主任陳楷模,獻身外科領域三十年,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是臺灣「一般外科」專家,1979年9月參與坐骨連體嬰忠仁、忠義分割手術,名揚海內外,翌年獲頒行政院「傑出科技榮譽獎」。
陳楷模親訪慈濟後,對於上人誠正無私、完全為窮苦人著想、奉獻生命建醫院的發心,極為佩服,決定全力協助慈濟醫院建立外科部。
一向強調「醫術」是「藝術」也是「仁術」的陳楷模,認為輪派住院醫師到花蓮慈濟醫院受訓,最重要的是學習做人的道理,「證嚴法師的宗教精神,正是最好的教育。」
此想法與楊思標不謀而合。從事醫學教育四十年的楊思標認為:「現代醫學教育缺少一樣東西——醫德。希望慈濟醫院是培養醫德的場所。」
後山醫院 首位醫師報到
出生臺南的陳英和,就讀臺大醫學院期間成績相當優秀,是骨外科劉堂桂教授的高徒。1986年,陳英和在臺大醫院外科擔任總住院醫師,主任陳楷模告訴他,花蓮「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即將落成,急需專科醫師前往服務。
醫院位在偏遠的花蓮,對臺北的醫師來說像是「化外之地」,多數人聞而卻步。但這一點反而吸引了陳英和,雖然受花蓮的純樸自然深深吸引,但這並不足以說服陳英和前往服務,因為偏遠的東部生活不便事小,「學術環境與臺北完全脫節,對於必須持續進修和做研究的醫師來說,是很嚴重的事!」這層顧慮讓他心存猶豫。
老師劉堂桂和主任陳楷模,全力支持慈濟醫院,基於建教合作策略,一定要有外科醫師前往服務。然而在北部行醫資源多、能見度高、研究風氣又盛,未來前途可期;誰願意到醫療水準遠遠落後西部一大截的花蓮服務?三位被徵詢的外科醫師中,兩位已成家,攜家帶眷去花蓮更加不便,單身的陳英和成了最佳人選。
史無前例 醫師聯袂東來

四科主任中,內科劉禎輝、婦產科楊朝融是臺大退休教授,外科主任張耀仁在臺大剛升任主治醫師,和陳英和一樣奉老師陳楷模之命而來。院長杜詩綿和曾文賓,將住院醫師全部送臺大醫院受訓,另由臺大支援十四位住院醫師、七位實習醫師,就這樣「難行能行」,展開醫療服務。
儘管醫護人力吃緊,醫療工作加倍辛苦,陳英和從無到有、從義診到啟業、從開頭的適應到忘我的投入,沒有感受到宗教的差異,反而因為佛教醫院,讓病患獲得了應有的照顧,也讓他經常沐浴在基督徒「施比受更有福」的喜悅中。
慈濟是一所新的醫院,沒有包袱,不以營利為目的,工作環境單純,加上志工無私的付出,只要陳英和正確合理的需求,都會獲得全力支持,讓他能施展抱負和理想。所以,陳英和在慈濟醫院服務屆滿兩年後,放棄回臺大醫院的機會,決定留下來。
1988年8月,慈濟醫院被衛生署評鑑為「準區域醫院」,在防癆局任職的李仁智及十幾位已升或即將升任臺大醫院主治醫師的年輕醫師,包括:泌尿科郭漢崇、整型外科簡守信、內科黃呂津、家醫科王英偉、心臟血管外科蔡伯文和趙盛豐、神經內科張佐文、放射線科鄧子雲、小兒科林美慧、骨科謝沿淮……等聯袂東來,赴美進修的胸腔內科楊治國,也於次年加入慈濟醫院陣容。
長期簽約 做到終老為止
花蓮慈院啟業第三個月,郭漢崇接到張耀仁邀請,到慈濟醫院為一位膀胱結石的病患操刀。忙碌的他抱著賺點「兼差費」的心而來。漸漸到花蓮支援的次數多了,有一回張耀仁帶他到靜思精舍見上人,聽上人談起創院理想,而今醫院建成了,卻少有主治醫師願意在花蓮專職,還是無法徹底解決當地病患之苦……說到這裏,上人紅了眼眶、聲音哽咽。
「師父自己身體這麼弱,卻有堅韌的毅力和勇氣完成宏大的志願,一心一意為貧苦人著想。我們這些胸懷大志的年輕人,空有滿腔的理想和抱負,難道不能拔刀相助,共同創造奇蹟?」郭漢崇心中這個問句,自己也無法回答。
然而,來慈濟支援了一年手術,郭漢崇發現一大問題——有些泌尿疾病的患者其實不需手術即可治癒;而有些應該及早接受手術的,卻未能發現,都是因為缺乏專科醫師診斷。慈濟醫院的創院理念,不知不覺變成他的責任;為了照顧東部泌尿病患,他決定在慈院開設泌尿科門診,每星期往返花蓮和臺北之間。
時任慈院副院長的曾文賓說,這一群臺大專科醫師陣容,大大地震撼了臺灣東部。「許多人疑惑,慈濟到底有什麼魅力,可以吸引如此多的醫師前來?這群年輕醫師懷抱相同理念,要以專業知識和關懷人群的心,在花東打拚出一片天。也讓上人為東部提供完善醫療的理想,往前邁進歷史性的一大步!」
1988年8月,慈濟醫院啟業兩周年,在醫院大廳面對著佛陀問病圖,醫師們輪流上臺發表感言。三十五歲的郭漢崇說「我要服務到民國一百零七年。」三十年後2018年,正是退休的年齡。「我要和慈濟醫院長期簽約,不讓師父再因為找不到醫師而憂心!」
同樣是這群「與理想簽約」的年輕醫師之一,簡守信說得更直接:「我要以慈濟為家,做到終老為止!」
(文:中文期刊部慈濟史編撰小組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第5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