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動於無私的愛
他是在牛津大學一場宗教學術研討會場中,經由何日生主任的介紹,對東方的宗教及慈濟這個慈善團體產生好奇,進而深入了解,更因為在與志工們交流與深談間,再次看到慈濟人因為無私付出,看到受助者的改變,心中產生感動,進而提升自我心靈的成長。
「這也是,讓我再一次受邀來參加今年舉行的佛教會議,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霍夫曼教授受訪時,言簡意賅地說出他此次受邀參與佛教論壇的因緣。
霍夫曼教授是英國人,在美國開設創投公司,近年來投入社會慈善的領域,在創投公司同仁的支持下,開設一個慈善基金會。

雖然霍夫曼教授專業是商業領域,教授卻不以商業考量,來評斷慈濟從事慈善的績效或表現出來的數字。他覺得,數字是無情、冰冷的衡量,從事慈善事業是溫暖人心的心靈工程,如果要以量化來評斷成效,是否更因該以質化來看待,因為看到一個人,從付出愛心而得到的心靈快樂,比起冰冷的數字衡量,才是現今人情冷漠的反差與普世價值的提升!
社會企業不能以利益計算
參加過第三屆佛教論壇的霍夫曼教授,也曾經應邀參觀過大愛感恩科技,對於地球資源經由環保志工及高科技人員的研發,所生產的產品,能夠運用在國際賑災或國內慈善時。
霍夫曼教授說:「質化與量化在這裡就可以得到印證,慈濟不會因為要提供災民的物資,而再一次地開採地球有限的資源,反而不計成本地付出無價的人力資源,開發出許多的產品,應用在賑災時,這種情操與做法,如果以商業角度看,是不符成本與效益的。」
霍夫曼教授接著又說:慈濟最讓他感動的是,在發放現場,慈濟對災民所表現出的那份由心中傳達出來的尊重與愛,人類情感的交流,在深深一鞠躬,悄無聲息地傳遞到對方的心田,那種無聲地愛,悄悄地傳遞,是那麼得自然,那麼的溫馨。人無分宗教、地域、種族、在慈濟證嚴上人及志工的表現中體現,是最讓我感動的。
在參訪慈濟的過程中,無論是親眼見到,或是與志工交談中,志工親口說出自己在付出中,所得到的心靈成長,深深打動霍夫曼教授,「這次我不是來發表專業表演說,而是來說出我的感想與心得,說出我從志工身上學到的,人因為付出愛,所得到最真實的回饋,這也是我基金會,要與慈濟基金會學習的地方。」【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高玉美 臺北市報導 2016/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