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路線 交會心靈故鄉
暮秋中旬時分,秋意逐漸轉濃,參加「2016年雲嘉南高屏培訓委員慈誠花蓮尋根暨精神研討會」的學員,以及工作人員九百一十二人,分別經由南迴和北迴鐵路齊聚於花蓮靜思堂,進行三天兩夜的精神研討和尋根之旅。
兩條不同路線,同是返家之路,就在慈濟的心靈故鄉交會。一條由高雄出發,經由屏東往南迴方向而行;一條由臺南北行,取道北迴鐵路前往花蓮。群峰氤氳,遠山縹緲,在這臺灣海峽和太平洋相互輝映之中,兩面海洋,雙迴彌圓,共譜一段靜思精舍的花蓮尋根之旅。
以往的培訓尋根暨精神討會,分成雲嘉南和高屏兩個梯次,分別於花蓮舉行,今年(2016年)則是首度共同舉辦。正因為有著這樣的緣分,讓今年的尋根氣氛特別不同,大家齊聚一堂,交換經驗相互學習,擴展了彼此的視野境界。
10月14日清晨五點,天還未濛亮,朦朧的街燈,尚在盡責地照亮著大地之際,此時高雄火車站的前站和後站一隅,已經聚集了一群慈濟志工,大家依著次序排隊,隨身的手提包也整齊地排列成行。
火車準時於六點從高雄啟動,經過高屏大橋進入屏東縣境之後,大家便開始一起唸佛號,「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伴隨著句句的佛號聲,車窗外的景物慢慢往後倒退。而清晨五點五十分,另一列由臺南啟程的尋根列車,也逐漸遠離了車站,經由北迴鐵路方向前行。
一列往南,一列往北,搭載著參加為期三天的「培訓慈誠委員精神研習會」學員,一同返回心靈的家。隨著一站站的經過,每過一站,愈近花蓮,「想家」的心情,也就愈來愈濃烈。

慈濟志工陳秉宏表示,「感恩有這麼好的因緣,託各位的福氣,能有回花蓮尋根的機會,讓平常繁忙的心,可以暫時遠離塵俗的喧嘩,到心靈故鄉感受這一分的沉靜。」他也祝福大家能如海綿一般,吸取滿滿的法水。
因緣聚合 牽長情擴大愛
「阿輝啊!恁鬥陣來去靜思堂大出坡喔!」學員王榮輝喜悅地說出,去靜思堂大出坡是他進入慈濟的因緣。雖然當初不知什麼是大出坡,卻跟隨著志工越做越歡喜,讓他體會到大家所說的「快樂是付出無所求」的真義。
臺南永康區的學員周怡君分享,「在進入慈濟前,我生活在自己小小的世界裡,來這裡讓自己的視野擴展了。」看到了人間苦,讓她感受到,原來自己的「小愛」可以化為「大愛」,她也可以發揮自己的力量,從付出中體會學習,遇見了更好的自己。以前自己是個缺愛的人,現在則跟著善的團體向前走。
工作人員朱碧鳳表示,第一次承擔培育組課務時,甚麼都不懂,在課務上也遇到很多的問題。她覺得,學習就是讓自己更精進,在這條菩薩道上可以走得更穩、更踏實,所以平常遇到困難時,會用證嚴上人的法去面對,並解決問題,讓自己身心靈得到很好的答案。
來自雲林虎尾的培訓學員王寶雲說,她很高興能夠回花蓮尋根,因為前陣子婆婆生病住進加護病房,當下讓她很為難,很難做抉擇;但是,先生要她在花蓮能夠專心上課。王寶雲很感恩先生的體諒,讓她能有這機會可以回花蓮,她也很開心能夠皈依上人,成為上人的第一代弟子。
雲林斗南的培訓學員郭海鳳也開心地表示,這是她第三次回花蓮。因為感動才想走入慈濟,培訓期間也有碰到很多問題,因為有家業、事業還有志業,總是會遇到阻礙,好在有家人的支持,還有慈濟志工的鼓勵,才能走到現在。
把握當下 恆持善的因緣
學員林清波白髮蒼蒼,耳朵也嚴重重聽,雖然戴著助聽器,但仍專注把握時間,背誦著《藥師經》經文,手不斷比畫著,遇到不熟悉的地方,則馬上請問鄰座的學員。他語帶哽咽地說:「很懺悔至今才第二次培訓,我曾經在1989年就參與慈濟,後來卻又退轉。」他感恩很多資深志工的不斷鼓勵與關懷,「離開二十四年又回來,過去就讓它過去,現在與未來最重要。」
「擦身而過即是因緣。」陳英娟一直相信自己有這樣緣分,「雖然我長得跟大家不一樣,愛做慈濟的心卻是一樣,生活中都是上人的法語,尤其是『無常先到,還是明天先到』,是驅動自己走入慈濟的主因。」
兩年前兒子往生,讓郭玉桂陷入悲傷漩渦中,兒子喜歡「靜思語」,無形中也帶動她參與慈濟事。說著說著,郭玉桂的淚水忍不住緩緩流下,「失去至親之痛,我一直看上人《生死皆自在》這本書,也不斷說服自己――斷了線的風箏,就要放手,讓它落在該落的地方。」她一直希望經由做兒子想做的事,來表達她的那分愛。
兩列專車,分別於下午一、兩點之間抵達花蓮車站。在一輛輛遊覽的接引下,學員陸續進到「全球志工寮房」安單,隨後便又回到花蓮靜思堂,準備進行這次研習會的「開營典禮」。而這三天兩夜的營隊活動,也於焉逐漸展開……【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陳慶瑞、林香秀、吳惠富、陳令凰 花蓮報導201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