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的醫療服務,通常在病人出院後即結束醫病關係,然而對家屬來說,照顧壓力轉變成生活中心的失落,通常會在出院後逐漸浮現。臺北慈院心蓮病房醫療團隊有感於此,每年都會舉辦家聚活動,邀請已出院及未出院的心蓮病房家屬,一同透過活動的分享與陪伴,勇敢面對無常的壓力,引領家屬從陪伴病人到死亡別離的過程中,更深一層體會生命意義。
11月26日,臺北慈濟醫院心蓮病房家屬和醫護團隊一行六十五人,浩浩蕩蕩抵達慈濟三峽園區,「2016年連心傳愛聯誼活動」突破以往規模與內容,嘗試辦理以社區為基地的家屬支持方案,將醫療照護拓展至社區服務。
連心繫情感恩行
社工師尹寸欣首先歡迎大家的參與,並讓大家自我介紹。
護理師余琇楓分享:「兩年半前,父親車禍往生,當時還沒考上護理執照,爸爸用生命教育了我,這是我最貴的學費!」父親的驟逝,讓余琇楓對病人家屬多了分同理心,「別人說得再多,不如自己一個轉念,每個人都要學習自我療癒。我沒有一天不想爸爸,但與其想他,不如將思念化為助人的力量,這是爸爸給我最大的回饋。」

家庭醫學科陳正裕主任致感言,「不論過往的情緒如何,相信透過一次次的活動,大家應該比較能調適了,心蓮家族一直都在,臺北慈院會持續陪伴大家。」
打開藍染 讓捏皺的生命舒展
藍染采風DIY繁複的程序,讓大家不由得專注起來,心情也慢慢沈澱。大家拿到白手帕後,聽著步驟依序折疊、綁上橡皮筋,再將浸濕的手帕泡在藍染桶中,然後將沾黏的部分撐開、氧化,經過三次藍染過程後,等待晾乾。
和先生與姪兒一起來參加的陳女士提及,婆婆去年因胃不舒服到臺北慈院,經斷層掃描評估,醫師診斷婆婆罹患大腸癌第四期,安排住進心蓮病房。陳女士表示:「婆婆本來很怕生離死別,從前動不動就發怒,因為臺北慈院的正向氛圍,以及醫護、志工們的陪伴,婆婆漸漸變得平靜。很感恩護理人員有溫度的陪伴,讓我們用開闊的心接受自然法則。」

與阿嬤同住的姪兒難過地說,「世事難料,阿嬤身體一向硬朗,不知道會發生這種事,很後悔因愛玩沒有好好陪伴阿嬤!剛才去踩寶特瓶、分類玻璃瓶,讓我的情緒得以舒緩.我不要再去想後悔的事,要往前邁進,做好本分事,把握跟家人相處的時光,才不會有遺憾!」
揮別過往 往前邁進
人生無常,生命有盡。安寧照護給予病人臨終前適當的療護,讓生命有尊嚴,家屬也從可傷痛中得到療癒。
病人家屬林先生提到:「我本來是很樂觀的人,太太往生後拿起吉他的手卻屢次放了下來,當時感受是孤單的!但今天來這裡,感謝醫療團隊和師兄、師姊聽我分享,讓我感覺又活了起來。」
活動接近尾聲,陳正裕主任給予期勉,「看到許多家屬已走出悲傷陰霾,也有些家屬還是放不下,希望今天的活動之後,大家都要好好活下去。」
(文:胡淑惠 新北市報導 2016/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