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人醫會謝金龍醫師與口腔顎面外科夏毅然主任到菲律賓參加牙科醫學研討會,菲律賓慈濟志工李偉嵩帶Sarah去見他們,夏毅然了解Sarah的病理狀況後,允諾會為她治療,這份承諾,對Sarah來說,是多大的一份喜悅與希望。
跨海來臺就醫 治療多年的舊疾
2017年4月14日一大早, Sarah在菲律賓慈濟人醫會和志工的牽引下來到臺北慈院,治療多年的舊疾──牙釉母質細胞瘤。四十五歲的Sarah,家住菲律賓宿霧附近、對外聯繫及交通不便的偏遠小島上,家境很貧困。
七年前(2010年),Sarah的下門牙左邊第一顆牙齒疼痛且搖晃,幾乎要掉落,但醫療資源不豐,加上沒錢就醫,而尋求當地巫師的協助。「巫師為我拔除疼痛的那顆牙齒,沒想到牙痛問題沒有解決,此後一顆顆牙齒的疼痛、掉落,下巴也腫起,漸漸長出大大的腫瘤,不僅影響外觀,更影響到吃飯和說話的能力,真是苦不堪言……」說到傷心處,Sarah忍不住落下淚來。
在確認夏毅然主任可以為Sarah治療後,菲律賓慈濟志工開始協助辦理來臺就醫的相關手續。當14日Sarah一抵達臺北慈院之後,隨即開始一系列的檢查。病理切片檢查,確診Sarah下巴的「牙釉母質細胞瘤」是良性腫瘤。夏毅然主任與口腔顎面外科團隊討論後,將Sarah的手術分為三階段,由夏毅然主任負責切除腫瘤;鄭育誠醫師以3D列印技術,重建下顎骨;許博智醫師則為Sarah植牙,重建咬合功能。
當21日,夏毅然主任透過會議,向前來臺北慈院探望Sarah的志工李偉嵩和陪伴的志工陳麗君,說明Sarah的治療計畫。夏主任提到,Sarah因牙痛延誤治療,導致腫瘤占據整個下巴與口底處,腫瘤大約有11x9公分的大小,偶而會有組織液從下顎骨前牙區冒出來,建議盡早手術。
手術充滿信心 真正完美的治療
而夏毅然主任也更進一步說明手術步驟,表示治療計畫中會把腫瘤連同下巴骨、牙齒一起去除,之後再取小腿的骨頭加上金屬板固定,重建原來下巴的位置。
至於手術的成功關鍵,則在於血管銜接的部分,只要腿骨血管接到頸部血管,兩邊能夠吻合,不會漏血,或是栓塞,這樣就算手術成功。夏毅然主任對Sarah的手術充滿信心,他表示只要血管接得順,骨頭長得好,Sarah的顏面可以恢復得很好,甚至可能比原來的還好,因此請大家放心。
了解治療計畫後,李偉嵩驚訝的說:「我們一開始以為只是單純的切除腫瘤就好,聽夏主任的說明後,才知道手術非常不簡單。還好我們帶Sarah來臺北慈院,這裡有很完善的團隊和機器設備,可以給她最好的醫療。」
臺菲跨海接力 改變命運的開始
然而隨著手術時間的到來,Sarah情緒卻變得有些焦慮,還好陪伴志工陳麗君不斷地給予鼓勵,讓Sarah的心情逐漸平復。手術前兩天,趙有誠院長更親自到病房給Sarah打氣,而看到院長的到來,無疑給了Sarah一顆定心丸,並激動流著眼淚不斷地感謝趙院長和大家。
26日上午,Sarah進手術室,醫療團隊接力為她開刀。而歷經約十六個小時的馬拉松式手術與重建,Sarah下巴的腫瘤終於不見了,臉部面貌也恢復如常。看著醫師提供的術後照片,讓陪伴的陳麗君感動地留下歡喜的淚水,因為看著Sarah這一路罹病的艱辛,她都感同身受,此刻的這份難受終於煙消雲散。
同時手術的成功,更是讓醫療團隊士氣振奮,夏毅然主任說:「這是一個醫師無法完成的複雜手術,是需要團隊的力量一起成就的。」夏主任提到,Sarah術後約三、四周,若傷口長好、沒發炎,就可出院回到菲律賓,後續夏主任也會聯繫認識的菲律賓口腔外科醫師,接手追蹤Sarah的術後狀況。
這趟改變命運的醫療行,結合臺菲兩地慈濟志工跨海接力,讓飽受病苦多年的Sarah,重新對生命燃起一線希望。
(文:吳燕萍 臺北慈濟醫院公傳室報導 2017/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