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4月,芮氏規模7.0的強震重創海地後第三個月,三十九歲的克萊松拄著枴杖,蹣跚走進慈濟義診站。他不是因瓦礫砸傷而來,而是為回復正常生活,尋求一絲渺茫的希望。
長達十四年原因不明的劇痛與顫抖,迫使克萊松放棄樂團小號手的工作,淪為無法謀生的依賴人口。本地醫師束手無策,克萊松懷著姑且一試的心情,把身軀託付給來自美國的慈濟人醫會醫師,就算再失望一次也無妨。
經過一番「望、聞、問、切」後,中醫師廖明煌在他頭頂扎下幾根銀針,原本顫抖的身體竟然安定下來,劇烈的疼痛也消失了。克萊松於是擱下枴杖,小心翼翼地站起來,先緩步行走,然後小跑步、跳躍,最後甚至可以倒著跑!長年病痛瞬間緩解,克萊松激動落淚,廖明煌也跟著紅了眼眶……
源自東方,傳承千年的中醫,在二十一世紀的西半球妙解頑疾的實例,呼應了世界衛生組織於2002年所發表「傳統醫藥全球策略」,呼籲各國重視傳統醫學、醫藥的宣言。
儘管當前世界的醫學主流為發源於西方的現代醫學,但就療效、經濟考量、可親近性而言,包含中醫在內的各民族傳統醫學,仍有其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全球七十億人口中,只有不到百分之十能享有教學醫院以上等級的醫療資源;發展傳統醫學,有其現實需要。」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主任林宜信解說道。
新秀老將 跨界多元
慈濟於1972年設立「貧民施醫義診所」時,就接引中、西醫師進行義診。1986年後陸續成立的六所慈濟醫院,都設有中醫科、部;「國際慈濟人醫會」也吸引許多熱心的中醫師投入義診,服務各國病患。四十多年下來,慈濟醫療志業體及人醫會的中醫師已隊伍浩蕩,而招募、接引現有中醫之外,證嚴上人更慈示要設立學系,以專業與人文教育培養新一代的「華佗傳人」。

2012年,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正式成立,是臺灣第三所學士後中醫學系,招收具有學士以上學位者,成立第一年即吸引一千六百多人報考,競逐不到五十人的錄取名額。在慈大現有的二十多個學系裏,「後中」是學生平均年齡最高的系,目前三屆一百三十多位學生中,年過三十五者比比皆是。
「學生有從藥學系、生化系、護理系畢業的,也有讀文學系的人,甚至有博士、碩士。從各個不同科系過來,有多元性,加上中醫的陶冶訓練,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發展。」慈濟大學校長王本榮認為,心智成熟、方向明確是「後中」學生的優勢。
相形之下,今年才滿三十的賴奇吟,可說是排行在後的小妹妹。「我是慈中第一屆學生,以前考慮過讀中醫系,但成績不夠上不了。碩士畢業後思考要繼續念博士或換跑道,從事中醫的姑丈說,念博士要五年,念後中醫也是五年,何不試試看?」
完成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碩士「五年一貫」的學業後,賴奇吟選擇報考學士後中醫學系,當時只有中國醫藥大學和義守大學設有後中醫學系,總錄取名額僅一百五十名,卻有數千人次應考,她一一報考,足足考了三年,才於2012年考入新成立的慈大後中系,成為第一屆學生。聽說有人真的「寒窗十年」才考上後中,她很慶幸自己「只」考三年。
針砭解剖 中西兼具
但入學不久,金榜題名的歡喜與榮耀,馬上被繁重的課業壓得煙消雲散。因為現代的中醫,不只要讀《黃帝內經》、《傷寒論》、《本草綱目》等中醫古籍,懂方劑炮製、針灸推拿,還要學習西醫的基本知識技能,方能與西醫師溝通,運用現代醫療科技,為同時求助於中西醫的病人提供更好的照顧。

學士後中醫學系須修業五年,前三年為學科教育,後兩年則分別規畫西醫見習、中醫實習;以課程比例來說,一半為中醫課程,百分之三十五為西醫課程,百分之十五是通識;「同學們必須兼通中西醫知識,未來才有辦法和整個團隊合作。」系主任林宜信簡要說明「學貫中西」的理由。
不僅課業繁重,學生大一上學期就要上重中之重的一門必修課。「報到之後,馬上就上解剖課,有一種還沒暖身就要開始跑的感覺。」第一屆學生許菁雯坦言,大體解剖要背的醫學名詞很多,都是英文原文,但即使有壓力,還是學得很開心,「大體老師家屬對我們蠻好的,有時候會回想一些老師在世時的故事和我們分享。在他們眼中,中西醫學生都是一樣的。」
相較於老一輩中醫,在冷硬銅人身上找穴位、辨經絡的學習方式,後中同學們獲益於「無語良師」的無私奉獻,得以在有名有姓有故事的「真人」身上,窮究人體精妙,學習面對生死、尊重生命。而慈濟志工的關懷與協助,則讓這些未來的大醫王,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習得「看病人」的要訣。
看到年長的同學與年齡差不多的懿德媽媽、慈誠爸爸互動良好,重回慈大懷抱的賴奇吟放下心中的大石頭。「剛開始我還擔心,畢竟大家都一把年紀了,對他們會不會有點排斥?後來看不會啊,相處很融洽。」
擔任後中學生會會長的王仁甫,則是感恩當中醫師的慈誠爸爸,讓他在暑假期間到診所見習,學到寶貴經驗:「要讓病患進診間時,感覺是舒服的。」
炮製煉藥 學法煉心
在研讀中西醫書充實學科知識同時,同學們也親自動手實作針灸推拿,調製丸散膏丹。賴奇吟說:「我們到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的診間進行針灸考試,同學相互實作,抽到什麼穴就對那裏下針,老師看扎對了就可以拿起來,連抽三個穴,然後交換。」

在「國手級」教師的指導下,具有侵入性的針灸實作課,其實是很安全的。可是大多數人都是生手,下針時難免偏離穴位,讓當白老鼠的搭檔多挨幾針;但也唯有經過這些跌跌撞撞的過程,方能由生疏到精熟,練就妙手回春的能力。
相對的,中藥炮製就溫和許多。中醫所言的炮製,就是對藥物的原料進行修剪、淘洗、熱處理等加工程序,以達到消減毒性、增強藥效、改變藥性的目的。許多炮製藥物的方法如蒸、煮、炒、煅(高溫烘烤)和烹調食物頗多相似,因此當師生們進入充滿鍋具的實習教室,備齊藥材準備實作,乍看之下還以為是餐飲科系上廚藝課呢!
「煮法有幾個目的,第一是清除跟降低藥材的毒性,以前有一句話即說『水煮三沸百毒俱消』。好比烏頭這種藥,炮製前後,其毒性成份差別可達兩千倍之多。」
講解告一段落,藥師出身的授課教師賴尚志,開始指導同學們實作蒸法與煮法,當日使用的藥材,有塊狀的地黃,粒狀的女貞子、白扁豆、山茱萸,細條狀的遠志,還有銀光閃閃的藥用珍珠。
同學們把各類藥材置入鍋具蒸煮,其中較特別的是煮珍珠。古人將藥用珍珠用紗布包起來,夾在兩塊豆腐中間放進鍋裏煮,以清除附在珠體表面的油質。方法看似單純,但真要「如法炮製」沒有想像中容易,鮮嫩的豆腐稍有不慎就會破碎,逼得同學們必須全神專注。
相較之下,地黃的炮製就簡單些,只要把塊狀的藥用部位加上酒,再放進蒸鍋裏蒸即可。經過約兩個小時的蒸氣洗禮之後,原本性寒,有清熱涼血作用的地黃,就成了具有溫補效果的「熟地黃」;煮過的珍珠性質沒有大改變,但原本透明的一鍋水,已變成黃澄澄,飄散些許燒焦豆漿味的油湯。
天然的植物、動物乃至礦物,都需要經過炮製,方能減毒增效治身病。而用藥救人的醫者、提攜後進的人師,又何嘗不需要下一番去習氣、增智慧的功夫?
啼聲初試 締造紀錄
回想剛接任系主任時的戒慎,今年(2015年)受證為慈誠隊員的林宜信,對證嚴上人的恢弘願景十分敬仰,因為上人不只是辦學,更要為醫界注入一股清流,期許後中醫系培養出來的人醫,能依慈悲喜捨精神,發展中國傳統醫學,並結合現代醫學科技研究中醫,以達到濟世救人目的。

「因為上人希望老師成為學生慧命的父母,所以我就參加一系列包含志業體同仁共識營、精進研修課程,也加入慈濟志工見習培訓。職志合一從自己開始,最後回歸到學生的身上!」林宜信說。
為了給學生最好的教育,慈大後中醫系與六所慈濟醫院緊密結合,禮聘各院的中、西醫師到系上任教,整合服務、研究、教學,讓經驗豐富的醫界前輩,與潛力無窮的後進一同成長。
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葉家舟,分享為後中醫學子備課、授課的收獲:「教學相長是這份工作最好的地方!教學生是溫故而知新,我在教學時會注重同學們如何思考、理解,要講得讓學生清楚明白,自己就要更了解課本內容。有時會發現臨床治療時忽略了一些東西,反而會更圓滿自己的看診工作。」
葉家舟為同學們講授病理學、傷寒論、中醫耳鼻喉科學、內科學等重要課程,往往在上課日的前一晚夜宿花蓮,當日上午連上四小時課,中午再趕飛機、搭高鐵回嘉義的大林慈院看診。
而同學們的表現,亦不負老師們舟車奔波的苦心,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讚歎:「我到慈大後中醫系上課時,每個學生都令人感動,他們眼睛看著老師,背不靠椅子,表現得很敬業,這樣老師就願意教更多了。」
學生精進學,師長用心教,復有慈濟志工的關懷與薰陶,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系初試啼聲,即有不凡表現。第一屆四十四位學生參加考選部「一百零三年第二次專技人員考試」中醫師第一階段考試,締造百分之百通過的空前紀錄。
「臺灣設立中醫學系已五十年,我們的系是最晚設立的,但第一次參加國家考試,就百分之百通過,展現了同學自我學習、認真、合和互協的精神,也創造了歷史紀錄。」為了鼓勵締造佳績的同學,並為這段光榮歷史留下紀錄,系主任林宜信自掏腰包,致贈每位同學一尊小銅人模型以及一個把脈枕,為這些中醫的傳承者致上祝福。而隨著時序進入2015年,慈大後中的第一屆學生也將在幾個月後完成學科教育,正式進入醫院展開西醫見習。
誠如慈濟大學校歌詞第一句:「醫海遼闊,有緣同航。」二十年的辛勤耕耘,慈濟所培養的良醫,已在臺灣醫界蔚然成林,造福病人。而今結合中醫優良傳統、現代醫學知識以及慈濟醫療人文的後中醫系,也已站穩腳跟,勇猛精進。展望未來,這些「華佗傳人」、「醫方菩薩」可望成為慈濟推動中西整合醫學的生力軍,而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力量,也將因為他們的投入而增強。
(文:葉子豪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第5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