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首頁 - 慈濟入口網站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601

從否定到堅定 有愛不孤單

$
0
0
「在慈濟永遠不孤獨。」連續三屆都出席慈濟人醫論壇,4月11日北區人醫會召集人謝金龍醫師向在場學員們分享,自己加入人醫會的因緣以及在臺灣與海外的義診經驗。回眸來時,他忍不住哽咽,數度拭淚。

因了解而深入 義診經歷不可思議

原來,謝金龍醫師加入人醫會,有一段特殊的因緣。「我原本也是不認同慈濟,反對慈濟到大陸賑災的人。」但在慈濟志工持續邀約以及太太的鼓勵下,2000年,他終於首肯與人醫會前往大陸義診。

透過親身經歷,他發現到跟以前認知完全不同的慈濟,驅使他重新思考「慈濟」是什麼?他所接觸到的大陸當地志工對謝醫師表達,他們很想到臺灣見上人的急切之心也令他詫異:「你們離那麼遠,又沒見過上人,為什麼這麼思思念念?」援建學校的學生對著陌生的他親切地叫著:「師伯好。」宛如熟悉的朋友或親人;臨離去前,孩子們繞在車子的周圍唱著歌,久久不散的影像也深刻印在他的腦海。

就在機場,他跟同行的人醫們分享時,說著說著忍不住流下感動的眼淚。「一個大男人就這樣在大庭廣眾下痛哭流涕。」回億當時,謝醫師強忍住情緒,述說當年不可思議的經歷。

一週後,剛好證嚴上人行腳到臺北,他被推派分享義診經驗,脫口說出:「以前我不了解慈濟,以後如果有人對慈濟有誤解,我願意出來解釋。」他進一步帶著家人前往花蓮想多了解慈濟。因為太太是慈濟會員,過去只從《慈濟》月刊認識慈濟的他,一看到靜思精舍就有回家的感覺:「就是心靈的故鄉的那種感覺。」他強調。

精舍師父落實環保的作為,也是他從沒想到過的;而後參訪慈濟醫院和慈濟大學,看到慈大對大體老師的尊重,回想自己醫學養成教育過程中,也曾解剖大體,卻不是這樣的態度,他再次深受震撼,決心加入人醫會。

身心障礙者 零蛀牙率治療目標

有一次人醫會的前輩林鴻津醫師跟大家分享,他到日本考察身心障礙者口腔治療問題,要大家猜猜他們的齲齒率是多少?大家猜了各種數據,答案竟然是零,讓大家驚呼:「怎麼可能?」經過林醫師的說明,謝金龍省思到過去年復一日的治療模式,其實並沒有真正幫到身心障礙者。

經由持續上課研討,又剛好臺北慈院建院完成,許多醫師也加入人醫會,更增添了力量,於是人醫會開始推動口腔衛教和社區體驗。他們到特殊學校、到教養院幫孩子看診,指導老師如何教導學生潔牙,從剛開始要使用束縛帶,到孩子願意張開口接納他們的治療。

感受到不同障別身心障礙者的需求,謝醫師訂下要讓他們零蛀牙率的治療目標,並確保他們在家的照顧,給予他們最好的服務。過程中難免挫折和疲累,「我有時會覺得很累,想說不做也沒關係。」但在慈濟志工的鼓勵和感受他們無私無求的付出,還有看到身心障礙者的成長以及與他們家人的互動,他說:「不管怎樣都要堅持下去。」

分享這段感受時,謝醫師忍不住哽咽地說不出話來,臺下的學員數度以掌聲鼓勵他,還有人大聲的回應:「謝醫師,我們支持你!」

願眾生得安樂 有愛相逢不孤獨

除了為離島、為臺灣的身心障礙者做口腔照護,謝金龍還將照護關懷拉長到約旦。去年(2014年)遠赴約旦傳承與帶動人醫經驗的他,請當地志工陳秋華協助安排,為當地老人院做牙醫義診。

語言不通加上過去從未有過這方面的義診,原本還懷著忐忑的心,在當地志工安排下得以為當地的老人院和教養院服務。由約旦王妃成立的教養院,逾有一百三十多位院生順利看診,一年過去了,他們念念不忘這段經驗,期待人醫會能再度關懷。

外表看似嚴肅,其實卻有著一顆柔軟菩薩心的謝金龍,感恩所有同行的人醫同道付出。「但願眾生皆得安樂,但勤修習善根迴向。」因為愛,讓他與志工相會在人醫路上,他感性地說:「在慈濟永遠不孤獨。」有了大家彼此的鼓勵,謝金龍會更不悔地堅持為這群特殊需求者付出。【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朱秀蓮 花蓮報導 2015/04/11)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60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