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穀類紅寶石 紅藜茶超優質
紅藜不但可做花材、藥材、釀小米酒,數百年來也是原住民生活中很重要的雜糧農作物。因為,紅藜的蛋白質含量不遜於牛肉,鈣含量是稻米的四十二倍,膳食纖維是地瓜的七倍,被稱為「穀類的紅寶石」。尤其,紅藜含有大量的甜菜紅素,沖泡後帶有鮮紅的色彩,非常討喜。
為了讓更多人瞭解紅藜的好處,慈濟技術學院副教授耿念慈、助理教授劉威忠,決定在校內農場栽種了二千多坪的紅藜,還花了整整一年,終於研發出有機的紅藜茶。然而,一整株的紅藜果實,採收後僅剩二十克,篩選後卻只剩一半適合做茶包,產量有限。
尤其,為了保留紅藜的鮮紅色,耿念慈和劉威忠老師嘗試了十幾次的烘焙方法,一旦烘乾過頭,紅藜就成了褐色,賣相不佳,加上紅藜顆粒小、去殼麻煩,光是清洗,至少得經過六道程序,才能提供最佳品質的紅藜茶。

精緻伴手禮 研發設計行銷
當紅藜茶研發成功後,慈濟技術學院行銷與流通管理系主任陳皇曄與四年級學生陳怡婷等六人,以「沏一壺健康,藜心自在」為行銷主軸,負責一系列的Logo設計、茶包、提盒,以及文案、海報,將紅藜茶精緻化為伴手禮。
行管系學生決定,紅藜茶包裝以樸實簡單為基底,搭配暗紅色的字體與手繪的紅藜圖樣。光是Logo就設計了七種,連包裝盒也設計了十三款。考慮到紅藜茶有一股草腥味,為了更順口好喝,七位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學生以「神農嚐百草」的精神,分別加入了冰糖、菊花、洛神、枸杞、檸檬等,再一一試喝評分,經過不下數十次的討論與投票,最終才拍版定案。
跳脫了制式的臺上講、臺下聽的課程方式,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學生得自己上網找資料、彙整數據,還要親自到農場紀錄與拍攝紅藜生長過程,從照片構圖、設計軟體、商品形象、成本分析到影像剪接,全都不假他人。對學生來說,這不再是單純的專題報告,而是微型創業的先修班,更學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打響知名度 善用網路平臺
為了打響紅藜茶知名度,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學生還成立Facebook粉絲團,善用年輕族群喜愛在網路分享的習慣,每週固定po文章與照片,達到網路行銷的效果,既驗證專業所學,又能獲得即時回饋與反應,同步修正行銷手法。
慈濟技術學院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學生黃正傑表示,透過鏡頭紀錄了紅藜從嫩綠、鮮綠、鮮紅、暗紫、金黃到夕陽紅的顏色變化,不只是紅藜從種子、幼苗到果實採收,自己也從一竅不通到頗有心得,更是前所未有的課程體驗。
慈濟技術學院行銷與流通管理系主任陳皇曄表示,雖然大四學生尚未踏入職場,卻能善用紅藜茶的品牌包裝,深入接觸商品設計與行銷企劃,可說是相當難得的實務經驗。未來,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將安排學生參與花蓮有機市集,把紅藜茶推廣至社區,也讓學生站到第一線面對顧客,更希望將紅藜茶打造成慈濟技術學院知足咖啡館的限量商品。
(文:葉秀品 慈濟技術學院報導 201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