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賺錢與公益 不相衝突
運著滿滿一車的回收物,資源回收業者白先生晚上七點準時出現在回收點。「我去外面收(回收),搜集起來然後分類,有的給慈濟,有的就拿去賣。」
而白先生要給慈濟的資源裡有哪些呢?一大包塑膠袋,還有其他塑膠製品,甚至還有破損的玩具,白先生分門別類整理好交給志工,而且,他還相當熱情地邀請大家來看看他忙碌一整天的回收成果。
滿滿堆高的資源,業者白先生說這些是一天的量:「是一天而已,一天就可以(回收)這樣多。(過去)就是工作不穩定,有經濟壓力,就想說有紙或什麼可以撿的,多少可以貼補。」
年輕時主要工作是清洗抽油煙機,但業務量不穩定,後來白先生跟著平時就會撿回收的白太太,一起上街頭找資源。不放過任何機會,白先生的回收在社區中做得很徹底,從早到晚的穿梭尋找能賣錢的、不能賣錢的回收物,他毫不含糊地整理分類,對他來說,賺錢和做公益一點都不衝突。
垃圾減量 發揮功能巧利用
另一位,七十七歲的蔡阿嬤在自家門前的空地,整理笨重的玻璃瓶。資源回收業者蔡阿嬤說:「這會受傷流血,有請我戴手套,可是我不習慣戴。」

蔡阿嬤的手有著歲月的痕跡,二十幾年來靠雙手謀生,現在因為不想造成子女負擔而選擇做回收,對蔡阿嬤來說,眼前這一堆物品中,不可以賣錢的不全然是垃圾,可以用的就該好好利用。
蔡阿嬤說:「(慈濟)有收,我們多少可以撿來送去,如果可以發揮功能這樣也很好,不然每樣都當垃圾丟,垃圾就一大堆。」讓垃圾減量,阿嬤的出發點就是這麼簡單。
有著相同理念的,還有退休老師吳錦珠,在生活中注意細節做資源回收,有人問,把有變賣價值的瓶罐紙類交給資源回收者,和慈濟宣導垃圾分類有牴觸嗎?退休老師吳錦珠說:「我覺得並沒有,慈濟又沒有硬性規定(民眾)一定要把資源都送過來,沒有,而且那些資源回收者對慈濟做這一塊也沒有怨言。」
透過屏東市公所的數據可以看出,過去一年中,慈濟在當地的回收類別,玻璃容器是最大宗,加上不容易處理的塑膠製品數量,占了回收物的百分之五十。丟棄在街頭的不一定是垃圾,慈濟志工用最溫柔的方法,和像白先生、蔡阿嬤一樣的資源回收者一起來愛護環境,珍惜資源,他們透過相互合作著,讓地球生生不息。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朱怡蓉、蕭宏澍 屏東報導 201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