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es!」兩個十四歲的男孩大聲回答。慈濟賑災醫療團自5月14日開始在奇翠普展開醫療服務,兩位小志工以能付出為榮耀,也從其中學習到親切有禮、並以微笑待人的處事方式。
小志工做中學 人文教育及時施
在奇翠普展開醫療服務今天已經是第四天了,每天早上一踏進來,就會發現這裡又不一樣了。第二天,所有帳篷骨架都土法煉鋼,用木條竹片當地樁,深深打進土地。果然16日一場大雷雨,醫療帳篷屹立不搖,安然挺過。
今天志工一抵達,就發現已經拉起行進動線,用瓦楞紙板克難製作的「掛號區」、「診療區」、「禁止進入」等標示雖然克難但是清楚明白。這是Suraj Bista 偕同小志工在昨晚設置起來的。
「你們為什麼要拉動線?」慈濟志工問。「要讓大家停止吵架,並且讓每個人都滿意。」Mukesh回答。
每天醫療站開始運作前,志工領隊潘柏宏總是很慎重對小志工授予志工背心。而小志工也珍惜這份榮耀,在醫療團運作的任何時刻都搶著幫忙。
玉里慈濟醫院張玉麟院長等大醫王抵達時,候診區已坐滿鄉親。Mukesh和Ayush維護動線,並且嚴格執行。
「我已經幫大家排好位置,你怎麼坐這裡?」Mukesh對鄉親不守秩序有抱怨,並且和Ayush手牽手,權當掛號區起始點,一次一個讓鄉親依序掛號問診。孩子太認真了,對有些鄉親摸不清方向而著急,那情急的樣子讓同村的鄉親長輩們覺得很有趣。
「你要微笑,彎腰,並且說請。」來自印尼的慈濟志工彭福來適時施予人文教育。Mukesh笑的靦腆,接受彭福來的教導,親切有禮地讓鄉親長輩一一就診。村中耆老,婆婆媽媽們一旁笑看自己子弟的成長。

尋覓苦難 關懷五歲重傷女孩
「請問這附近有新生兒或者受傷的人嗎?」
中午十一點多,慈濟志工分三組人員,走訪巴達普健康照護中心後方的小巷、街道,看到有帳篷,就請當地翻譯小志工問著。慈濟對巴達普鄉親的關懷,主動走入安全住家之區域,尋找疾苦之人。
為了免於盲目尋找,曾美玉先劃定區域,見到有帳篷就詢問附近有無新生兒或者受傷的人,急需協助者。透過翻譯小志工,以尼泊爾話問著之時,突然聽到熟悉的中文聲音,他是三十歲的瑞(Ram) ,是專門帶華人尼泊爾旅遊的導遊。地震過後,尼泊爾被劃定為紅色旅遊警戒區,幾無觀光客,他因而失業。強震使得居住的家倒塌,目前和父母住在哥哥的家中,但現在餘震不斷,地震的驚恐陰影仍在,晚上只敢在帳篷內過夜,右前方一頂大帳篷、兩頂較小的,總共容納一百人。
「倒塌的房子,離現在住所有十分鐘的路程,白天會回去整理,收集可用木頭及磚塊,很想要重建房子,但政府不允許在倒塌處重建,導遊的收入,勉強可以餬口,未來只能期望政府的幫忙,才有重建的希望。」瑞無奈地說著。他很感恩慈濟的協助,目前正吃著前幾天領到的大米,也在那時,才知道有慈濟這一個團體,「你們有需要幫忙的,一定會協助。」曾美玉聽完就告訴他此行的需求。他說:「有。」
從他家往前走幾步,就見到圍以橘色帆布的三角帳篷,他引領慈濟志工進入帳篷內,裡面住著一位剛從醫院回來兩天的五歲小女孩Keshish Bohaju。四位慈濟志工加上原住於此的鄉親,約十五位,就覺得好擠,小女孩的頭靠在客廳椅上,客廳桌鋪上一紅色毯子而成為一張床,床頭放著一個玩具布偶陪伴她。

小女孩在地震時,被橫樑的木頭壓住身體,骨盆骨折,雙腿受傷,掀開肚子的布,露出手術後,鎖定骨盆的支架,紗布是用來綁於腳處,把裝水的寶特瓶垂吊於桌下,拉伸骨盤,作為復健用的。小女孩時常吊著,唉唉地叫著好痛!好痛!
阿姨握著她的手,在一旁鼓勵照顧著她,問起阿姨,她的家人呢?「現在不方便說。」阿姨說。原來地震時,房子坍塌,小女孩的媽媽、爺爺、姐姐不幸往生,阿姨還不敢告訴她這訊息。
志工曾美玉是專業的護理師,先用餅乾哄著小女孩,看她一塊接一塊,一包又接著一包,彷彿不曾吃過一樣,翻開身上的遮布,看著孩子術後情形,告訴阿姨要注意尿管、腳需要動一動等簡單的衛教,並希望能先將X光片帶回給醫療團的醫師作判斷,請她不要擔心,會繼續來看小女孩,並相約明天會帶著醫師前來做必要的協助。
「那瑪使爹!那瑪使爹!那瑪使爹!」離開前,曾美玉帶著志工唱出對此家庭的祝福,小女孩臉上沒有特別表情,此時,照顧她的阿姨,眼中的淚水,不自主的流落下來……慈濟在尼泊爾愛的腳步,繼續繼續向前行。
(文:張清文、林玲俐、張晶玫 尼泊爾報導 2015/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