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泊爾大愛村村民想起1995年剛搬到大愛村時,沒水也沒電,生活非常清苦,連到鎮上運水都會受到歧視;但村民們不以為苦,因為慈濟志工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讓他們有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安穩住所,這一分情,他們永遠銘記於心。
雨季釀大水 援建大愛屋
搭乘「佛陀航空(Buddha Air)」從加德滿都出發,以二十分鐘的飛行時間,穿過開車需要耗時五個小時的山路,落地於尼泊爾南部的斯馬拉機場,準備前往馬克萬普縣帕坦坡卡里等村落,探訪大愛村村民震後的生活情況。
回想起1993年的尼泊爾雨季來得又急且快,導致中南部及東部地區豪雨不斷,主要河川溪流水位不斷高漲決堤,造成嚴重的洪患,殃及三十三個縣,死亡人數超過千人,有三萬二千多戶房屋全損或半損,四十多萬居民流離失所。

闊別二十年,慈濟志工的心始終繫著這一千八百戶村民,不知道發生芮氏規模7.8的尼泊爾地震後,村民們是否依然安好?
重修紀念碑 表村民心意
「Taiwan!Taiwan!」遠遠地看到熟悉的身影,Achut Kunwar先生興奮地揮著手,大聲地喊著。
走進慈濟帕坦坡卡里社區,啟用紀念碑直挺挺地矗立在志工眼前。多年前,這個啟用紀念碑曾經因故倒塌,經過兩位村民發起自主籌募整修,四年前重新豎立起來,三面分別以中文、英文、尼泊爾文記載著慈濟在尼泊爾的大愛行跡。
隨行前往紀錄的大愛電視臺記者任家珍說,「根據大愛村村民表示,這一塊啟用的紀念碑,在四年前曾經嚴重的毀壞過,當時這裡一戶一戶的村民,每一家每一家捐一點點錢,匯集而成,把這塊紀念碑重建起來。這個中文字看起來不是那麼工整,但是每一個字都有著村民的分分心意。」
難忘舊朋友 震後屋完好
看到慈濟志工到訪,村民們紛紛從家裡走出來相迎,為的就是要跟久而未見、遠道而來的舊友──慈濟志工說上幾句話,字字句句都是想念。

二十年前,戴菲三十九歲;二十年後,五十九歲的戴菲已經是三代同堂的幸福奶奶了,這間有著兩個房間的大愛屋,挺過了兩次大地震,屋子只有一些小裂縫,沒有大損傷。
透過空拍機鳥瞰大愛村全貎,四百戶的房舍櫛次鱗比,兩戶連棟式並排房屋,每戶都搭配有一個庭院,社區型的規畫,足見二十年前援建計畫之前瞻性。二十年後,估計全村人數約有兩千五百人到三千人。
貧窮不失志 把愛留下來
當年的大水沒有沖垮村民們的鬥志,反而讓村民把希望紮得更深。一位年近六十的阿嬤,當年和先生帶著四個孩子從外地遷進大愛村,在沒水沒電的環境中生活得很艱辛,還要忍受當地人的異樣眼光,到各地打零工維持家計。
然而,窮困的家庭沒有打擊孩子們的志氣,個個把握學習的機會,力爭上游,現在每一位孩子都很有成就。其中一位現年(2015年)三十一歲的兒子,已經是四家廣播電臺的經理,看到慈濟志工來,馬上拿出錄音機進行採訪,要把志工們對他們的愛,永遠的留存下來。

「左、右、左、右……」孩子王黃秋良帶著孩子巡禮大愛村,走到了啟用紀念碑前,黃秋良引導孩子念著碑文,讓他們了解慈濟援濟大愛村的艱辛歷程。
1993年暴雨釀成了尼泊爾水患,1995年慈濟援建大愛村交屋。二十年來,看似斷了線,又因為慈濟賑災醫療團重返震災後的尼泊爾,看見了臺灣在居民心中的分量。若要問為何跨國千里來援建?孩子的笑容、老人家的殷切,或許就是最不言自喻的答案。
(文:任家珍、林偉德、張清文 尼泊爾報導2015/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