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首頁 - 慈濟入口網站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595

都來自臺灣 大愛村一家親

$
0
0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唐朝詩人賀知章從官場告老還鄉時,所遇見故鄉孩童的問答,讓他寫下《回鄉偶書》的千古名句。而5月19日,當志工走入尼泊爾薩拉衣縣敘卡波卡里大愛村,還真的遇上一位男孩「笑問客從何處來」。

別來無恙二十年 藍天白雲長存心

慈濟賑災醫療團從5月18日起兵分兩路,志工黃秋良、羅美珠帶領一個小組,前往尼泊爾南部薩拉衣縣、勞特哈特縣及馬克萬普縣等三縣,探訪1995年所援建的四處大愛村共一千八百戶人家。

來到大愛村,志工即便身處異鄉也像回到故鄉,在援建了五百戶大愛屋的薩拉衣縣敘卡波卡里大愛村,志工遇見了一位好奇的男孩,儘管彼此使用著不同語言,卻驚訝雙方竟然同樣來自「臺灣」。「你們(慈濟志工)來自臺灣?怎麼可能?我們這裡就是臺灣村啊!」男孩的應答讓慈濟人感到驚奇,一旁的村民解釋,為了感恩慈濟,敘卡波卡里大愛村也叫臺灣村。

儘管入口處的紀念碑已不敵歲月而破損,難以辨認二十年前援建時的樣貌,但這一分不求回報的情誼,早已刻劃在鄉親的心頭上,當地八十五歲的耆老拉切(Lapchan)還記得藍天白雲的身影,當年他還參與過大愛村的立碑儀式,儘管現在來到眼前的已經不是同一批志工,但志工伍光耀九十度恭敬奉上毛毯的姿態,卻如同當年的志工一模一樣;切拉收下了志工的心意,負責翻譯的姆坤達,拿起手中的寶特瓶向大家解說,這毛毯是由寶特瓶製作而成的。

二十年前, 瑪格(Majar)只是個一無所有的十二歲小女孩,這個藍天白雲團體卻送給她一棟房子,讓她可以安身;多年來,她一直惦記於心,希望知道是誰幫助她?今天見到慈濟人前來,說什麼都要前來感恩,「我想知道是誰幫助我。」志工黃秋良拿出證嚴上人的法照,說明是上人的慈悲促成了大愛村。

瑪塔恭敬地向黃秋良要來法照,一路捧著回家;在佛陀法相旁,瑪塔也把上人法照供上,接著雙手合十,祝願上人身體安好,希望家人與孩子也要懂得感恩上人。「上人,我愛您。」瑪塔的眼淚奪眶而出,表達了最衷心的感恩。

昔日援建今重返 聆聽需求估援助

慈濟在薩拉衣縣敘卡波卡里大愛村所援建的五百戶大愛屋,經過了二十年後已有相當的變化,各住家或有增建或整修,有著多樣性的變化,原本十戶連棟的屋子,磚紅色中藍色粉刷格外顯眼,也有加裝圍牆、鐵門的屋主,顯現了不同的風格與個性。

相較於敘卡波卡里大愛村的自由與悠閒,以農耕為主的勞特哈特縣桑塔普大愛村六百戶大愛屋,現今自行擴增到八百戶,現有人口約七千人,然而村民的生活仍受限於貧窮,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受教育,村民薩奇(Sanjiv)表示,外出打工是脫貧的最快方式,「在外打工三年,回來可享受三十年。」薩奇告訴慈濟志工,村內務農為主,收入少且不穩定,年輕人大都出外工作,他也已經在馬來西亞工作七年。

儘管生活條件欠佳,但起碼有屋子可以擋風遮雨,村內很多人認識慈濟,薩奇說,年紀小的就從碑文得知過往的事跡,而心懷感恩。

時隔二十年,慈濟志工重返桑塔普大愛村,也為鄉親們帶來希望,慈濟志工邀集村民齊聚村內的大樹下,聽取鄉親的生活需求,一一記錄下來,作為日後援助長期工作的評估依據。

(文:張清文 尼泊爾報導 2015/05/19)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595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