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連四梯的尼泊爾地震慈濟賑災醫療團進入尼伯爾至今(5/20)已經二十三天,而慈濟在尼泊爾即將完成急難救助的任務,此刻正是中長期建設的開始,以籌建簡易教室及簡易屋為主。
在尼泊爾震災區有一萬四千多間學校嚴重受創,學校復課的時間又因為5月12日的再次大震而一延再延,就算復課了,學生們上課的環境及品質也令人擔憂;因此慈濟基金會營建處同仁陳永文連日來頂著烈日和高溫,勘察了巴塔普區幾處具有指標性的學校。
百年校舍成瓦爍 復課前景堪慮
Durbar校區興建於1854年,距今已一百六十一年,是尼泊爾最古老的學校,整個校區已是一處珍貴的古蹟,只是尼泊爾古老傳統的建築工法僅以泥土及少量的水泥堆疊磚塊,在這次大地震中完全毁壞,廣大的校舍已經被政府認定為無法再使用,古蹟已然成為廢墟。
目前Durbar校區內有兩所學校,一為Sanskrit學校,以傳承尼泊爾傳統文化為教學主軸;一為Bhanu Ma Vihbnd 學校,是一般的普通學校,總計有十個年級,兩所學校都各有兩百五十位學生;地震發時學生正好放假,只有幾個人在學校補課,並沒有人員傷亡,是不幸中的大幸。

Bhanu Ma Vihbnd學校裡,有幾個工人正在清理倒塌的磚頭,及被壓斷的樹枝,到處是宛如巨石的斷裂樑柱,滿地如小山般高的牆面磚頭和泥灰,校長Mem Chandvav Mahhato告訴陳永文:「政府提供我們一頂2.5米乘4米的帳篷,大約可以容納三十位學生上課,我們預計5月25日復學,屆時學生們只好輪流上課。」學生的教育不能待,但是百廢待舉的困境讓校長眉頭深鎖。
尼泊爾籍的慈濟志工劉馬尼也曾經在這一所學校就讀了一年,他還清楚地記得那時候的情境,「我們很調皮啊!每次老師點完名,一轉身寫黑板,我們就趁機偷跑出去玩……」
劉馬尼陪同陳永文當翻譯,當勘察到表演廳時,他在一室淩亂的書櫃、碎玻璃、書本之間發現了一張畢業生的大合照照片,裡面其中一位就是大他兩歲的表哥,他抺去了相框上的塵土,仔細地拍了張照片……這個美麗節校園曾是他們兩兄弟共同的兒時回憶,此時已人事全非了。
地震陰影揮不去 記取經驗盼永續

5月12日的再次大震,讓他們一步也不敢踏入已圍起警戒線的區域,所有的人就在學校廣場上搭起帳篷,過著露天的生活,許多孩子被蚊蟲叮咬,幼小的孩童已經開始感染具有傳染性的「軟疣」皮膚病。
陳永文一間一間教室的勘察,他發現Shree Mangal Duip(SMD)學校的架構完好,樑與柱之間的接頭完全沒有裂痕,因為這所學校是比較新的建築物,以RC做為施工工法,而牆面的幾道裂縫則是因為牆面的水泥成分過少,造成的輕微損壞,只要以「高壓樹脂」灌入裂縫中就可以補強。
但是陳永文的詳細解釋並不能讓校方的人員完全放心,其中一直關懷及幫助這所學校的加拿大籍雪莉小姐說:「我們從來沒有遇過地震,所以我們的建築物不像臺灣及日本那麼好,我不知道要如何決定孩子是不是能夠回學校上課。」這一陣子,來來回回幾位建築師都曾來鑑定這所學校的安危,只是眾所紛云,她已不知該如何是好,只能等待及相信政府最後的鑑定結果。

看到師長的煎熬,感受到學生的受苦,陳永文深深地希望尼泊爾能記取這次的慘痛經歷,改變建築工法,建立更完善的建築安全規範,這樣的傷痛一次就夠了!
慈濟啟動中長期援助,起步會以籌建簡易教室及簡易屋為主,希望能依照慈濟繪製適應尼泊爾長達半年雨季的建屋藍圖,在尼泊爾當地購買建材興建,每一戶簡易屋及教室都至少要能使用四至五年,讓為數眾多的災民能有安身與安心的喘息時間,才能有力量面對未來的重建。
(文:張晶玫 尼泊爾報導 201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