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濟志工來到Liwali的帳篷區,看到一個小男孩主動走到志工身旁,先是與志工閒話家常,後為志工幫忙翻譯尼泊爾語言,成為鄉親與慈濟志工之問的溝通橋樑,他是十六歲的本土志工Srijan lawaju。
本土志工英譯 協助訪視關懷
Srijan lawaju主動提出想要投入志工,於是,五位尼泊爾當地的志工,開始跟隨慈濟志工走訪鄰居,將鄉親所說的尼泊爾文翻譯成英文,並寫在紙上,方便慈濟志工製作家系圖等記錄。
在帳篷內坐下來,透過Srijan lawaju 以尼泊爾語言和帳篷區老年人,詳細的詢問、關懷,本身是學社工的慈濟志工蔡雅純在筆記本上詳細畫著家系圖,記錄著完整的訪視資料,以利於傳承給下一個接受個案的志工。
Srijan lawaju很高興能參與鄉親的關懷行動,跟著慈濟志工家訪,詢問鄉親的生活背景、地震之後需是否需要幫忙、家庭成員等等,看到慈濟志工來幫助鄉親,他也願意來付出。
回饋在地鄉親 種子相繼發芽
其中有兩位本土志工,是一個五歲個案的表姐Srijian Iawaju,Anu及嬸嬸Rajya lax,在訪視的過程中,協助將鄉親的尼泊爾文翻譯成英文,連續幾戶下來,也讓他們學著如何訪問鄉親的近況,做最直接的接觸。

慈濟人對Srijian Iawaju,Anu來說,不只是一個關心弱者的團體,更在意人的心。「第一次當志工就當國際志工,覺得非常驕傲,也希望積水成河,種子可以在尼泊爾發芽。」她希望有更多人投入志工行列。
在過程中,志工們漸漸熟悉後,也開始帶動當地,志工Srijian Iawaju,Anu甚至現身說法,跟帳篷區的長輩分享「與慈濟接觸的經驗」、「對慈濟的印象」、「慈濟對她及家人的影響」。
竹筒歲月的愛 滴水成河累積
帳篷內,慈濟志工顧佩珍與一位腿受傷的爺爺輕鬆地聊著生活上的點滴,也很替他高興在這次地震中,全家都平安。只是,老人對於住在炎熱的帳篷區顯得有些抱怨。

「由證嚴上人開始,帶領三十位家庭主婦,她們每天去上市場,買菜時都會存五毛錢,不要小看竹筒歲月,從小小的一點累積出來的力量,才能去幫助人。」
顧佩珍勉勵身邊的本土志工都能學習竹筒歲月的精神,從身邊開始付出,不單只是照顧尼泊爾人,將來有能力時,也可以去國際賑災,幫助更多的人。
聽完顧佩珍分享的本土志工,也以尼泊爾語言與二位長者分享竹筒歲月的故事。也讓原本苦於熱暑的爺爺發出讚歎:「你們做的事情真的很偉大!」
雖然尼泊爾正受災難,但是慈濟志工積極帶動當地,讓許多當地受災的鄉親投入志工行列,從受災的傷痛走出來,成為手心向下付出愛的人。
(文:古繼紅 尼泊爾報導 2015/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