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國高中時期,媽媽晚上總愛看大愛劇場,一位位穿戴整齊制服的志工,在他們人生的前半都有著非凡的故事:有人是從小遭虐的童養媳,長大後仍被丈夫虐待、敗光家產,一肩扛起家計辛苦煎熬,晚年終在服務中體驗到人生甘甜;有人是出身富貴的千金,一生順遂嬌貴,卻在出嫁後遭遇婆媳問題,無法處理而逃避,直到成為志工協助獨居長者,才發現自己的課題未解,重新回家與婆婆和解修好。
紀錄片《如常》中拍攝的故事也是如此,其中一位志工陳瑞凰曾受心臟病所苦,倒在病床上什麼也不能做,所以她向地藏王菩薩發願,如果能度過這關險境,她一定會用盡自己的力氣去幫助他人。後來她真的奇蹟康復,也實踐她的誓願,全心地做著志願服務。她說:「多活一日,多做一日,就是多賺一日!」
麻省理工學院提理論 檢視心智變化過程
每次看著這些志工們全臺跑透透,將服務擺在人生第一位,我總想著為何他們這麼甘之如飴?
直到我自己在大學時加入服務性社團,又參與了國際志工行動,甚至在畢業後投身成為全職的計畫領隊,才感受到志工服務所帶來的心靈回饋,是一路推著我們持續行動的原動力,其中的飽滿與富足,真的只有親自體驗過的人才會懂。
有當過志工的夥伴,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到了一個從未去過的地方,遇見了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可能是社經地位、文化背景、思考模式的相異,讓你發現有人是這樣生活的,「原來人也可以這樣的啊!」然後覺得自己有些地方改變了,卻又說不上來具體是發生了什麼事。
其實這個幽微的心智變化過程,我們可以用一個「U型理論」來顯示。
U型理論是由麻省理工學院(MIT)Presencing Institute的共同創辦人奧圖夏默(C. Otto Scharmer)提出的,他認為我們太容易以過去的經驗為依歸,僵化在固定的思考裡,但唯有不斷浸泡在新的環境與視野中,才有機會打破自己,創造新的改變。
見苦知福的歷程 看見感知到行動
他用一個U型來描繪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經歷七個階段:
1.下載:人依照著過去的生活經驗,形成慣性思考,我們如果沒意識,就會習慣載入舊有模式,活在僵化思維中。
2.看見新事物:進入一個新地方,或是認識一位新朋友,發現他們身上的事物跟過去所見不同,開始被打開感官,看見自己與他人的異同。例如我曾經帶志工到柬埔寨服務,進入傳統高腳屋後發現室內沒有客廳、廚房、房間的隔間,全部空間都融在一起,才知道原來房屋的樣子可以如此不同!
3.感知新場域:開始從表象的觀察,進入到系統、結構的探究,思考為何這個地方的生活會是如此?背後所形成的環境、文化因素是什麼?比如柬埔寨的房屋沒有隔間,因為他們通常是人數眾多的大家庭,也較無隱私概念,家人不分長幼男女習慣一起睡地板,就沒有隔出房間的需要。
4.沈澱與反思:經過了新事物的衝擊後,開始動搖了原先的價值觀,例如努力賺大錢是唯一重要的事嗎?讀好書考好試就是成功嗎?為何柬埔寨的孩子貧窮卻比我們快樂?這是最重要的一刻,考驗你是否可以放下我執,接納當下來臨的新價值,也會讓你思考自己到底是誰?什麼是你一生想做的志業?
5.清晰化願景:打開新的眼界與感知,也經過沈澱反省後,你開始形成新生自我,第一步就是清晰化個人的願景,什麼是你最在乎的價值?你最想看見世界什麼樣的改變?
6.建構原型:有了願景之後,接下來開始慢慢形成新的心智模式,也就是新的思考原型,此後你的行動將依此決定與延伸。
7.行動實踐:你成為了一個新的人,以行動實踐你渴望的願景,開始創造屬於未來的改變。
整個U型過程就像是心智的修煉,從打開你的習以為常與自以為是開始,一步步下探你的核心意志,也挑戰你跨越舒適圈的恐懼,如果你願意以開放的心迎來新的事物,並把它變成靈魂的養分,就能成功地獲得揚升,成為一個更好、更完整的人,構築堅定與健全的心智。
這個過程是動態循環的,沒有結束的一天,所以當下一次你再遇見新的事物,就會再一次走過這段旅程,涵納新的領悟。
所以,志工服務能帶來心靈的飛躍成長,就是因為它本質是深度地與人交流,深刻地瞭解一個人的生命樣貌,那樣親身的感受與觸動,是任何書本、電影等媒介都無法取代的真實。
因此《如常》片中的志工才會感嘆地說:「入人群才可以長智慧,看見人世種種的苦,我們才懂見苦知福。」服務伴我們長成廣闊的靈魂,這樣超值的心靈成長,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無價寶。
(文:Amazing,專欄作家 授權使用)
紀錄片《如常》中拍攝的故事也是如此,其中一位志工陳瑞凰曾受心臟病所苦,倒在病床上什麼也不能做,所以她向地藏王菩薩發願,如果能度過這關險境,她一定會用盡自己的力氣去幫助他人。後來她真的奇蹟康復,也實踐她的誓願,全心地做著志願服務。她說:「多活一日,多做一日,就是多賺一日!」
麻省理工學院提理論 檢視心智變化過程
每次看著這些志工們全臺跑透透,將服務擺在人生第一位,我總想著為何他們這麼甘之如飴?
直到我自己在大學時加入服務性社團,又參與了國際志工行動,甚至在畢業後投身成為全職的計畫領隊,才感受到志工服務所帶來的心靈回饋,是一路推著我們持續行動的原動力,其中的飽滿與富足,真的只有親自體驗過的人才會懂。
有當過志工的夥伴,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到了一個從未去過的地方,遇見了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可能是社經地位、文化背景、思考模式的相異,讓你發現有人是這樣生活的,「原來人也可以這樣的啊!」然後覺得自己有些地方改變了,卻又說不上來具體是發生了什麼事。
其實這個幽微的心智變化過程,我們可以用一個「U型理論」來顯示。
U型理論是由麻省理工學院(MIT)Presencing Institute的共同創辦人奧圖夏默(C. Otto Scharmer)提出的,他認為我們太容易以過去的經驗為依歸,僵化在固定的思考裡,但唯有不斷浸泡在新的環境與視野中,才有機會打破自己,創造新的改變。
見苦知福的歷程 看見感知到行動
他用一個U型來描繪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經歷七個階段:
1.下載:人依照著過去的生活經驗,形成慣性思考,我們如果沒意識,就會習慣載入舊有模式,活在僵化思維中。
2.看見新事物:進入一個新地方,或是認識一位新朋友,發現他們身上的事物跟過去所見不同,開始被打開感官,看見自己與他人的異同。例如我曾經帶志工到柬埔寨服務,進入傳統高腳屋後發現室內沒有客廳、廚房、房間的隔間,全部空間都融在一起,才知道原來房屋的樣子可以如此不同!
3.感知新場域:開始從表象的觀察,進入到系統、結構的探究,思考為何這個地方的生活會是如此?背後所形成的環境、文化因素是什麼?比如柬埔寨的房屋沒有隔間,因為他們通常是人數眾多的大家庭,也較無隱私概念,家人不分長幼男女習慣一起睡地板,就沒有隔出房間的需要。
4.沈澱與反思:經過了新事物的衝擊後,開始動搖了原先的價值觀,例如努力賺大錢是唯一重要的事嗎?讀好書考好試就是成功嗎?為何柬埔寨的孩子貧窮卻比我們快樂?這是最重要的一刻,考驗你是否可以放下我執,接納當下來臨的新價值,也會讓你思考自己到底是誰?什麼是你一生想做的志業?
5.清晰化願景:打開新的眼界與感知,也經過沈澱反省後,你開始形成新生自我,第一步就是清晰化個人的願景,什麼是你最在乎的價值?你最想看見世界什麼樣的改變?
6.建構原型:有了願景之後,接下來開始慢慢形成新的心智模式,也就是新的思考原型,此後你的行動將依此決定與延伸。
7.行動實踐:你成為了一個新的人,以行動實踐你渴望的願景,開始創造屬於未來的改變。
整個U型過程就像是心智的修煉,從打開你的習以為常與自以為是開始,一步步下探你的核心意志,也挑戰你跨越舒適圈的恐懼,如果你願意以開放的心迎來新的事物,並把它變成靈魂的養分,就能成功地獲得揚升,成為一個更好、更完整的人,構築堅定與健全的心智。
這個過程是動態循環的,沒有結束的一天,所以當下一次你再遇見新的事物,就會再一次走過這段旅程,涵納新的領悟。
所以,志工服務能帶來心靈的飛躍成長,就是因為它本質是深度地與人交流,深刻地瞭解一個人的生命樣貌,那樣親身的感受與觸動,是任何書本、電影等媒介都無法取代的真實。
因此《如常》片中的志工才會感嘆地說:「入人群才可以長智慧,看見人世種種的苦,我們才懂見苦知福。」服務伴我們長成廣闊的靈魂,這樣超值的心靈成長,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無價寶。
(文:Amazing,專欄作家 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