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上人7月5日雲嘉志工溫馨座談開示】
「各位菩薩,現在每一秒鐘都要珍視它,還要很珍貴。這回師父出門,不斷、不斷地跟大家提醒莫忘當年、那一念、那一群人,這都是不能去忘記的事。那一念很重要,要把握當下,恆持剎那。」
證嚴上人7月5日行腳至雲林聯絡處,與雲嘉兩地慈濟志工溫馨座談時,再次強調莫忘那年的意義,並以自身從慈濟草創到愛心足跡遍布全球,皆未曾更易的那一念心,勉勵資深志工恆持初衷,期許年輕志工繼往開來。
「慈濟五十三年過去了,今年開始第五十四年了。五十四年前那個時候,師父看見什麼?那一攤血,那一剎那間,那一念心的震撼……那個時代,八千元可知是多大的數目?可以買多少間房子?」
一念悲願聚善行 竹筒歲月菩提林
莫忘那一年,1966年上人創辦慈濟,源自於對貧病民眾的不捨,先是見到原住民婦女小產所留下的一攤血,觸眼剎那至今難忘。
「那一念很震撼,一眼看見,一念、一個念頭,一直在心裡,磨滅不去的到現在。那個時候我才二十多歲,回顧在那個時候,功德會還沒有成立,因為這一攤血,看到了放在心裡,這也是原因之一。」
加上當時有三位天主教的修女拜訪上人,雙方談起彼此的教旨、教義,以及對社會弱勢的付出,讓上人決定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開始濟貧工作。
「就是修女回去那一天的中午過後,把大家集合起來,就跟她們說:『能不能嬰兒鞋一人多一雙,你們來做,負責做鞋子的剪、車,我來滾邊,做最後的收尾。』所以那個時候,每一個人每天都多做一雙,包括我六個人,一雙賣四元,一天二十四元,就這樣累積一個月就有多少,這樣一直累積。」
功德會的善款除了販售嬰兒鞋的收入,還有三十位婦女日存五毛買菜錢所開始的「竹筒歲月」。
「有時候她們去募,那個五毛錢從菜市場開始的,就這樣去募出來,提菜籃,菜市場跟人家說:『我要節省五毛錢,師父說五毛錢累積起來,一個月有十五元。』這樣累積了,一天五毛、一天五毛,這樣會合起來,所以『竹筒歲月』就是這樣開始。」
涓滴善款入功德 清淨無私傳法脈
臺灣早期農業社區時,並非人人都能一次捐出十五元,但從《慈濟》月刊的徵信紀錄可知,受到「五毛錢也能救人」的鼓勵,而不吝捐輸愛心的,大有人在。
「我們的月刊上面的徵信:三元、五元、十元……點點滴滴,我們這裡如果有存到我們的早期的《慈濟》月刊,單張,現在看起來,真的很溫馨,密密麻麻,是五元、十元、三元都有,是這樣累積的,所以現在師父保持一分珍惜點滴,珍惜我們的點滴,很感恩!」
點滴的捐款,都是出自一分對上人、對慈濟的信任,所以上人始終堅持靜思精舍的開支,包含全球志工回到精舍的伙食,都由常住二眾承擔,分毫不動用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善款。
「我早上來就聽到了後面這塊土地,每年都在種稻運回去花蓮,其實精舍是把它買起來。我問是多少(錢)?查出來,我們是多一成,我們靜思買慈濟(基金會)的米,就是供給大家來吃,還要比市價加一成,多了一成當然是感恩慈誠隊們,還有相信它是最乾淨。這是剛剛從財務提出來的,我們買就是交財務,每公斤多少錢,一公斤都是有數可說的,這就是不貪。」
上人感恩弟子跟隨自己堅守靜思家風,自力更生,也唯有清淨無私的法脈,才能源遠流長,永續傳承。
「我常常說靜思家風一定要傳承好,這就是法脈傳承,這才是需要的法脈,我們要清淨無私、不貪、乾乾淨淨,這個法脈才不會斷掉。環保(資源回收)為什麼要PP、PT、PE等等,要分得很清楚,如果整袋裡面一個錯了,這抽紗會斷線,很嚴格,所以要分得很清楚,就像我們的法脈要怎麼傳,傳法脈要很乾淨。」
明因知果自惕勵 勤行精進問初心
上人再談起面對因緣果報,雖是要接受,但不是消極懈怠,任憑發生、過去,應該要如他一般積極精進。
「其實剛才師父要跟大家說,我年輕的時候,才二十幾歲還沒三十歲,天主教互動了以後,互相尊重,但是警惕自己,開始要精進、努力,這樣去想那一攤血。我們自立更生,還可以利益他人,大家一天如果多六雙,一個月就可以再多七百多塊。這樣累積起來,一年八千塊不就有了嗎?看到人需要幫助,我們有儲蓄一些錢,我們就可以幫助。」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慈濟從花蓮開始,到串起全臺的愛心網絡,再將愛心輸出至全球九十九個國家,都是從一顆善的種子開始。
「慈濟人從一粒種子一直到整棵的大樹,整棵的大樹一生無量,已經在當地衍生種子的大樹,這現在有五十多個國家。他們還不斷就近跨國去救濟、救災或者是義診,這個都是在一粒的中間。那個國家要有慈濟,落實在那個地方,不斷不斷在培養人,在精進,精進又不斷地在帶人、鋪路、開道、接引人人進來。」
上人欣慰在溫馨座談中,看見雲嘉地區有許多年輕志工加入,也藉此鼓勵資深志工身體能老,但心態必須永遠保持精進。
「資深的菩薩,我們不能認為說我們年紀大了,自然法則是人人必經之道,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期待做到最後,身體還很好,無疾、沒有病痛。或者是有什麼樣的病痛,我每天都對自己說:『我是生在堪忍的世界,我面對眾生,如果沒有這樣,我就不知道眾生的苦難到什麼程度。』」
資深開道做典範 年輕世代承法脈
生命的長短,是依循自然法則的運轉,但生命的開闊與深度,則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我們人人要把握,分秒不空過,不要想說:『我老了就是要退休,我可以都不要去做事情、不要去管事情。』這是不對,老了才更要做,因為我們現在是拚時間,做一個小時,賺一個小時;講一場的話,賺一場的話;說一段對人有用的,我們賺一分結善緣。這個我們一定要把握,不知道大家聽懂嗎?『有。』(眾答)。」
因此,上人要資深志工互相扶持,落實法親關懷,並將經驗傳承給年輕志工,陪伴他們同行菩薩道。
「很歡喜看到在雲、嘉地區,有這一群年輕人,很承擔,他們很承擔,我在別的地方還沒有看到說這麼願意起來分享、起來表達說他要願意承擔。現在就是在承擔了,這是很不簡單,雲、嘉。每一次我如果來,感覺很有希望,雖然我們的年齡比較多,對年輕人,我們要鼓勵他、陪伴。」
上人感恩也期勉年輕志工,一念發願承擔,便要懷抱永續承擔的精神,更要知道今天走的路,是由前人一路艱辛,步步踏實走出來的。
「這是師父要跟大家說,年輕人要反顧自問,有一群人這樣子過,所以他們拚過來。我們要淨化人心,就是造福人間,這不是師父一個人的責任,是我們大家,未來是天下是年輕人的,也是我們下一代的,所以互相鼓勵。這樣了解嗎?『了解。』(眾答)」
「各位菩薩,現在每一秒鐘都要珍視它,還要很珍貴。這回師父出門,不斷、不斷地跟大家提醒莫忘當年、那一念、那一群人,這都是不能去忘記的事。那一念很重要,要把握當下,恆持剎那。」
證嚴上人7月5日行腳至雲林聯絡處,與雲嘉兩地慈濟志工溫馨座談時,再次強調莫忘那年的意義,並以自身從慈濟草創到愛心足跡遍布全球,皆未曾更易的那一念心,勉勵資深志工恆持初衷,期許年輕志工繼往開來。
「慈濟五十三年過去了,今年開始第五十四年了。五十四年前那個時候,師父看見什麼?那一攤血,那一剎那間,那一念心的震撼……那個時代,八千元可知是多大的數目?可以買多少間房子?」
一念悲願聚善行 竹筒歲月菩提林
莫忘那一年,1966年上人創辦慈濟,源自於對貧病民眾的不捨,先是見到原住民婦女小產所留下的一攤血,觸眼剎那至今難忘。
「那一念很震撼,一眼看見,一念、一個念頭,一直在心裡,磨滅不去的到現在。那個時候我才二十多歲,回顧在那個時候,功德會還沒有成立,因為這一攤血,看到了放在心裡,這也是原因之一。」
加上當時有三位天主教的修女拜訪上人,雙方談起彼此的教旨、教義,以及對社會弱勢的付出,讓上人決定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開始濟貧工作。
「就是修女回去那一天的中午過後,把大家集合起來,就跟她們說:『能不能嬰兒鞋一人多一雙,你們來做,負責做鞋子的剪、車,我來滾邊,做最後的收尾。』所以那個時候,每一個人每天都多做一雙,包括我六個人,一雙賣四元,一天二十四元,就這樣累積一個月就有多少,這樣一直累積。」
功德會的善款除了販售嬰兒鞋的收入,還有三十位婦女日存五毛買菜錢所開始的「竹筒歲月」。
「有時候她們去募,那個五毛錢從菜市場開始的,就這樣去募出來,提菜籃,菜市場跟人家說:『我要節省五毛錢,師父說五毛錢累積起來,一個月有十五元。』這樣累積了,一天五毛、一天五毛,這樣會合起來,所以『竹筒歲月』就是這樣開始。」
涓滴善款入功德 清淨無私傳法脈
臺灣早期農業社區時,並非人人都能一次捐出十五元,但從《慈濟》月刊的徵信紀錄可知,受到「五毛錢也能救人」的鼓勵,而不吝捐輸愛心的,大有人在。
「我們的月刊上面的徵信:三元、五元、十元……點點滴滴,我們這裡如果有存到我們的早期的《慈濟》月刊,單張,現在看起來,真的很溫馨,密密麻麻,是五元、十元、三元都有,是這樣累積的,所以現在師父保持一分珍惜點滴,珍惜我們的點滴,很感恩!」
點滴的捐款,都是出自一分對上人、對慈濟的信任,所以上人始終堅持靜思精舍的開支,包含全球志工回到精舍的伙食,都由常住二眾承擔,分毫不動用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善款。
「我早上來就聽到了後面這塊土地,每年都在種稻運回去花蓮,其實精舍是把它買起來。我問是多少(錢)?查出來,我們是多一成,我們靜思買慈濟(基金會)的米,就是供給大家來吃,還要比市價加一成,多了一成當然是感恩慈誠隊們,還有相信它是最乾淨。這是剛剛從財務提出來的,我們買就是交財務,每公斤多少錢,一公斤都是有數可說的,這就是不貪。」
上人感恩弟子跟隨自己堅守靜思家風,自力更生,也唯有清淨無私的法脈,才能源遠流長,永續傳承。
「我常常說靜思家風一定要傳承好,這就是法脈傳承,這才是需要的法脈,我們要清淨無私、不貪、乾乾淨淨,這個法脈才不會斷掉。環保(資源回收)為什麼要PP、PT、PE等等,要分得很清楚,如果整袋裡面一個錯了,這抽紗會斷線,很嚴格,所以要分得很清楚,就像我們的法脈要怎麼傳,傳法脈要很乾淨。」
明因知果自惕勵 勤行精進問初心
上人再談起面對因緣果報,雖是要接受,但不是消極懈怠,任憑發生、過去,應該要如他一般積極精進。
「其實剛才師父要跟大家說,我年輕的時候,才二十幾歲還沒三十歲,天主教互動了以後,互相尊重,但是警惕自己,開始要精進、努力,這樣去想那一攤血。我們自立更生,還可以利益他人,大家一天如果多六雙,一個月就可以再多七百多塊。這樣累積起來,一年八千塊不就有了嗎?看到人需要幫助,我們有儲蓄一些錢,我們就可以幫助。」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慈濟從花蓮開始,到串起全臺的愛心網絡,再將愛心輸出至全球九十九個國家,都是從一顆善的種子開始。
「慈濟人從一粒種子一直到整棵的大樹,整棵的大樹一生無量,已經在當地衍生種子的大樹,這現在有五十多個國家。他們還不斷就近跨國去救濟、救災或者是義診,這個都是在一粒的中間。那個國家要有慈濟,落實在那個地方,不斷不斷在培養人,在精進,精進又不斷地在帶人、鋪路、開道、接引人人進來。」
上人欣慰在溫馨座談中,看見雲嘉地區有許多年輕志工加入,也藉此鼓勵資深志工身體能老,但心態必須永遠保持精進。
「資深的菩薩,我們不能認為說我們年紀大了,自然法則是人人必經之道,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期待做到最後,身體還很好,無疾、沒有病痛。或者是有什麼樣的病痛,我每天都對自己說:『我是生在堪忍的世界,我面對眾生,如果沒有這樣,我就不知道眾生的苦難到什麼程度。』」
資深開道做典範 年輕世代承法脈
生命的長短,是依循自然法則的運轉,但生命的開闊與深度,則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我們人人要把握,分秒不空過,不要想說:『我老了就是要退休,我可以都不要去做事情、不要去管事情。』這是不對,老了才更要做,因為我們現在是拚時間,做一個小時,賺一個小時;講一場的話,賺一場的話;說一段對人有用的,我們賺一分結善緣。這個我們一定要把握,不知道大家聽懂嗎?『有。』(眾答)。」
因此,上人要資深志工互相扶持,落實法親關懷,並將經驗傳承給年輕志工,陪伴他們同行菩薩道。
「很歡喜看到在雲、嘉地區,有這一群年輕人,很承擔,他們很承擔,我在別的地方還沒有看到說這麼願意起來分享、起來表達說他要願意承擔。現在就是在承擔了,這是很不簡單,雲、嘉。每一次我如果來,感覺很有希望,雖然我們的年齡比較多,對年輕人,我們要鼓勵他、陪伴。」
上人感恩也期勉年輕志工,一念發願承擔,便要懷抱永續承擔的精神,更要知道今天走的路,是由前人一路艱辛,步步踏實走出來的。
「這是師父要跟大家說,年輕人要反顧自問,有一群人這樣子過,所以他們拚過來。我們要淨化人心,就是造福人間,這不是師父一個人的責任,是我們大家,未來是天下是年輕人的,也是我們下一代的,所以互相鼓勵。這樣了解嗎?『了解。』(眾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