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慈濟全球資訊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586

慈濟基金會沿革

$
0
0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下稱「本會」),原名為「臺灣省私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於1980年1月16日以籌建醫院為起因,以辦理社會福利、公益等事業為目的,經臺灣省政府社會處核准成立,經費來源由佛教慈濟功德會捐助新臺幣2,600,000元,以及社會熱心人士樂捐。

建院緣起溯及1966年5月,「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在花蓮成立,當時臺灣歷經戰爭,民生蕭條、百廢待舉,曾有長達十五年美援時期,人民普遍貧困,募款不易,證嚴上人帶領數位弟子增產嬰兒鞋,加上約三十位婦女每日存下五毛買菜錢。此段「竹筒歲月」,亦成為日後各地慈濟志工尊奉的核心精神。

證嚴上人帶領弟子們在克難中展開慈善濟貧工作,並在訪貧時發現「因病而貧」現象,遂於1972年成立義診所,免費施醫施藥;然,遇重病者仍需轉送臺北醫治,終非究竟,因而於1979年呼籲在花蓮籌建大型綜合醫院,翌年依法完成法人登記。

本會立案通過後,旋即緊鑼密鼓地展開籌募經費、尋找土地、物色人才等各項工作。1986年,慈濟醫院正式啟業,實施「病房不分等級,住院不須保證金」措施,後又在玉里、關山、大林、臺北、臺中、斗六等地建設醫院,串連成慈濟醫療網,達到「醫療普遍化」之目的,成為守護生命與健康的磐石。

醫療而後教育,醫院啟業後,有感於東部醫事人才難尋,也為解決花東少女求學就業問題,本會先後出資設立慈濟護專及醫學院,培育術德兼備的醫護人員,而後相繼改制為大學,並陸續完成幼稚園、小中學,落實「教育完全化」之目的。2009年,為提升辦學績效與行政效率,並遵照國家教育政策及法規,將分屬四個財團法人的六校,存續合併為「慈濟學校財團法人」,以期培育出更多專業與人文並重、品格健全、奉獻社會之人才。

隨著臺灣經濟蓬勃發展,外匯存底大增,但繁榮的背後卻是人心浮動、賭風盛行。證嚴上人於1990年受內政部、吳尊賢文教基金會邀請主持多場講座,弘揚佛法慈悲理念,鼓舞人人行善、共創美好社會;並在其中的新民工商講座,勉眾「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是為慈濟環保之濫觴。

為進一步達到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的目的,本會於1998年成立大愛電視臺,再於2004年捐助設立「財團法人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整合平面到廣電媒體,闡揚世間美善、報真導正,進而啟發人人善念與悲行,建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慈濟的理念與作法,從東部一隅擴散到全臺,也隨著臺商與僑胞帶往海外,1990年代,海外陸續有志工種子,慈濟逐漸邁入國際化。1991年,美國慈濟志工募款捐助波斯灣戰火遺孤,而隨後捐助孟加拉風災災民;同年,中國大陸百年洪澇,兩億人受災,慈濟秉持尊重生命及人道關懷的理念,排除萬難,投入急難發放、築屋建校等工作。臺灣慈濟由此發展出境外救援的模式,從臺灣擴及全球五大洲,透過慈善援助,讓國際看見臺灣。

這股愛的能量,在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期間沛然湧出,逾五十萬人次投入慈濟賑災、五十一所希望工程學校援建,體現公民社會源源不絕的潛力與愛心。而後的臺灣重大天災事故中,都能看見慈濟志工的身影。

半個世紀來,時代變遷不斷,慈濟於風雨中淬鍊成長、在臺灣愛心人士護持下茁壯,志業走向多元風貌。這也意謂著更多的責任和承擔,為加快推進組織優化、財務透明與社會責任永續三項使命。慈濟於2015年委請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KPMG)協助規劃、理律法律事務所提供法律意見,讓身為國際化的慈善組織治理更為完備;並連結聯合國於2015年發佈的十七項世界永續發展目標(SDGs),結合四大志業資源,與政府部門及各公益團體攜手邁進。

展望未來,慈濟「慈悲濟世」的精神信念不變,在證嚴上人以宗教家實踐利行的帶領下,將持續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清淨大愛為基礎,落實「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引導人人踏上菩提大道,為普天下眾生而付出。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58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