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上人8月19日志工早會開示】
在連日的酷暑氣候之後,臺灣於8月中旬因利奇馬颱風引進的雲系,在全臺各地形成降雨,部分地區也因雨勢洶然造成零星災情。證嚴上人於8月19日的志工早會中表達對氣候不調的憂心,同時也對現在人心偏向旅遊、觀光而不解。
「氣候的變遷、山體被破壞造了災情,人心還是那樣地樂觀,那樣的不守好自己,總是到底要觀光什麼?」
上人提起新聞報導中,在斯里蘭卡有一頭年邁母象,因當地的觀光活動而披上華麗裝飾,被人們驅策來載客遊街,褪下裝飾之後赫見瘦骨嶙峋,令人不捨。
「這一隻象,用很重的這裝飾品來把牠裝置得很豪華,載著遊客在走啊走,好像牠很痛苦、好像在流著淚,可是牠還是這樣的載客,一直到牠倒下了,這一隻象倒下,卸裝起來,原來是瘦得那樣地瘦,看到一支一支的骨,好瘦的一隻象……這就是人類,人類對於動物,對於山河大地,他只知道享受,暢一時的快樂、興趣,長年累月的不知不覺,傷害了大自然、傷害了生動物,這都是很令人感概的事很多。」
慈悲心性人本具 念念不捨生信心
人人有與生俱來的慈悲本性,如果能啟發出來,瞭解每一個生命都需要尊重與保護,就能生出力量來付出。1986年8月17日為花蓮慈濟醫院正式啟業的日子,上人提起往事,感佩慈濟志工們為貧病眾生付出,長年來都不變移。
「志工菩薩的見聞,看見了生老病死之苦,這都是菩薩的過程裡一定在人群,不同樣的人群角落,要透視人生的苦難。慈濟在這五十多年來,真正地分秒不空過,慈濟人,大家都沒有停歇過,早進來的很資深,從一腳進來,身心陪伴付出,一直到現在不棄不離——不管是你什麼時候進來,一直一直還是在你的發心、你的行動中,所以我們很有『莫忘那一年』的記憶分享。」
在上人的記憶中,推動興建醫院的歷程無比艱辛,尤其醫院用地的取得過程一波三折,歷經兩度動土,才真正為搶救生命的志業奠下根基。
「我們蓋醫院,其實動土是二次,一次是在中山(路上的國福)大橋再過去,叫做佳山,那一片就是每一次我(外出到慈濟醫院)一定要從那裡經過,那就是慈濟第一次動土的地方。這一次那一次的動土,好莊嚴!」
談及第一次動土,上人坦言當年在典禮上看見佛教界諸山長老、社會各界的賢達先進都來祝賀,加上慈濟志工用心在雨後泥濘中鋪上稻殼,現場宛如佛經所述「黃金鋪地」的境界,但心中卻是五味雜陳。
「一直到了要動土的時候,實在是大家很開心,但是我是很擔心;開心的人歡喜準備,擔心的人當然也是在歡喜中是帶著憂愁,很擔心錢從哪裡來,土地已取得了,開始要動土了,那就是歡喜,所以憂喜慘半,錢是要從哪裡來,好辛苦……」
兩次動土方成就 花慈建院盡感恩
今日的志工早會開示至此,上人請資深慈濟志工李惠瑩(法號靜淇)對大眾分享,她所親身參與的第一次動土見聞與記憶。靜淇師姊提及當年的那一場雨,當時星雲大師也來到花蓮,並在動土典禮上對大眾開示,勉勵著大家佛菩薩、天龍護法都是乘風駕雨而來,是以現場會有「甘露水」。
上人開示:「時間,都已經在三十多年過去了,第一次的動土是這麼多的法師(蒞臨),大家歡喜著要在這一塊土地上要蓋起醫院,可是我們現在的醫院是否在那一塊土地上蓋起來?不是。這乘著風、乘著雨的菩薩都來,不過風雨中,是讓我們見證要有信心,畢竟還是要雲開了、水停了,要有進晴天的一天。」
上人感恩著過去社會各界對於慈濟建院的護持與協助,不僅解決了原先土地被軍方徵收的困境,也在一邊建院、一邊募款的煎熬中,獲得建築商全力支持,第一期醫院主體建築提前九個月完工,節省了不少經費。
「(建院)裡面,當然有很多在人與人之情中,很不可思議的,他完成了這一次的動土,裡面有很多。我們就真的把醫療完全三年的工程提早,也要很感恩承包營建的李先生,他被慈濟人感動,工人也是同樣被感動,大家趕工,讓慈濟能節省工資。」
能縮減工程支出固然是喜事一樁,但仍讓上人煩惱不已,建院的硬體工作完成,但「軟體」的醫護人員,乃至行政人員的尋覓,仍是一大難題!
「不過,提前這九個月(完工)又讓我很困擾,因為建起來了,我們總不能都蓋好、裝修好了,裡面已經醫療啟用了,那樣行政我們都還沒有準備——那一種臨時也要去找人,櫃臺、行政等等。總而言之,那一種臨時要人,實在是也是時間很緊迫,那一秒鐘需要五秒鐘(的工作成果)來一起會合。」
延續義診醫病情 慈院啟業護生命
回顧過去,上人感念在1972年起參與慈濟在仁愛街義診所的醫護人員們,諸如張澄溫、黃博施、朱隆陽幾位仁心仁術的醫師,一直將義診所的業務維持到醫院啟用之後,十四年照顧花蓮貧病民眾的功德,實是功德無量。
「我們醫院建好了,那裡(義診所)一樣繼續進行,因為要等到大家習慣,陸續帶來我們醫院。什麼會要蓋醫院,就是因為義診;義診是因為慈善,慈善看見的是孤老無依、病又殘疾,所以希望我們來做一個義診所,讓病、貧困的人,讓他小病都趕快有醫療,不要等到大病了才看醫生,所以用這樣來義診,義診開始需要醫生。」
上人感恩在醫療志業奉獻心力的人們,不管是首任院長杜詩綿、繼任的曾國賓院長,以及許許多多至今仍在奉獻心力的醫師們、護理人員們。尤其提到花蓮慈濟醫院名譽院長陳英和醫師,至今仍是一心鑽研醫療術式,要找到更好方式為病人拔苦。
「有一回,我走在(醫院)那個樓梯口,我聽到腳步聲,好像走很快,看見就是陳英和院長,他手拿著一支剪刀,我說:『陳醫師,你一樣剪園藝、去剪樹?』他說:『沒有,我去後車站五金行,我看到這很適合,我拜託林阿姨用心把它消毒好。』我說:『要做什麼?』他說:『我們剪骨頭(剪刀)很好,但是很貴;這個如果消毒好,也可以用。』醫生他要醫好病人,也要為醫療省錢。」
上人感歎:「這實在是很不簡單,許許多多不可思議,那一年、那一人,他們的那一念心,歷歷都還在腦海中,我們要記得。現在各位都資深,也請你們多回憶,回憶出來、記錄下來,這都是歷史足跡,一輩子走過的路對人間有意義,是最有價值的生命。所以大家要多用心。」
在連日的酷暑氣候之後,臺灣於8月中旬因利奇馬颱風引進的雲系,在全臺各地形成降雨,部分地區也因雨勢洶然造成零星災情。證嚴上人於8月19日的志工早會中表達對氣候不調的憂心,同時也對現在人心偏向旅遊、觀光而不解。
「氣候的變遷、山體被破壞造了災情,人心還是那樣地樂觀,那樣的不守好自己,總是到底要觀光什麼?」
上人提起新聞報導中,在斯里蘭卡有一頭年邁母象,因當地的觀光活動而披上華麗裝飾,被人們驅策來載客遊街,褪下裝飾之後赫見瘦骨嶙峋,令人不捨。
「這一隻象,用很重的這裝飾品來把牠裝置得很豪華,載著遊客在走啊走,好像牠很痛苦、好像在流著淚,可是牠還是這樣的載客,一直到牠倒下了,這一隻象倒下,卸裝起來,原來是瘦得那樣地瘦,看到一支一支的骨,好瘦的一隻象……這就是人類,人類對於動物,對於山河大地,他只知道享受,暢一時的快樂、興趣,長年累月的不知不覺,傷害了大自然、傷害了生動物,這都是很令人感概的事很多。」
慈悲心性人本具 念念不捨生信心
人人有與生俱來的慈悲本性,如果能啟發出來,瞭解每一個生命都需要尊重與保護,就能生出力量來付出。1986年8月17日為花蓮慈濟醫院正式啟業的日子,上人提起往事,感佩慈濟志工們為貧病眾生付出,長年來都不變移。
「志工菩薩的見聞,看見了生老病死之苦,這都是菩薩的過程裡一定在人群,不同樣的人群角落,要透視人生的苦難。慈濟在這五十多年來,真正地分秒不空過,慈濟人,大家都沒有停歇過,早進來的很資深,從一腳進來,身心陪伴付出,一直到現在不棄不離——不管是你什麼時候進來,一直一直還是在你的發心、你的行動中,所以我們很有『莫忘那一年』的記憶分享。」
在上人的記憶中,推動興建醫院的歷程無比艱辛,尤其醫院用地的取得過程一波三折,歷經兩度動土,才真正為搶救生命的志業奠下根基。
「我們蓋醫院,其實動土是二次,一次是在中山(路上的國福)大橋再過去,叫做佳山,那一片就是每一次我(外出到慈濟醫院)一定要從那裡經過,那就是慈濟第一次動土的地方。這一次那一次的動土,好莊嚴!」
談及第一次動土,上人坦言當年在典禮上看見佛教界諸山長老、社會各界的賢達先進都來祝賀,加上慈濟志工用心在雨後泥濘中鋪上稻殼,現場宛如佛經所述「黃金鋪地」的境界,但心中卻是五味雜陳。
「一直到了要動土的時候,實在是大家很開心,但是我是很擔心;開心的人歡喜準備,擔心的人當然也是在歡喜中是帶著憂愁,很擔心錢從哪裡來,土地已取得了,開始要動土了,那就是歡喜,所以憂喜慘半,錢是要從哪裡來,好辛苦……」
兩次動土方成就 花慈建院盡感恩
今日的志工早會開示至此,上人請資深慈濟志工李惠瑩(法號靜淇)對大眾分享,她所親身參與的第一次動土見聞與記憶。靜淇師姊提及當年的那一場雨,當時星雲大師也來到花蓮,並在動土典禮上對大眾開示,勉勵著大家佛菩薩、天龍護法都是乘風駕雨而來,是以現場會有「甘露水」。
上人開示:「時間,都已經在三十多年過去了,第一次的動土是這麼多的法師(蒞臨),大家歡喜著要在這一塊土地上要蓋起醫院,可是我們現在的醫院是否在那一塊土地上蓋起來?不是。這乘著風、乘著雨的菩薩都來,不過風雨中,是讓我們見證要有信心,畢竟還是要雲開了、水停了,要有進晴天的一天。」
上人感恩著過去社會各界對於慈濟建院的護持與協助,不僅解決了原先土地被軍方徵收的困境,也在一邊建院、一邊募款的煎熬中,獲得建築商全力支持,第一期醫院主體建築提前九個月完工,節省了不少經費。
「(建院)裡面,當然有很多在人與人之情中,很不可思議的,他完成了這一次的動土,裡面有很多。我們就真的把醫療完全三年的工程提早,也要很感恩承包營建的李先生,他被慈濟人感動,工人也是同樣被感動,大家趕工,讓慈濟能節省工資。」
能縮減工程支出固然是喜事一樁,但仍讓上人煩惱不已,建院的硬體工作完成,但「軟體」的醫護人員,乃至行政人員的尋覓,仍是一大難題!
「不過,提前這九個月(完工)又讓我很困擾,因為建起來了,我們總不能都蓋好、裝修好了,裡面已經醫療啟用了,那樣行政我們都還沒有準備——那一種臨時也要去找人,櫃臺、行政等等。總而言之,那一種臨時要人,實在是也是時間很緊迫,那一秒鐘需要五秒鐘(的工作成果)來一起會合。」
延續義診醫病情 慈院啟業護生命
回顧過去,上人感念在1972年起參與慈濟在仁愛街義診所的醫護人員們,諸如張澄溫、黃博施、朱隆陽幾位仁心仁術的醫師,一直將義診所的業務維持到醫院啟用之後,十四年照顧花蓮貧病民眾的功德,實是功德無量。
「我們醫院建好了,那裡(義診所)一樣繼續進行,因為要等到大家習慣,陸續帶來我們醫院。什麼會要蓋醫院,就是因為義診;義診是因為慈善,慈善看見的是孤老無依、病又殘疾,所以希望我們來做一個義診所,讓病、貧困的人,讓他小病都趕快有醫療,不要等到大病了才看醫生,所以用這樣來義診,義診開始需要醫生。」
上人感恩在醫療志業奉獻心力的人們,不管是首任院長杜詩綿、繼任的曾國賓院長,以及許許多多至今仍在奉獻心力的醫師們、護理人員們。尤其提到花蓮慈濟醫院名譽院長陳英和醫師,至今仍是一心鑽研醫療術式,要找到更好方式為病人拔苦。
「有一回,我走在(醫院)那個樓梯口,我聽到腳步聲,好像走很快,看見就是陳英和院長,他手拿著一支剪刀,我說:『陳醫師,你一樣剪園藝、去剪樹?』他說:『沒有,我去後車站五金行,我看到這很適合,我拜託林阿姨用心把它消毒好。』我說:『要做什麼?』他說:『我們剪骨頭(剪刀)很好,但是很貴;這個如果消毒好,也可以用。』醫生他要醫好病人,也要為醫療省錢。」
上人感歎:「這實在是很不簡單,許許多多不可思議,那一年、那一人,他們的那一念心,歷歷都還在腦海中,我們要記得。現在各位都資深,也請你們多回憶,回憶出來、記錄下來,這都是歷史足跡,一輩子走過的路對人間有意義,是最有價值的生命。所以大家要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