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受證幾年了?」志工蔡明謀在2019年9月4日慈濟臺中分會志工精進營,的訪視研習課上分享,一位志工陪伴了五年仍無法改變個案壞習氣而想放棄,但,上人如是問⋯⋯
慈濟志業以慈善起家,哪裡有苦難,那裡就有慈濟人的身影,當天的課程,由資深的志工以經驗分享。
尋聲救苦 永不放棄
「人人看個案,個案人人看,唯有讓每位慈濟人知苦惜福,才能培養一顆柔軟的心。」蔡明謀分享人人慈善的訪視概念,訪視個案時,如果沒有愛、沒有信任,是無法讓個案走出困頓的人生。他說,看個案要有三心:同理心、感恩心、報恩心。 蔡明謀舉例,有位志工報告上人關懷案主五年左右的時間,案主還是繼續抽煙、吃檳榔、喝酒,基於不想要浪費慈濟的資源,志工要提報放棄個案關懷。上人溫柔的問她加入慈濟多久了?她回答快三十年了,上人慈示,你受證快三十年,我都沒有放棄你,才五年你就要放棄我們的眾生?
因為沒有愛,才無法改變眾生,蔡明謀分享,唯有用慈濟人的愛,才有辦法。有可能需要一年,也有可能下輩子。因為相信,所以堅持,因為堅持,所以不放棄,只有不放棄,才能為案家營造更多幸福的未來。
志工吳海旺也說,「上人一念不忍眾生苦的心,為佛教、為眾生,慈善是慈濟「根」,慈善訪視是每一位慈濟人的本分事。」表示,慈善訪視要掌握有三個重點,針對訪視前必須用心準備,訪視中專心傾聽,訪視後團隊評估。
拔苦予樂 翻轉人生
「走入案家,就是要溫暖他們的心,有愛的存款,就能感動案家,翻轉人生,手心向下,發心助人。」邱月娥以關懷洪先生為例分享。洪先生原本家庭幸福美滿,工作順利,並育有一子,但是因為保母的疏忽,造成小孩眼力、智力、肢體永久性傷害,從此家庭失和離婚收場,善心人提報,慈濟人因此走入洪家。
現場播放記錄影片,「不敢到陽台曬衣服,因為害怕自己衝動地跳下去。」身心俱疲的洪先生在影片中分享,慈濟志工每月家訪關懷,傾聽他的辛勞心情,同時分享上人的法語,滋潤他的心靈,消除他的無明。
而且,今年(2019年)七月孝親吉祥祈福晚會,洪先生帶著兒子翔翔一起演繹父母恩重難報經,感動現場無數的會眾。用自己的生命故事見證慈濟大愛,發心「竹筒歲月」來助人,激勵有苦難的人。
行動劇場 經驗傳承
而對於訪視過程必須注意的小細節,慈濟志工粉墨登場,用戲劇的方式,讓前來參加課程的學員更能了解,劇情裡,慈濟志工出發前先行討論案主的狀況,並自備環保杯才不會麻煩案家,也不可以不經過案家的同意查看冰箱、承諾案家補助金額、討論案家使用較好的物品、評論案家的缺失、提供秘方給生病的案主等事宜,需要拍照也要經過案家的同意。用演戲的方式,逗得學員哈哈大笑,讓大家可以快速的吸收訪視經驗。
「有一位案主非常可憐,收入不穩定,可是評估後,訪視團隊尚未做出補助的決議。」學員王春虹提出為何不補助的疑問。蔡明謀了解後表示,因為個案的收入不是很完整的整理出來,所以請繼續深入了解收入的細節,才能夠提出審查,萬一還是不能通過,也不要有情緒上的糾結,因為沒有金錢上的補助,也可以用愛的陪伴,陪他走過人生的低潮。
「訪視第一、二次,都沒有看到冰箱,第三次就看到冰箱,心情上就感受到是不是案家假裝沒錢。」學員李霞詢問,此個案該如何處理。蔡明謀回答不要用主觀的意見判斷,有可能是親朋好友送的冰箱,應該要深入了解經濟狀況,才能讓訪視團隊了解需不需要協助案家。
小組討論 培養共識
最後一堂課開始分組研討個案,大家學習畫家系圖、如何撰寫訪視記錄,以及分享訪視的基本理念,讓大家更清楚了解,慈善訪視不是只針對案主一個人或單一項目需求提供協助,而是全人、全家、全程的關懷。
個案研討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聲音,如何達成共識,寫下評估決議內容,並貼在告示版上,最後小組成員,一一上台分享個案討論的結果,讓學員教學相長,有了共知、共識、才能共行,經過一整個下午的腦力激盪,所有學員將證嚴上人帶領弟子挨家挨戶訪貧,如何用心、用愛鋪路的實務經驗,帶回社區,深耕福田。
跟緊腳步 做就對了
「活一天做一天,生命不止,戰鬥不息,做慈濟做到最後一口氣。」今年八十四歲的雲南志工楊玉英,帶著鄉音精神抖擻的分享生命的歷程,七年前開素食餐廳的姪女楊戈引薦,開始走入慈濟大家庭,去年來臺受證,不管多困難,走了千山萬水也要回臺灣見上人,見到了上人,老淚縱橫,上人許我兩顆想師豆,心想著上人,今年再困難也要回來精進學習。
今年二十二歲的見習志工謝進益表示,感謝她家的張嬿師姊,她是他的貴人及恩人,因為師姊才能夠讓他如此年輕就可以跟慈濟結緣。從小看到爺爺學佛,從此在小小的心靈,種下了與佛教的因緣。慈濟是一個誠正信實的團體,可以在社區裡,感受到救苦救難的慈悲。未來,謝進益期許自己:「緊跟上人的腳步,對的事情,做就對了。」【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張文成 臺中報導 2019/09/04)
慈濟志業以慈善起家,哪裡有苦難,那裡就有慈濟人的身影,當天的課程,由資深的志工以經驗分享。
尋聲救苦 永不放棄
「人人看個案,個案人人看,唯有讓每位慈濟人知苦惜福,才能培養一顆柔軟的心。」蔡明謀分享人人慈善的訪視概念,訪視個案時,如果沒有愛、沒有信任,是無法讓個案走出困頓的人生。他說,看個案要有三心:同理心、感恩心、報恩心。 蔡明謀舉例,有位志工報告上人關懷案主五年左右的時間,案主還是繼續抽煙、吃檳榔、喝酒,基於不想要浪費慈濟的資源,志工要提報放棄個案關懷。上人溫柔的問她加入慈濟多久了?她回答快三十年了,上人慈示,你受證快三十年,我都沒有放棄你,才五年你就要放棄我們的眾生?
因為沒有愛,才無法改變眾生,蔡明謀分享,唯有用慈濟人的愛,才有辦法。有可能需要一年,也有可能下輩子。因為相信,所以堅持,因為堅持,所以不放棄,只有不放棄,才能為案家營造更多幸福的未來。
志工吳海旺也說,「上人一念不忍眾生苦的心,為佛教、為眾生,慈善是慈濟「根」,慈善訪視是每一位慈濟人的本分事。」表示,慈善訪視要掌握有三個重點,針對訪視前必須用心準備,訪視中專心傾聽,訪視後團隊評估。
拔苦予樂 翻轉人生
「走入案家,就是要溫暖他們的心,有愛的存款,就能感動案家,翻轉人生,手心向下,發心助人。」邱月娥以關懷洪先生為例分享。洪先生原本家庭幸福美滿,工作順利,並育有一子,但是因為保母的疏忽,造成小孩眼力、智力、肢體永久性傷害,從此家庭失和離婚收場,善心人提報,慈濟人因此走入洪家。
現場播放記錄影片,「不敢到陽台曬衣服,因為害怕自己衝動地跳下去。」身心俱疲的洪先生在影片中分享,慈濟志工每月家訪關懷,傾聽他的辛勞心情,同時分享上人的法語,滋潤他的心靈,消除他的無明。
而且,今年(2019年)七月孝親吉祥祈福晚會,洪先生帶著兒子翔翔一起演繹父母恩重難報經,感動現場無數的會眾。用自己的生命故事見證慈濟大愛,發心「竹筒歲月」來助人,激勵有苦難的人。
行動劇場 經驗傳承
而對於訪視過程必須注意的小細節,慈濟志工粉墨登場,用戲劇的方式,讓前來參加課程的學員更能了解,劇情裡,慈濟志工出發前先行討論案主的狀況,並自備環保杯才不會麻煩案家,也不可以不經過案家的同意查看冰箱、承諾案家補助金額、討論案家使用較好的物品、評論案家的缺失、提供秘方給生病的案主等事宜,需要拍照也要經過案家的同意。用演戲的方式,逗得學員哈哈大笑,讓大家可以快速的吸收訪視經驗。
「有一位案主非常可憐,收入不穩定,可是評估後,訪視團隊尚未做出補助的決議。」學員王春虹提出為何不補助的疑問。蔡明謀了解後表示,因為個案的收入不是很完整的整理出來,所以請繼續深入了解收入的細節,才能夠提出審查,萬一還是不能通過,也不要有情緒上的糾結,因為沒有金錢上的補助,也可以用愛的陪伴,陪他走過人生的低潮。
「訪視第一、二次,都沒有看到冰箱,第三次就看到冰箱,心情上就感受到是不是案家假裝沒錢。」學員李霞詢問,此個案該如何處理。蔡明謀回答不要用主觀的意見判斷,有可能是親朋好友送的冰箱,應該要深入了解經濟狀況,才能讓訪視團隊了解需不需要協助案家。
小組討論 培養共識
最後一堂課開始分組研討個案,大家學習畫家系圖、如何撰寫訪視記錄,以及分享訪視的基本理念,讓大家更清楚了解,慈善訪視不是只針對案主一個人或單一項目需求提供協助,而是全人、全家、全程的關懷。
個案研討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聲音,如何達成共識,寫下評估決議內容,並貼在告示版上,最後小組成員,一一上台分享個案討論的結果,讓學員教學相長,有了共知、共識、才能共行,經過一整個下午的腦力激盪,所有學員將證嚴上人帶領弟子挨家挨戶訪貧,如何用心、用愛鋪路的實務經驗,帶回社區,深耕福田。
跟緊腳步 做就對了
「活一天做一天,生命不止,戰鬥不息,做慈濟做到最後一口氣。」今年八十四歲的雲南志工楊玉英,帶著鄉音精神抖擻的分享生命的歷程,七年前開素食餐廳的姪女楊戈引薦,開始走入慈濟大家庭,去年來臺受證,不管多困難,走了千山萬水也要回臺灣見上人,見到了上人,老淚縱橫,上人許我兩顆想師豆,心想著上人,今年再困難也要回來精進學習。
今年二十二歲的見習志工謝進益表示,感謝她家的張嬿師姊,她是他的貴人及恩人,因為師姊才能夠讓他如此年輕就可以跟慈濟結緣。從小看到爺爺學佛,從此在小小的心靈,種下了與佛教的因緣。慈濟是一個誠正信實的團體,可以在社區裡,感受到救苦救難的慈悲。未來,謝進益期許自己:「緊跟上人的腳步,對的事情,做就對了。」【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張文成 臺中報導 201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