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慈濟全球資訊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586

防災永續 加速共知共識共行

$
0
0
經過昨日一整天密集又充實的研討後,第五屆慈濟論壇9月20日有一個特別的開場,一封來自約旦王室蘇瑪雅公主的信,捎來對大會的祝福與她對創造更美好世界的信息。

曾參訪蘇瑪雅公主所領導的約旦科學理事會和約旦科技大學,對他們的先進設備和可觀規模留下深刻印象的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顏博文執行長,先為大家簡介這位充滿智慧的公主,她同時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使,致力於「透過科學追求和平(Science for Peace)」,接著由慈濟大學蕭心怡國際長代為宣讀這封信。
 
透過科學追求和平
 
蘇瑪雅公主首先於信中讚揚慈濟基金會堅定的成員,對她以及所有關懷人類社會和地球母親的人來說都是很好的榜樣。「你們所展現的慈悲心令人景仰,你們對人道的關懷也使我們受到莫大鼓舞。」她接著談到儘管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已為人類解決一定程度的問題,有效的消除貧困和疾病;然而世界上仍有許多人生活在恐懼、不安全中,無法獲得不穩定生活。再者「氣候變遷、污染以及各項能源和水資源等的不當運用,嚴重威脅著我們在環境、社會和政治穩定,沒有國家可以例外。」

因此,她相信「心懷慈悲、發揮智慧的科學必須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這樣才能協助打造一個充滿平等、穩定、安全和機會的世界。」而「透過科學追求和平」要傳達的願景正是科學可以協助我們打造一個可以永續發展的社會,讓全世界的人獲得希望和機會。
 
「科學是我們共同的語言。」蘇瑪雅公主希望透過科學嘉惠人類,透過科學拉近彼此的距離,團結合作。「地球上所有國家面臨的挑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得多。我們必須與大自然和平共處,師法大自然建設更美好的未來。」她所揭櫫的科學研究改善人類生活以及與大地共生息、永續發展的信念,正是此次大會所希望傳達與達成的。
 
建構社區生命線
 
今天唯一的專題演講「塑造韌性國家的信仰力」,主講人是美國國土安全局信仰和機會倡議中心Kevin Smith主任。Smith 主任是經過認證的災害管理人員,在宗教和社區組織服務二十多年,多次參與大型救災行動。他指出,調查研究顯示信仰組織可在減災與備災扮演重要角色,進而幫助塑造韌性社區。
 
Smith 主任談到,他從1997年進入國土安全局信仰和機會倡議中心服務以來,之所以能夠忍受救災時的辛苦或受傷的痛苦,是因為他在救災時所看到的人性光輝以及人們眼中的光。「慈悲有很多形式,我獲得的遠超過我們幫助的人。」謙虛的他,因而堅守工作崗位,持續為需要的人伸出援手。他也提到,看到慈濟志業啟發這麼多人參與,他迫不急待想要將慈濟志工總是走在最前線去服務他人以及慈濟在做些什麼跟世人分享。
 
在救災前,還有一個很重的工作就是備災。Smith 主任說每年四、五月間,聯邦政府就會透過媒體、學校提醒人們颶風即將到來。六月一日開始正式進入颶風季節,就會提醒民眾準備、糧食、電池及水等緊急用品。然而民眾實際的執行仍有落差,如檢查房舍是否兼顧、保險是否充足以及因災害可能無法工作應如何的準備。
 
為了對大型災難有因應之道,而不是等到災難臨頭,國土安全局調整原本僵化的組織章程,以更親民的方式讓民眾可以尋求緊急支援管道,推動「社區生命線」,在災害發生之前、發生期間及災後幫助民眾。因為調查發現,84%的美國民眾有宗教信仰,60%的美國人在災難發生後,會先向他們的宗教領袖尋求建議和指導以及美國大約有十萬五千所學校,卻有三倍於學校的三十四萬五千個信仰場所。「信仰機構是寶貴資產。」善用信仰機構對當地民眾的了解,合作提供當地民眾最需要的需求,「就像慈濟一樣」Smith 主任對志工面對災民時心懷慈悲的不平凡表現印象深刻,藉機彰顯。
 
專題研討 場場精彩

 20日的專題研討聚焦在「人類與地球環境永續」,上午場由前教育部長、中央大學土木系蔣偉寧教授主持,發表人有中研院院士劉兆漢博士、中研院院士劉紹臣博士、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暨永續科學中心國際合作計畫主任龍世俊教授、中研院經濟研究所梁啟源研究員及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特聘教授黃書禮。劉兆漢院士有臺灣永續發展之父的尊稱,參與盛會,意義非凡。
 
下午場主持的是臺北市立大學市政管理學院邱英浩院長,國際組織綠色信仰(Green Faith)執行董事Rev. Fletcher Harper、聯合國非政府組織公共資訊部執委會主席Bruce Knotts、慈濟大學蕭心怡國際長、慈濟大學國際暨跨領域學院簡玟玲副教授以及印度羅耀拉學院企管研究所Alagu Perumal Ramasamy副教授專題發表。
 
重量級的學者親自發表,每一位傾力將他們關於永續發展的相關研究在短短的十五分鐘內闡述給學員。經由翻譯快速的口譯傳到耳機,只見學員振筆疾書,希望能記下這些精闢的重點,增加相關概念。
 
第二場慈濟個案實務分享 ,由慈濟大學蕭心怡國際長主持,以慈濟在全球的救災為重點,分別由慈濟美國總會曾慈慧副執行長、慈濟基金會同仁呂宗翰和何郁郁發表慈濟在美國、非洲、厄瓜多與墨西哥等多國救災行動。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林宜信主任則就國際人醫會的東非大型義診及慈濟大學醫學院學生的「愛在非揚」海外志工服務,談慈濟醫護同仁的大愛教育。
 
氣候變遷 全球關注
 
把握頂尖學者與專家出席的機會,接下來的二場圓桌會談緊鑼密鼓舉行。第一場由聯合報願景工程羅國俊執行長主持的圓桌會談,邀請顏博文執行長、慈濟醫療志業林俊龍執行長、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安侯建業氣候變遷與企業永續服務亞太區負責人黃正忠與談。
 
第二場由慈濟基金會文史處何日生主任主持,邀請四川省減災委員會專家委員會顧林生副主任、美國國土安全局信仰和機會倡議中心Kevin Smith主任、美國洛杉磯應急準備基金會Brent H. Woodworth、中研院院士劉兆漢博士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李維森主任秘書一起對談。
 
從1987年前挪威首相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夫人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奠定了永續發展的基礎及其方向與挑戰,到瑞典環保小鬥士十六歲的桑伯格(Greta Thunburg)以罷課方式抗議氣候惡化問題,爭取年輕人的未來,論壇所探討的正是當今全世界都在關注的議題。
 
報告中帶入健康議題,如空氣汙染、熱危害;也檢討了臺灣能源政策及都市發展過於集中都會區所衍生的問題,並提及應從教育著手,教導從小養成愛物惜物,培養永續發展的價值觀。「只有健康的地球才有健康的個人」雖然有些天災無可避免,如地震、如海嘯,但人類還是有可為之處,減災、備災,減少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的破壞,減少碳排放……一旦災害真的來臨才有可能將傷害降低。
 
慈濟在全球跨越種族、語言、文化在全球一百個國家的賑災,也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報告中,志工克服交通、語言問題,漂洋過海去到人地生疏的國度,只為給在痛苦與絕望中的他們希望與生機。對著完全陌生的災民伸出援手,從被懷疑、被拒絕,到最後一幕幕災民抱著志工訴說她們的感謝與感動。「以工代賑」的救災模式,開啟災民人助自助,進而成為助人者的善循環,所展現的「大愛無國界」使語彙的講者與發表這感到不可思議,後續也希望更進一步了解並與慈濟合作。
 
議題提及如何使臺灣的年輕人面對氣候變遷可以做些什麼?因為未來是屬於他們的。兩天全程參加的學員陳姝伃深深被議題所談啟發,希望能將所聽到的專業探討內容跟同學分享,更想去傳達「敬天愛地」的理念,疼惜、愛護大地之母,「這是一個身為地球公民一份子應該盡的責任。」她堅定表示。志工「走到最前,做到最後」去安災民的身、安災民的心安還安學,啟發人人心中的善念進而成為手心向下的人,幫助災民翻轉人生更是令她感動。認知茹素是減緩全球地球暖化最快途徑的她,未來希望能致力於「推素」,許地球希望與未來。
 
沒有人是局外人

 猶記開幕時才在司儀黃誠浩中流利的中英雙語介紹中,認識來自國內外頂尖研究者與許多嘉賓,時光飛逝,為期二天的第五屆慈濟論壇已近尾聲,來到閉幕式時光。志工透過圓緣影片為參與者留下足跡,幫大家快速回顧論壇精彩的珍貴剎那。
 
顏博文執行長代表主辦單位表達無盡感恩之意,感恩來自海內外的演講與發表者、感恩貴賓與媒體的參與、感恩蔣偉寧教授和羅國俊執行長、感恩所有志工與文史團隊、感恩從頭到尾陪伴的八位精舍法師:德凡法師、德宸法師、德懷法師、德曼法師、德諦法師、純寬法師、德淵法師和德澍法師,更感恩上人所給予他的啟發。
 
「誠心祈求天下無災,人皆平安遠離苦難……」會場中響起〈愛與關懷〉的音樂,燈光漸暗,志工手捧蓮花心燈圍繞會場,帶著與會一起為天下平安祈禱。
 
盞盞心蓮的微光映襯中,德宸法師代表上人為閉幕致詞:「這場論壇上人雖然沒有來到現場,但是透過視訊傳播,上人時時與我們同在,因為全球防災與永續發展是上人時時關注的議題。」法師感恩學者這二天所帶來的分享與他們在各地用心用力的投入,也聽到各界對慈濟的肯定,那是因為有敬愛的上人五十多年來帶領著精舍法師及慈濟志工走在正確的方向上。
 
「上人所期待的最大的防災工作還是回到清淨的心,要素食、要推動環保。就如上人今年給大家的一句對聯『感恩尊重生命愛』就是最好的防災工作,為了全球永續發展一定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地球。未來地球的好與壞決定了未來子子孫孫是不是能夠永續,所以上人更給我們一句話叫『和敬無諍共福緣』我們每一個人和敬無諍、每一個力量的投入,相信才來得及讓我們保有一顆未來美麗的地球。」傳達上人的殷殷教示,德宸法師勉勵無論是法脈的法師們或是宗門的志業體同仁、志工們更要加速傳播為全球防災與地球人類永續發展的共知共識與共行,也祝福每一個人福慧雙修。
 
第五屆慈濟論壇在與會發表學者專家有備而來、分享學術研究和親身見證與主辦、合辦單位用心籌備、貼心接待下畫上圓滿句點,期待不久的未來,大家在第六屆論壇再見。
 
儘管幕落,卻不是結束,因為「全球防災與永續發展」的議題方興未艾。「沒有人是局外人」期待這次的論壇能引發各界更關注,人人都具備防災、減災的認知,一起身體力行,逆轉暖化,化解危機。

(文:北區人文真善美 臺北報導 2019/09/20 )

簡報日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586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