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慈濟論壇研討會中,慈濟文史處何日生主任在專題研討三「天然災害之人道救援與關懷」時段,說明慈濟賑災與復原力的價值體系與實踐模式的十二個重要信念:信念、主動、協同、行動、時效、深化、整合、賦能、合作、重建、適應、永續。
救濟苦難 實踐慈悲大愛
何主任逐項解說:「最重要的是信念,因為慈濟的防救災是以信念為核心,是證嚴上人強調的價值,只要有災難,志工會前往救援。」當發生災難的時候,慈濟志工會力行救災,在地啟動為關鍵,慈濟以服務作為主軸,要馬上去照顧災區災民的日常生活,也會注重在地的文化,讓大家有共同的價值觀。
還要有協調的概念,以團隊的方式去救災;協調的時候,一定要仰賴無私的動機,唯有無私,才能夠通力合作,才能透過內外一起合作。如:在尼泊爾救災時,尼泊爾和臺灣有無私的協調與合作。他強調,在救災的時候不能以自我為中心,要以謙卑的心尋求協助,與其他團體合作。
仰賴自己的經驗,也許這是錯誤的。慈濟會派資深的志工前往災區,雖然他們有經驗,也會採取別人的經驗。在厄瓜多的救災行動,前線志工都會與花蓮本會保持聯繫、進行評估。救災的時候會有很多需求,但哪一個是最迫切的?在最前線,都是透過經驗來評估。
拔苦與樂 啟發反轉手心
時效性。要非常尊重災區災民的需求,在災後混亂的情況下,甚麼需求最為優先?需求會非常多樣化,要仔細聆聽不同人的心聲,才能找到共通的地方,也要重視志工的安全。何主任以尼泊爾賑災為例,賑災團隊發現災區非常混亂,過程當中又遇到道路完全被摧毀,志工要把物資運過去真的困難重重;我們一方面要確保志工安全,但工作也不能中斷。
深化的工作。救災的同時希望能夠深化慈濟的慈悲精神,要有慈悲大愛,並不是只提供物質的協助,而是人道的溫暖。接著是整合。何主任再次強調,要把不同宗教、信仰、文化作一個整合,「給予」才能變成「療癒」,從靈魂深處所需要的,這樣的給予與治療,才可以成為復原的典範。同時希望災民看到我們很歡迎,對我們有信心。
「藉由啟發災民,在地政府能夠採取行動,才能夠真正完成賦能的工作。」他加以解釋,與當地人一起來合作,不是只落實慈悲,而是給予能力、能量,當日後有災難,當地人自己也願意擔任志工,有付出的能力。
合作。慈濟是一個使命導向的組織,透過愛與慈悲,說服當地政願意跟我們合作。透過慈濟在全世界有很多的分支據點,可以在國際間動用很多資源。例如:在印尼、尼泊爾等國家,非常多的志工加入行列,透過慈濟的形象在很多地方發揮很大力量。
感恩尊重 創造真正永續
重視環境保護。在四川,慈濟志工鼓勵當地居民用打麻將的雙手做環保。四川人很喜歡打麻將,拿打麻將的雙手做資源回收,很多志工合作,齊心協力帶動當地的居民,能夠付出。
慈濟有很多可以幫助災民身心及更深層的心靈復原,回到日常生活,建立自己的社區,以安身安心這樣的實踐模式,在十年前的莫拉克颱風時就已建立。
在文化、種族不一樣的地區救災,需要有文化的延續性。慈濟非常尊重他們的文化,如南非志工會說在落實上帝的工作。何主任說:所謂的文化延續性,不分彼此,落實普遍的慈悲大愛;在菲律賓,對志工的教育做得非常好;他們很快速的動員社區服務,這也需要在地的志工組織起來,讓很多有領導能力的志工發揮所長,重視培養領導力。
心靈的再造才是真正的永續,要透過心靈的再造,打造基礎與建設;要幫助在地志工學習賦能;有好的經費來源,以及把經驗與精神傳達給在地的一個單位,在我們離開之後,還可以發揮力量。
最後,何主任結語,慈濟在全球賑災的大優勢,是讓在地的組織有自主的經費及運作,這也是慈濟的很重要的模式。
(演講者:何日生 整理:潘翠微 第五屆慈濟論壇報導 2019/09/19)
救濟苦難 實踐慈悲大愛
何主任逐項解說:「最重要的是信念,因為慈濟的防救災是以信念為核心,是證嚴上人強調的價值,只要有災難,志工會前往救援。」當發生災難的時候,慈濟志工會力行救災,在地啟動為關鍵,慈濟以服務作為主軸,要馬上去照顧災區災民的日常生活,也會注重在地的文化,讓大家有共同的價值觀。
還要有協調的概念,以團隊的方式去救災;協調的時候,一定要仰賴無私的動機,唯有無私,才能夠通力合作,才能透過內外一起合作。如:在尼泊爾救災時,尼泊爾和臺灣有無私的協調與合作。他強調,在救災的時候不能以自我為中心,要以謙卑的心尋求協助,與其他團體合作。
仰賴自己的經驗,也許這是錯誤的。慈濟會派資深的志工前往災區,雖然他們有經驗,也會採取別人的經驗。在厄瓜多的救災行動,前線志工都會與花蓮本會保持聯繫、進行評估。救災的時候會有很多需求,但哪一個是最迫切的?在最前線,都是透過經驗來評估。
拔苦與樂 啟發反轉手心
時效性。要非常尊重災區災民的需求,在災後混亂的情況下,甚麼需求最為優先?需求會非常多樣化,要仔細聆聽不同人的心聲,才能找到共通的地方,也要重視志工的安全。何主任以尼泊爾賑災為例,賑災團隊發現災區非常混亂,過程當中又遇到道路完全被摧毀,志工要把物資運過去真的困難重重;我們一方面要確保志工安全,但工作也不能中斷。
深化的工作。救災的同時希望能夠深化慈濟的慈悲精神,要有慈悲大愛,並不是只提供物質的協助,而是人道的溫暖。接著是整合。何主任再次強調,要把不同宗教、信仰、文化作一個整合,「給予」才能變成「療癒」,從靈魂深處所需要的,這樣的給予與治療,才可以成為復原的典範。同時希望災民看到我們很歡迎,對我們有信心。
「藉由啟發災民,在地政府能夠採取行動,才能夠真正完成賦能的工作。」他加以解釋,與當地人一起來合作,不是只落實慈悲,而是給予能力、能量,當日後有災難,當地人自己也願意擔任志工,有付出的能力。
合作。慈濟是一個使命導向的組織,透過愛與慈悲,說服當地政願意跟我們合作。透過慈濟在全世界有很多的分支據點,可以在國際間動用很多資源。例如:在印尼、尼泊爾等國家,非常多的志工加入行列,透過慈濟的形象在很多地方發揮很大力量。
感恩尊重 創造真正永續
重視環境保護。在四川,慈濟志工鼓勵當地居民用打麻將的雙手做環保。四川人很喜歡打麻將,拿打麻將的雙手做資源回收,很多志工合作,齊心協力帶動當地的居民,能夠付出。
慈濟有很多可以幫助災民身心及更深層的心靈復原,回到日常生活,建立自己的社區,以安身安心這樣的實踐模式,在十年前的莫拉克颱風時就已建立。
在文化、種族不一樣的地區救災,需要有文化的延續性。慈濟非常尊重他們的文化,如南非志工會說在落實上帝的工作。何主任說:所謂的文化延續性,不分彼此,落實普遍的慈悲大愛;在菲律賓,對志工的教育做得非常好;他們很快速的動員社區服務,這也需要在地的志工組織起來,讓很多有領導能力的志工發揮所長,重視培養領導力。
心靈的再造才是真正的永續,要透過心靈的再造,打造基礎與建設;要幫助在地志工學習賦能;有好的經費來源,以及把經驗與精神傳達給在地的一個單位,在我們離開之後,還可以發揮力量。
最後,何主任結語,慈濟在全球賑災的大優勢,是讓在地的組織有自主的經費及運作,這也是慈濟的很重要的模式。
(演講者:何日生 整理:潘翠微 第五屆慈濟論壇報導 2019/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