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慈濟全球資訊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586

一即一切 永續不離當下 自利即利他

$
0
0
第五場專題研討第四位發表者,慈濟大學簡玟玲副教授從佛法的角度、從個體時間的延續和生命的廣度,來談人類和環境永續的議題;並以慈濟大愛遍寰宇的行動實踐,以心為本的解決方案,解決現前的危機。

佛法的時間觀和生命觀

簡玟玲副教授從時間問題談永續,指出一般人以為時間的關係是線性的,從出生到死亡像一條河流,從源頭開始生命出現了,一路往下走,走到大海生命就結束了,這種叫做線性的生命觀。而佛法的時間觀不同於線性的生命觀,佛法肯定生命是永續的、無限的,佛家不稱死亡而稱往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相續不斷。

一般人的時間座標系統,是念念遷流,佛家的座標系統是以不變來展現萬變,生命長河的原點雖保持不動,卻會有源源不絕,綿延不斷,隨緣變化的生命現象持續出現,來豐富生命的樣貌。

談到永續,簡副教授認為要關注到世代正義的議題,對下一代公不公平的議題,但如果以生命的議題延續不斷的角度來看,所謂的子孫、下一代,是我們個體生命輪迴的延續,這意味著未來的社會環境,不管好還是不好,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現在我造業的果報。

簡玟玲副教授說明:「如果不改變『我』現在的行為,讓環境繼續惡化,以後自食其果的還是我自己。」並以這個觀點提醒大家,每當問題出現時,一定要即時處理問題。

離苦得樂為實踐的目標

從過去到現在,從有人類以來,離苦得樂一直是追求的願景。簡副教授認為所謂的經濟繁榮、科技進步,舒適度的改善,是人類追求快樂過程中的成果,這些成果是物質性的,是外在、是暫時性的,快樂表面隱藏著資源的耗損,人和環境關係的緊張,還有人內在精神的失落;換句話說,雖然人類以追求快樂為目標,但卻一步一步把自己推向苦、推向煩惱的困境當中。

佛陀教義也是以離苦得樂為實踐的目標,簡副教授舉《心經》經文「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指明若人能理解空的運作,就能脫離苦的束縛,自然快樂就會升起。「《心經》是觀世音菩薩教導舍利佛離苦得樂的一部經典,空也是達到快樂的一種方法,空是怎樣的方法?又要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成就永續的快樂呢?」

簡副教授再引《法華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章節,指出菩薩慈悲濟世,慈濟也是從此而來。「就像慈濟人,有災難、有問題出現時,慈濟人就出現;當我們遇到問題,都會求觀世音菩薩。」

現在災難接連不斷,生活受到嚴重威脅,如果問觀世音菩薩,答案會是什麼?簡副教授說:「通常是依教奉行,菩薩依著佛的教法去做,我們也依著菩薩的只是一起去做,就如同上人教導我們的,做就對了,從做中學,學中覺悟。做,就是落實實踐不是空談。」

簡副教授認為,要處理當今面臨的環境問題與社會問題,依照大眾共業依報的思想,就是要回歸每個人的心。從學術上來看,並非單一學科能解決,必須多元學科、跨學科、超學科,彼此打破界線、多交流。學術界也能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有一千隻手,一千隻眼,透過領域,周遍觀察,蒐集資料創建知識,協助政府制定政策,互相協調,找出最適切的解決方案。

讓美善的心室效應充塞全球

透過觀察慈濟志工。簡副教授認為慈濟人不分種族、宗教,而且觀照的不只是人類,還擴及其他生物,彼此形成網路而讓全球永續。

簡副教授表示:「慈濟人依教奉行,學習放下狹隘的自我,走入人群,走向世界,大家秉持付出無所求、大愛的精神與態度,透過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的推動,進行予樂拔苦的工作。」

另一個行動慈濟人的推動方案是「清淨在源頭」,要解決世間災難、問題,要先解決源頭,從心念來下手。簡副教授再以上人於2005年所提到的「心室效應」,一分善就是一分清流,要從內心的美善外顯於尊重生命、守護地球,這樣就能對治溫室效應,資源過度開發的問題,這種美善不能只存於少數人心中,要帶動天下人擔當天下事。

如何擴大人人的心室效應呢?簡副教授建議:「首先,建立慈濟大愛夥伴關係網絡,希望世界的每一個人都能加入慈濟大家庭。」

只有當智慧、慈悲在每個人的心中紮根,世間的熱惱才可能離苦得樂,以誠、正、信、實、感恩、尊重、愛為核心理念,帶動大家一起加入我們的志業行動,從慈悲濟世中啟發內心的快樂,這快樂是生生世世的快樂,也才能永續發展。

(發表者:簡玟玲 整理:陳美卿 第五屆慈濟論壇報導 2019/09/20)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586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