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上人11月17日新店歲末祝福開示】
證嚴上人11月17日行腳至臺北新店靜思堂,主持歲末祝福暨授證典禮,親自為一百七十四位來自臺北市中山、大同、萬華、大安、中正的慈誠、委員、榮譽董事授證;其中看到多位年輕人發願承擔如來家業、慈濟志業,讓上人倍感欣慰,也藉此感恩與鼓勵資深慈濟志工,要將利益眾生、淨化人間的使命向下傳承。
「你們這樣的精神很足夠,期待你們第二代還要延續。剛剛師父看到年輕的委員,我很安慰、很感恩,因為你們有把這樣的精神,很典範地傳了中生代,承認、認同這個社會就是他們的,未來的地球是他們的下一代。所以,沒有淨化人心,人沒有善念、利他是危險⋯⋯」
精勤菩薩立典範 一生奉獻是藏經
在上人授證與發贈福慧紅包之前,舞臺上站著與眾人分享的是慈濟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學系教授陳皇曄,以及她的弟弟臺北大安區慈誠陳建勳師兄。這一對姊弟的父親是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陳紹明,深耕投入慈濟教育志業三十年,今年(2019年)9月間因病遺愛人間;相隔不到一個月,陳副總的妻子、同時也是資深慈濟志工的陳黃月玫,亦因病往生……
「現在我千呼萬喚都喚不回來,不過,我知道這就是『無常』,這就是自然法則。佛陀說『無常』,是啊!佛陀說國土危脆、人生無常,這是一定的道理,大地有『成、住、壞、空』,我們的身體有『生、老、病、死』,這都是時間、分秒,從剎那,佛陀說剎那把它拉長為一劫,那就是時間可長、可短。」
言談間,上人引領著眾人回憶慈濟這半世紀所走過的路,想起來陳紹明、陳黃月玫這一對夫妻皈依上人座下後,全家移居花蓮。隨著慈濟志業的發展腳步,陳紹明繼而陸續投入各項志業體工作。
「開始醫院成立了,需要行政,他就走入醫院幫助慈濟行政工作;緊接著三年後,我們的護專又要啟用了,他就開始走入護專,護專是現在的科技大學,那個時候是五專、三專、二專,一步步來到現在叫做科技大學,他都沒有離開教育。」
堅守教育三十載 身形典範子傳承
今年9月中旬,陳紹明副總執行長來到靜思精舍參與會議。會後,上人看著陳副總,覺得數十年的時間似乎沒有在他的身上、臉上刻畫下歲月的痕跡,依然地硬挺、爽朗;卻聽到陳副總輕輕地一句:「師父,肺癌。」
聞此訊息,除了感嘆人生的自然法則,上人也請陳副總放心,好好接受治療;「這一次,就是他開會的最後,還是站在我面前,形象還是健康,看不出他有病,他時日沒有空過。我們剛剛有聽到,他提起溪埔地成立教育的福田,這是那一年,學校開始快要建的時候,我就說:『這片溪埔地快要動土,這片溪埔地將來變教育福田。』他記著這一句話,福田要有人在那裡耕耘、在那裡布種,所以他守護在這一塊福田、守護這一片教育,他很盡責任。」
三十多年來,陳紹明與陳黃月玫的足跡黏著在慈濟世界裡,未曾挪移半步,更是將這一分對師父的虔誠、對社會的責任、對人間的大愛,傳承、託負給第二代;陳皇曄與陳建勳亦不負父母之託,全心投入慈濟志業。
「在師父的身邊三十多年,移居到花蓮,現在全家都是慈濟人,皇曄繼續她的志願,還是在慈科大,希望她能傳父志願;建勳在臺北也沒有離開慈濟,他也是慈誠隊裡面的成員,沒有離開;還有一位也是在基金會上班,全家都是這種愛的生命的延續,全家沒有離開,現在還有第三代出來了,好可愛的。」
「一生一世,一心一念。」全家一路走來與上人同心同志,以自己的身形願力鋪平菩薩道路,讓下一代、再下一代……代代都能在菩薩道上精進順行。
「師父是期待他們莫忘覺、覺有情人,希望他們同時再回來,還是再來來生,他們是師父的長輩,希望他是我的兄弟、我的姊妹,比我先接觸慈濟,互相相陪伴。」
匯愛啟悲播善種 灌溉苦地發菩提
愛的能量需要人人相勉、相接、相傳。上人再次以莫三比克為例,今年3月遭受伊代氣旋重創,當地慈濟志工傅迪諾、蔡岱霖帶動本土志工,在重災區展開一連串的援助工作,期待能為他們翻轉貧窮苦難、迎向有希望的未來人生。
「目前已經規劃到了幾十個村莊,我們有規劃讓他們村莊(重建),因為土地遼闊,跨過縣,所以要隨著他們生活的地點,去幫他們重建村落。還要給他們學校教育,幾個小村落集在一起,小學、中學不斷、不斷連接,幫他們就地建立起來。大家愛的能量集中到了本會來,全都通盤規劃。點點滴滴,未來的幾年後,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有歸宿、有教育;期待不是幾年後,很快速(完成)。」
伊代氣旋兩度登上東非陸地,造成馬拉威、辛巴威、莫三比克慘重災情,南非慈濟志工結集本土志工的力量,跨越一千二百多公里的距離,首先抵達馬拉威展開勘災與發放,並為失宿的鄉親搭建磚房。
「一群華人帶著黑珍珠菩薩來回,他們及時、趕快要幫他們蓋磚房。那個地方路不好走,人要去,糧食、二手衣,車載得到的,他們就載,如何載?你看那幾塊磚,頂上功夫。車子是開到開不進去的路,就是人這樣搬運,頂在頭頂上搬運到這個地方。這是南非(慈濟志工)在馬拉威蓋起來第一個的家,我們在這裡蓋的時候,很感人。」
《法華經.方便品》中有一段童子聚沙成塔的故事,彷如真實呈現在馬拉威建房的現場。馬拉威一群孩子仿照著大人的模式,也在一旁搬著小磚,蓋起一個只能讓腳進去的小小空間,以為這就是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雖是如此,但孩子的愛心,已足以表現。
「我們用心去了,孩子們的模仿,我們傳給他們的功夫,只要給他們建材,教他如何建築,相信就地取材、以工代賑,只要少數人帶他們、教他們,他們都可以學。為他們翻轉,反貧,先穩定生活,這就是我們現在進行的工作。你們都發心在勸募,你們都可以去向他們說,我們已經進行到這樣的程度,現在也已經準備要去為他們建學校。」
無常是苦亦是緣 法脈開拓千里傳
猶記得一年多前,上人無心脫口:「可能未來的重點在非洲。」這樣的因緣也令上人百思不解,直到今年(2019年)3月發生伊代風災,成了慈濟得以深耕非洲的關鍵。
「不巧就是在那個時候,師父眼睛開刀,那個時候(眼力)開始下降。總而言之,那個時候我開始感受到了自然法則,但是跟自己說,分秒不空過。就是知道,人生到了這個時候,生命還要很珍惜,珍惜在不空過,珍惜在分秒多利用。以往師父跟大家說,你們腳步要跟緊,我(走)一步你們要跑八腳印,我走一步你們要跑八步呢。所以一向腳步都很大步,沒想到現在還是舉步維艱,體悟到自然法則,這也會在自己體悟中,真的身體體悟了。」
大小乾坤都在無常中,上人提醒人人要把握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更是期待大家要穩定腳步,向後、向下傳承。
「總而言之,我也在傳,我們做過的,鋪過的路要鋪平,還要請後面的人一起來鋪,永遠天長地久,鋪好一條平坦的路,路鋪好了,我們現在開始開闊菩薩道,這條道把它開得大,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所以我們是為天下眾生苦,接觸到了慈濟,他就有機會淨化人心。慈濟的精神法脈要在天下,所以淨化人心要有精神能量,讓他們貫穿在國際間。」
證嚴上人11月17日行腳至臺北新店靜思堂,主持歲末祝福暨授證典禮,親自為一百七十四位來自臺北市中山、大同、萬華、大安、中正的慈誠、委員、榮譽董事授證;其中看到多位年輕人發願承擔如來家業、慈濟志業,讓上人倍感欣慰,也藉此感恩與鼓勵資深慈濟志工,要將利益眾生、淨化人間的使命向下傳承。
「你們這樣的精神很足夠,期待你們第二代還要延續。剛剛師父看到年輕的委員,我很安慰、很感恩,因為你們有把這樣的精神,很典範地傳了中生代,承認、認同這個社會就是他們的,未來的地球是他們的下一代。所以,沒有淨化人心,人沒有善念、利他是危險⋯⋯」
精勤菩薩立典範 一生奉獻是藏經
在上人授證與發贈福慧紅包之前,舞臺上站著與眾人分享的是慈濟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學系教授陳皇曄,以及她的弟弟臺北大安區慈誠陳建勳師兄。這一對姊弟的父親是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陳紹明,深耕投入慈濟教育志業三十年,今年(2019年)9月間因病遺愛人間;相隔不到一個月,陳副總的妻子、同時也是資深慈濟志工的陳黃月玫,亦因病往生……
「現在我千呼萬喚都喚不回來,不過,我知道這就是『無常』,這就是自然法則。佛陀說『無常』,是啊!佛陀說國土危脆、人生無常,這是一定的道理,大地有『成、住、壞、空』,我們的身體有『生、老、病、死』,這都是時間、分秒,從剎那,佛陀說剎那把它拉長為一劫,那就是時間可長、可短。」
言談間,上人引領著眾人回憶慈濟這半世紀所走過的路,想起來陳紹明、陳黃月玫這一對夫妻皈依上人座下後,全家移居花蓮。隨著慈濟志業的發展腳步,陳紹明繼而陸續投入各項志業體工作。
「開始醫院成立了,需要行政,他就走入醫院幫助慈濟行政工作;緊接著三年後,我們的護專又要啟用了,他就開始走入護專,護專是現在的科技大學,那個時候是五專、三專、二專,一步步來到現在叫做科技大學,他都沒有離開教育。」
堅守教育三十載 身形典範子傳承
今年9月中旬,陳紹明副總執行長來到靜思精舍參與會議。會後,上人看著陳副總,覺得數十年的時間似乎沒有在他的身上、臉上刻畫下歲月的痕跡,依然地硬挺、爽朗;卻聽到陳副總輕輕地一句:「師父,肺癌。」
聞此訊息,除了感嘆人生的自然法則,上人也請陳副總放心,好好接受治療;「這一次,就是他開會的最後,還是站在我面前,形象還是健康,看不出他有病,他時日沒有空過。我們剛剛有聽到,他提起溪埔地成立教育的福田,這是那一年,學校開始快要建的時候,我就說:『這片溪埔地快要動土,這片溪埔地將來變教育福田。』他記著這一句話,福田要有人在那裡耕耘、在那裡布種,所以他守護在這一塊福田、守護這一片教育,他很盡責任。」
三十多年來,陳紹明與陳黃月玫的足跡黏著在慈濟世界裡,未曾挪移半步,更是將這一分對師父的虔誠、對社會的責任、對人間的大愛,傳承、託負給第二代;陳皇曄與陳建勳亦不負父母之託,全心投入慈濟志業。
「在師父的身邊三十多年,移居到花蓮,現在全家都是慈濟人,皇曄繼續她的志願,還是在慈科大,希望她能傳父志願;建勳在臺北也沒有離開慈濟,他也是慈誠隊裡面的成員,沒有離開;還有一位也是在基金會上班,全家都是這種愛的生命的延續,全家沒有離開,現在還有第三代出來了,好可愛的。」
「一生一世,一心一念。」全家一路走來與上人同心同志,以自己的身形願力鋪平菩薩道路,讓下一代、再下一代……代代都能在菩薩道上精進順行。
「師父是期待他們莫忘覺、覺有情人,希望他們同時再回來,還是再來來生,他們是師父的長輩,希望他是我的兄弟、我的姊妹,比我先接觸慈濟,互相相陪伴。」
匯愛啟悲播善種 灌溉苦地發菩提
愛的能量需要人人相勉、相接、相傳。上人再次以莫三比克為例,今年3月遭受伊代氣旋重創,當地慈濟志工傅迪諾、蔡岱霖帶動本土志工,在重災區展開一連串的援助工作,期待能為他們翻轉貧窮苦難、迎向有希望的未來人生。
「目前已經規劃到了幾十個村莊,我們有規劃讓他們村莊(重建),因為土地遼闊,跨過縣,所以要隨著他們生活的地點,去幫他們重建村落。還要給他們學校教育,幾個小村落集在一起,小學、中學不斷、不斷連接,幫他們就地建立起來。大家愛的能量集中到了本會來,全都通盤規劃。點點滴滴,未來的幾年後,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有歸宿、有教育;期待不是幾年後,很快速(完成)。」
伊代氣旋兩度登上東非陸地,造成馬拉威、辛巴威、莫三比克慘重災情,南非慈濟志工結集本土志工的力量,跨越一千二百多公里的距離,首先抵達馬拉威展開勘災與發放,並為失宿的鄉親搭建磚房。
「一群華人帶著黑珍珠菩薩來回,他們及時、趕快要幫他們蓋磚房。那個地方路不好走,人要去,糧食、二手衣,車載得到的,他們就載,如何載?你看那幾塊磚,頂上功夫。車子是開到開不進去的路,就是人這樣搬運,頂在頭頂上搬運到這個地方。這是南非(慈濟志工)在馬拉威蓋起來第一個的家,我們在這裡蓋的時候,很感人。」
《法華經.方便品》中有一段童子聚沙成塔的故事,彷如真實呈現在馬拉威建房的現場。馬拉威一群孩子仿照著大人的模式,也在一旁搬著小磚,蓋起一個只能讓腳進去的小小空間,以為這就是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雖是如此,但孩子的愛心,已足以表現。
「我們用心去了,孩子們的模仿,我們傳給他們的功夫,只要給他們建材,教他如何建築,相信就地取材、以工代賑,只要少數人帶他們、教他們,他們都可以學。為他們翻轉,反貧,先穩定生活,這就是我們現在進行的工作。你們都發心在勸募,你們都可以去向他們說,我們已經進行到這樣的程度,現在也已經準備要去為他們建學校。」
無常是苦亦是緣 法脈開拓千里傳
猶記得一年多前,上人無心脫口:「可能未來的重點在非洲。」這樣的因緣也令上人百思不解,直到今年(2019年)3月發生伊代風災,成了慈濟得以深耕非洲的關鍵。
「不巧就是在那個時候,師父眼睛開刀,那個時候(眼力)開始下降。總而言之,那個時候我開始感受到了自然法則,但是跟自己說,分秒不空過。就是知道,人生到了這個時候,生命還要很珍惜,珍惜在不空過,珍惜在分秒多利用。以往師父跟大家說,你們腳步要跟緊,我(走)一步你們要跑八腳印,我走一步你們要跑八步呢。所以一向腳步都很大步,沒想到現在還是舉步維艱,體悟到自然法則,這也會在自己體悟中,真的身體體悟了。」
大小乾坤都在無常中,上人提醒人人要把握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更是期待大家要穩定腳步,向後、向下傳承。
「總而言之,我也在傳,我們做過的,鋪過的路要鋪平,還要請後面的人一起來鋪,永遠天長地久,鋪好一條平坦的路,路鋪好了,我們現在開始開闊菩薩道,這條道把它開得大,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所以我們是為天下眾生苦,接觸到了慈濟,他就有機會淨化人心。慈濟的精神法脈要在天下,所以淨化人心要有精神能量,讓他們貫穿在國際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