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很愛慈濟,生病的期間,社區的工作還是如常地做,她後來走了,我覺得要有人延續媽媽的愛。」現年四十六歲的陳怜如,從小看著媽媽陳王浮容忙慈濟事,直到三年前媽媽往生,她把思念化成力量,決定踏著媽媽的足跡,走一條幸福的路。
少校軍官 不讓愛留下遺憾
當年,陳怜如以青年之姿投入軍旅,二十一歲任官職,進入「女青年工作大隊」從事政令宣導、反毒、政治教育等職務,長年克盡職責,累積功勳直到官拜少校。
她把青春奉獻給國家,也與同是軍人的先生結縭,婚後育有兩女一子;前面兩個女兒,是她的媽嗎陳王浮容幫忙一手拉拔長大,而媽媽也一直是陳怜如心中最溫暖的支柱,認為媽媽是最善良的女人。
「早在花蓮建慈濟醫院時,媽媽就在幫忙勸募了,當時媽媽還跟我募病床,我就把打工的收入,每個月定額的交給媽媽。」陳怜如說起媽媽那段綿長的慈濟路。
後來陳怜如的媽媽也把自警察退休的爸爸帶進來慈濟,夫妻倆先後受證慈誠、委員,慈濟路上同精進。
然而造化弄人,陳王浮容於2008年發現罹癌,且醫生宣布是癌末,生命只剩半年,但堅強的陳王浮容沒向命運低頭,持續抱病投入她最愛的慈濟活動。
陳怜如說:「雖然媽媽是癌末,不過在前六年,她與病和平共處,所以社區裡,在環保站掌廚、公祭、助念、訪視,她還是都如常。直到最後兩年治療愈來愈密集,我幾乎都在照顧、陪伴,她想出來社區,我就陪著她參加慈濟活動。」
2014年媽媽的病情每況愈下,再加上陳怜如不想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缺席,於是她選擇自軍中退役,陪伴媽媽走人生最後一哩路。而媽媽往生之後,陳怜如為了讓愛延續,也為了不想讓自己留下遺憾,也開始見習、培訓,走上媽媽走過的菩薩道。
走入社區 帶著孩子一起來
「我真的很感激自己所擁有的,讓我還能走出去幫助別人。」培訓期間陳怜如跟著資深的訪視幹事去關懷案家,使她有機會看到在社會暗角,處在困境裡貧病交迫的艱苦人。
因軍中的養成教育,有輔導專長的陳怜如,走入國中校園裡當大愛媽媽,在學校的綜合活動中,擔任「情緒管理」的課程,透過實例分享,也會把靜思語融入其中,能用自己的專長走入校園,用證嚴上人的法來引導孩子,陳怜如深覺滿心歡喜。
每天早上,陳怜如會在餐桌上用手機播放上人的「靜思晨語」,陪著孩子們一邊吃早餐也一邊聽,大家一起薰法香。她說:「這真的對我幫助很大,上人的佛法都可以對照在日常生活中,讓我遇到問題都能反思自己,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對?」
陳怜如感念媽媽的愛,帶著三個孩子走慈濟路,更盼孩子長大後良善的心不偏離。她也因為孩子就讀臺南慈濟中學的緣故,都會到圖書館值班、站交通當導護媽媽、校園環境的打掃、茶道班裡的志工,她說:「退役後我反而更忙,不過我忙得很快樂,對的事做就對了!」【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吳秀玲 臺南市報導 2019/12/27)
少校軍官 不讓愛留下遺憾
當年,陳怜如以青年之姿投入軍旅,二十一歲任官職,進入「女青年工作大隊」從事政令宣導、反毒、政治教育等職務,長年克盡職責,累積功勳直到官拜少校。
她把青春奉獻給國家,也與同是軍人的先生結縭,婚後育有兩女一子;前面兩個女兒,是她的媽嗎陳王浮容幫忙一手拉拔長大,而媽媽也一直是陳怜如心中最溫暖的支柱,認為媽媽是最善良的女人。
「早在花蓮建慈濟醫院時,媽媽就在幫忙勸募了,當時媽媽還跟我募病床,我就把打工的收入,每個月定額的交給媽媽。」陳怜如說起媽媽那段綿長的慈濟路。
後來陳怜如的媽媽也把自警察退休的爸爸帶進來慈濟,夫妻倆先後受證慈誠、委員,慈濟路上同精進。
然而造化弄人,陳王浮容於2008年發現罹癌,且醫生宣布是癌末,生命只剩半年,但堅強的陳王浮容沒向命運低頭,持續抱病投入她最愛的慈濟活動。
陳怜如說:「雖然媽媽是癌末,不過在前六年,她與病和平共處,所以社區裡,在環保站掌廚、公祭、助念、訪視,她還是都如常。直到最後兩年治療愈來愈密集,我幾乎都在照顧、陪伴,她想出來社區,我就陪著她參加慈濟活動。」
2014年媽媽的病情每況愈下,再加上陳怜如不想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缺席,於是她選擇自軍中退役,陪伴媽媽走人生最後一哩路。而媽媽往生之後,陳怜如為了讓愛延續,也為了不想讓自己留下遺憾,也開始見習、培訓,走上媽媽走過的菩薩道。
走入社區 帶著孩子一起來
「我真的很感激自己所擁有的,讓我還能走出去幫助別人。」培訓期間陳怜如跟著資深的訪視幹事去關懷案家,使她有機會看到在社會暗角,處在困境裡貧病交迫的艱苦人。
因軍中的養成教育,有輔導專長的陳怜如,走入國中校園裡當大愛媽媽,在學校的綜合活動中,擔任「情緒管理」的課程,透過實例分享,也會把靜思語融入其中,能用自己的專長走入校園,用證嚴上人的法來引導孩子,陳怜如深覺滿心歡喜。
每天早上,陳怜如會在餐桌上用手機播放上人的「靜思晨語」,陪著孩子們一邊吃早餐也一邊聽,大家一起薰法香。她說:「這真的對我幫助很大,上人的佛法都可以對照在日常生活中,讓我遇到問題都能反思自己,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對?」
陳怜如感念媽媽的愛,帶著三個孩子走慈濟路,更盼孩子長大後良善的心不偏離。她也因為孩子就讀臺南慈濟中學的緣故,都會到圖書館值班、站交通當導護媽媽、校園環境的打掃、茶道班裡的志工,她說:「退役後我反而更忙,不過我忙得很快樂,對的事做就對了!」【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吳秀玲 臺南市報導 201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