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慈濟全球資訊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586

明道解苦 莫偏執迷

$
0
0
【證嚴上人1月1日臺中歲末祝福開示】
「2020年,今天是第一天,就跟大家相處在一起,很開心。記得在2007年的元月,各位知道什麼事嗎?臺中慈院啟業了,這樣總共幾年了?十三年,時間過得真快。回顧有什麼因緣,為什麼會蓋慈濟醫院呢?」

新年伊始,證嚴上人行腳到臺中,提起元月8日將是臺中慈濟醫院啟業十三周年。上人以佛陀所教示的人生多苦,提及健全醫療是為了保障人們免除病苦,進而提升自我,啟迷轉悟。

興醫初衷解病苦 臺中啟業十三載

記憶回到二十多年,當時上人行腳來到臺中,慈濟志工伍慶雲表示他的友人之子發生了觸電意外,被送到臺中榮總救治,亟需祝福與關懷。

「到了榮總,我一路要進去的時候,看到了觸目驚心:好多好多的病人,那空間很擁擠,很多的病患都是這樣排排在走廊裡,那是急診。那這一位年輕人就是在急診床……(他)都不知道人了,整個都已經(昏)迷了。所以他的母親,看了很不捨,在那裡哭、啼哭、出聲哭,要安慰她也無法開口安慰。」

上人為年輕人與他的家人感到不捨,而回程時,伍慶雲談及當時臺中的醫療狀況,更讓上人心情沉重。

「要回程的時候,同樣是伍居士開著車,他就說:『我們臺中很無奈,醫療很缺乏。』我就說:『這個地方像這樣的重病,為什麼都積聚在(榮總)這裡?』他說:『就是很無奈,求助無門,醫療還是很缺乏。』我就問他說:『那平常像這樣的急救,要找一個更有規模、能承擔急救要到哪裡?』他說:『臺北、高雄,但是,大部分都是往北送。無奈!有不少人,患者還沒送到,還沒到醫生那裡,陪伴的人就往生了。』我說:『是什麼事?』他說:『在高速公路出事情,車禍。』」

當時,大林慈濟醫院還在籌辦,但上人對於臺中山線一帶的醫療資源缺乏仍感到不捨,遂與伍慶雲居士討論,如果有好因緣,也可以想辦法來解決。

「因緣就是這樣,為了土地,也努力了好幾年。這種走過來的路,時間長、申請的關卡也很多,關關卡卡,開始要建設,也是很多都要克服,所以說來話長,也不容易。」

病中拖病持使命 相信醫療莫迷信

興建醫院並非易事,不論是花蓮、大林、乃至臺北與臺中的慈濟醫院,從用地到醫療資源評估,無不都是一波三折,才完成了醫院硬體建設。因此,上人更加感恩醫院中的軟體——醫護人員投入醫療志業,共同為守護生命、守護健康的使命而努力。

「早上一大早來,聽到的真的醫療科技愈來愈發達,科技發達,我們的醫王人才也是不斷提升,每一位都是好醫師,技術好、醫德好,用愛來分享,真的聽一聽,也是不簡單。談到了走路,開始我也聽不懂什麼叫『足弓』?就是在腳底有一個窩,踩下去若能夠讓它頂下來,那走路會比較輕鬆,站著也比較輕鬆等等;如何要讓它更穩住?現在的人,真的是很有福,這個大自然假如有一點點的不足,後天都把它彌補上去,真是生在這個時(代),真正是很幸福。」

在醫界不斷努力之下,日益進步的醫療科技能大幅度解除病人的痛苦,上人感恩慈濟醫療志業體的所有人員,不僅是「仁術」,更具「仁心」。

「今天我們可以聽到,我們的醫師有志一同,用愛的醫療來關懷,拔除身體有病之苦,很安慰。病真苦,真實苦!師父最近都感覺,那種病苦,拖病的苦更苦,那種沒做不行,但是病中拖病還要做,真的是很苦。我常常說,白天我就是一條龍,休息了像一條病蟲,很辛苦。」

從創辦慈濟之時,上人已是拖著病軀為佛教、為眾生而奔忙;五十三年過去了,自謂更感受到了佛陀所說的生老病死苦的道理。

「總而言之,人生老病苦,有感覺苦。其實,死並不苦,就如我們就是白天工作,夜晚睡著了,輕飄飄,就是這樣脫體,就像我們做夢那麼輕鬆,一點都沒有苦的感覺,大家不要怕死!只是身體要顧好,不要有病,有病要趕快看醫師,更不要去信偏方,偏方會擔擱。」

過去,總有人前來希望上人能為其「加持」,好免除病痛之苦。然上人總是勸勉大家,身體的病痛交給醫生,心理的苦交給菩薩。

「說來人生無常,但是現在醫療很好,我們自己有醫療,師父還跟大家說:『健檢,大家要健檢!』健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這就是現在科技發達。這科技發達是不是法?是不是法呢?肯定是。」

開示悟入在人間 雪地傳紙見長情

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到人間,在開示悟入中傳揚佛知見,希望眾生離開造作業果的無明漩渦而無法自拔。

「佛陀在人間,感受到了人間疾苦,生老病死是苦,那就是尤其是病的苦,所以他感覺人生沒有意義的活著,還是時日過了,生命消逝,還是懵懂煩惱無明,所有的就是造業,貪瞋癡累積了無明,更增長懵懂,所以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為我們轉凡為聖,那就是要了解道理,這是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要來開示,在佛陀;悟入,是在眾生。」

上人強調:「佛陀這樣的開示,我們到底法有沒有入心?有法入心來,已知已認識,有沒有身體力行,這是很重要。」

佛教的教義中,菩薩全稱為菩提薩埵,乃為「覺悟而有情」之意。上人提起去年(2019年)慈濟志工再度前往中國大陸青海進行賑災,帶回了相隔二十三年前慈濟曾經在同樣地點因同樣雪災而發放的發放通知單,當地藏胞仔細收藏,見證了這一份長情大愛。

「(基金會顧問)王端正去的時候,去把它借回來,要帶回來給師父看。二十多年前,在那麼潮濕的地方,他們這樣用心保護下來,這個信函帶回給我看,我要翻開它,要用指尾小心翼翼地翻,怕著把它弄破掉了,那個紙都破碎了,他們還把它當成寶。」

打開1996年的青海雪災發放通知單,上面書寫著受助者姓名,領取的物資數量,還有一份上人當時對鄉親的祝福信函。

「說起,這就是很有情的這種感覺,這就是最溫馨。慈濟曾經走過了多少路、多少辛苦,接受到的有感覺嗎?我們不知道,但是看到了,看到那樣的保存著的憑據,我們看到也用心地拿回來,讓我摸到了。實在是人情很可貴,這就是覺有情人生。」

慈濟宗門如粽串 裹緊資糧度眾生

上人一路行腳,從去年(2019年)跨過了一個年度,從創辦慈濟以來跨過了五十三個年頭,都在慈濟志工身上見證到這一份長情大愛。

「這個情,我感覺說,現在目前在捻這些,巧手來做這些(手工藝),這都是有情,祖先的智慧留下來了,現在的中生代還在傳著,這也是很有情。但願這樣的有情,要有不離開這一串(粽串),要精神,這法脈,還是宗門,大家護持著他。」

在粽串的比喻中,慈濟志工就如粽葉,將社會大眾的點滴捐輸都包裹起來,嚴密不漏而全心全意送給受助者,這些都是慈濟慈善的精神人文。

「這個(慈濟)宗門起來,是因為有你們這張『葉』,一粒一粒米把它包住;人人,你們的會員都是這顆粽裡面的餡料,沒有的話,沒有這些充分的資糧,葉子也無法把它催緊,就沒有這顆粽了。總而言之,這種回顧過去,都是活生生的文化,那叫做文化,慈濟人叫做『人文』,人文。」

新的年度,上人面對新受證的慈誠隊與慈濟委員,殷切祝福人人翻轉人生,轉凡夫為聖賢。

「我們慈濟大添丁,記著胸前師志為己志,佛心為己心。要記得過去的人生翻轉過來,轉凡成聖,轉凡夫糊裡糊塗(為)現在很明朗的方向;我們清楚,就是從凡夫起步,往成佛的菩薩道走。」

語末,上人期待用心向佛看齊,立志行菩薩道。

「期待這一年開始,就是吉祥的福慧年。不要忘記,用感恩心送走過去,平平安安走過來,我們今天的健康,總是用感恩虔誠的心來迎接未來。祝福大家新年事事如意,祝大家新年快樂。」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58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