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慈濟技術學院親善大使於2015年7月20日至8月5日展開國際交流,蒞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舉辦九場兒童劇公演。
慈濟技術學院每年的兒童劇碼推陳出新,用故事來呈現人生道理,內容精彩豐富卻不說教。去年首度於馬六甲演出,贏得好口碑,因此,志工廣為號召,人人口耳相傳,今年觀眾倍數增長。7月26日假馬六甲培風中學公演,兩千兩百五十人共襄盛舉。
此次演出的劇目名為《窮子喻:何處是我家》,講述一名富家子弟,因貪玩迷糊,迷失了自我,忘了回家的路。後來輾轉回到家,卻與父親相見不相識,父親想盡辦法,欲喚回兒子的記憶。
退居幕後亦獲益
此部兒童劇取材自《法華經.信解品》中的「窮子喻」,傳達人人本具純真佛性,只是心起無明,覆蓋了真如本性。

然而,要將佛典故事改編成兒童劇,其難度可見一斑。負責編劇的劉家誠同學表示,同學們集思廣益擬出內容大綱,由他編寫故事情節。「要讓小朋友看得懂,設計對白上要比較淺白易懂,還要融入一些比較搞笑的橋段,吸引觀眾。而故事中增加魔術師角色,與原著性質上略有不同,在編寫上需要多花一些巧思。」第一次編寫劇本,還屢次被退稿,即使面對重重考驗,他仍堅持不懈,成就了今天的成果。
劉家誠去年曾參與兒童劇演出,今年退居幕後,把舞臺上的光芒留給學弟妹,他除了前置作業的編劇,現場還得承擔燈光及音控。不同的崗位,卻也有不同的學習,讓他獲益良多。
人生考驗轉心念
在劇中飾演長者的翁振國同學,對馬六甲印象特別深刻。源於去年他曾參演兒童劇,豈料只在馬六甲首場演出後,卻因人工膝關節剝落而無法行走,被迫放棄表演返臺接受治療。「那段期間,獲得師姑師伯(志工)的關心與幫忙,讓我感覺很溫暖。雖然很遺憾和難過,但我發願要再回來,走未走完的路。」人文室主任謝麗華今年特安排角色予他,圓了他的心願。
翁振國的角色不僅要化老妝,還得詮釋一位智慧的說法者,情感上不能有太大的起伏,雖然他年紀輕輕,卻也掌握了角色的精髓,舞臺上盡顯沉穩內斂。在慈濟技術學院就讀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二年級的翁振國,比一般同齡孩子來得成熟,皆因他有不平凡的生命故事。
小學六年級得骨癌,十六歲又患上肺癌,身體的病苦,讓他分外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一切。「剛開始我也埋怨過,可是後來轉一個念頭,往好的方面想,不管多大的挫折都能再站起來。這可能是佛菩薩給我的考驗,讓我對人生有更多的學習。」
翁振國認為此部劇不只是給小朋友看,也適合大人觀賞。「現今太多的外在誘惑,讓人很容易迷失自我,希望透過這部劇,提醒人們找到最初、最真的自己,以及人生真正的目標。」

大人小孩受啟發
來自馬六甲竹林淨苑的常發法師在志工盛邀下蒞臨觀賞兒童劇。法師認為此部劇傳達人人本具有佛性,不要失去了本性。從佛教經典改編成淺顯易懂的劇場,富有教育意義,「比如教導人們孝順,感慨父母總是心牽孩子,但孩子卻常忘了父母恩,甚至遺棄他們,等到父母不在時,才遺憾終生。」
許嘉玲媽媽從培德小學的大愛媽媽口中獲知此兒童劇的消息,立即索票出席。在現場,她不時與兒子交頭接耳,為他解釋劇情,引導孩子了解故事背後的意義。許嘉玲對主人翁阿倫的改變最為印象深刻,失憶的阿倫改掉了惡習,變得刻苦耐勞,甚至願意從最低級的挑糞工作做起。她表示現代的小朋友嬌生慣養,承受不了壓力、挫折及失敗,而這部劇達到啟發的作用,把正面的訊息帶給小朋友。
因朋友邀約,楊成福與妻子帶著孩子前來觀賞兒童劇。他表示,這一場演出不只是讓小朋友來學習,也適合家長、老師及時下的年輕人一起來觀賞。「很多人都不了解生命的意義,劇中的窮子因失憶忘了自己,最終清醒過來找回自己的身份,正好反映了時下年輕人容易在花花世界中迷失自我,直到遭遇挫折才後悔莫及,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像他般再次尋回自我,重新做人。」楊成福期許時下年輕人學會認清自我,善用有限的生命,發揮生命的良能,造福人群。
(文:羅秀娟、郭齡璘、彭依翔 馬來西亞報導 2015/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