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首頁 - 慈濟入口網站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595

震後100天 帶動傳承功夫

$
0
0
「不只是我受災,還有很多鄉親跟我一樣,我希望有人能來幫助我們。」受災鄉親婆扎波帝說出自4月25日強震後的心聲,地震過後滿一百天,慈濟仍然在尼泊爾當地援助,協助重建不再遙遙無期,醫療團也給予適時的醫療協助。

尼泊爾遭受強震重創至今有三個多月,度過急難救助的日子,慈濟基金會邁入中長期計畫,慈濟尼泊爾第十梯次賑災團目前也還在尼泊爾當地進行義診及衛生教育,主要由當地醫師和護理人員承擔義診,志工則負責衛生教育觀念的帶動;援建部分也專門設了營建團隊,不僅有來自臺灣的慈濟志工,更有從馬來西亞趕赴當地為援建簡易屋及簡易教室而付出的志工。

鄉親間互助 善的效應循環

慈濟在尼泊爾不只是為受災鄉付出,中長期援建計畫當中,最重要的是帶動鄉親自立自強且互助,畢竟援助與救災都是有時間限制的,而當地居民間互信互愛卻是長久的,而慈濟志工的無私付出也激起了善的效應,讓大家願意互相幫助。

「我覺得我跟他們的互動也是在於互相互信,大家都互相相信對方,然後想做更多更好的事情。」慈濟賑災醫療團醫師陳子勇感受到當地善的熱情不斷燃燒,也體會到受災居民仍想為自己的家鄉多做些有益的事情。

除了慈善與醫療之外,慈濟志工也參與了尼泊爾教育的百年大計,就是為當地援建學校,慈濟志工李濟瑯表示:「如果說要長期永久的學校,我們需要做一些規畫,我們一開始看到這裡,就發現到要建很多的簡易教室給他們。」

援建簡易屋 紮實傳承工夫

來自馬來西亞的慈濟志工梁玉權與陳廣東,因為曾參與吉蘭丹水患援建簡易屋,對營建運作有一定了解,此次藉著機會投入;而從臺灣來的慈濟志工廖羚君則巾幗不讓鬚眉,本身從事建設生意,這回援建行動中也運用專業把握機會付出。

「如何在工地這裡安裝,然後再拿去現場組裝,我都希望把這些工法技術傳給本地的志工們。」簡易屋的窗戶工程落實與否、門上的螺絲釘油漆是否完整,全都逃不過陳廣東的眼睛,他也希望把這樣的功夫傳承給當地志工。

目前簡易屋的進度已經進入組裝階段,而且需要協助油漆部分,同樣來自馬來西亞的梁玉權在工地裡帶動人文精神,教導當地志工如何正確刷油漆,不僅複製當初吉蘭丹的經驗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梁玉權說:「吉蘭丹的建築工程跟這邊(比)的話,吉蘭丹會比較複雜一點,因為材料開發是在北海,然後組裝是在吉蘭丹。」

廖羚君運用本身建設的專業知識也承擔營建部分,打破女性不能承擔營建工作的迷思,為了提升品質而把關,廖羚君進一步指出:「看看他們的施工品質還有施工的方式有沒有需要改進的,還有一些管理上的層面,工地人文怎麼去帶動。」

慈濟志工傾囊相授,希望將來這些技術也能成為尼泊爾志工謀生的一技之長。大家一條心與志工凝聚共識,達成簡易屋、簡易教室的營建目標。

強震過百日 帶動義診衛教

強震至今屆滿百日,慈濟賑災醫療團的進駐為尼泊爾帶來正向改變,就像是一場及時雨,不僅發揮醫護的良能祛除苦痛,還得以讓許多在強震過後的受災鄉親得到及時的協助。

看著患者的手部X光片,慈濟賑災醫療團醫師葉光庭評估:「他這個骨折的裂面很大,所以它會長得比較快,可是比較讓人擔心的是她的傷口。」仔細檢視著傷口,希望可以拉近醫病之間的距離,更希望讓病患不再為病所苦。

即便地震已經過了一百天,慈濟持續在當地帶動,義診可以為受災的鄉親療傷治病,而衛生教育的正確觀念宣導將一生受用。

尼泊爾當地醫師勝偉帶著大家做臺灣衛生教育的正確洗手步驟:「溼、搓、沖、捧、擦。」衛生教育是健康的基礎,藉此培養當地老少都有正確的觀念。

「有些醫師他們會來幫助(義診),以前這是不可能的,太困難,但是這是一個(當志工的)機會。」勝偉醫師指出,因為慈濟在當地陪伴帶動,讓很多醫師、護士紛紛投入志工行列。

尼泊爾強震滿一百天,邁向中長期的重建之路,慈濟人將善的意念,用大愛傳播到尼泊爾的每一個角落,也一路從震後陪伴尼泊爾鄉親度過艱難的日子。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江詩雯、人文真善美志工 尼泊爾報導 2015/08/04)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595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