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慈濟全球資訊網
Viewing all 105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導善培愛 耐心如農

$
0
0
印度年年乾旱缺水,影響農耕;臺灣北部也自一日起開始實施階段限水。早會時上人談及慈濟人長久落實節能、節水,各地慈濟道場都有雨水回收設備,希望能減少消耗地下水或自來水。「無論資源能否再生,都要感恩、珍惜天地供應的一切資源。」

天下諸相 修行資糧

馬來西亞慈濟大愛幼兒園的孩子,在師長的引導下學習清理、愛護環境;也知道要隨時清掃心裏的污垢,愛人、惜物,保護心地的美好。上人表示,即使是幼小孩子,只要正確教育引導,也能理解深奧的道理;不論長幼,人人皆可度化。

天下諸相,都是自我修行的資糧,上人勉眾虔誠、用心面對每一時刻、每一個人、事、物。「佛法無時、無處、無人不在──不論時間長短、空間遠近,都是修行道場。要時時用心,虔誠面對每一天,誠懇對待每個人。」

募心募愛 用愛培力

與馬來西亞培育幹事座談,上人指出,培訓並非白紙黑字、一板一眼的規範,要帶動人行菩薩道,首重品德。「凡夫皆有習氣,修行就是要修習氣。不能只看人的缺點,要用心陪伴與了解,給予改進機會,成就團體之美。」

在座一位師姊表示,感恩過去十三年來師兄師姊從不放棄,不斷地用愛接引。現在不只積極投入慈濟活動,也天天晨起聞法;儘管必須經過翻譯才能聽懂閩南語,仍堅定心志「薰法香」,不願再浪費光陰。

上人形容人間菩薩如農夫,在人間耕福田,殷勤灌溉、用心照顧,讓種子發芽、開花,結出纍纍種子,「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要有『不忍眾生』的慈悲心,不放棄每一顆種子;這顆種子成熟,也能接引、帶動其他人。」

在《法華經》裏,佛陀不斷為法募人,上人表示,傳法,是為了淨化人心;有法,善根才能在世間延續。「勸募會員首重募心,要給予培訓者空間,勸導他們改除大習氣、陪伴修正小習氣,用耐心、愛心持續帶動與引導,成就人間菩薩。」

【靜思小語】虔誠面對每一天,誠懇對待每個人。

上人開示於2017年3月3日《農二月‧初六》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95期《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義診途中暈船 體鄉親處境

$
0
0
臺灣東部因中央山脈阻隔,花蓮、臺東兩縣地域廣大而地形呈現狹長,還有離島綠島與蘭嶼分佈在臺東外海,慈濟愛的醫療網除了三所醫院,也得仰賴東區人醫會共同織就,4月22日到23日兩天,人醫會醫師們就兵分兩路,分別前往臺東縣離島綠島和蘭嶼進行義診。

不顧暈船行遠路 中醫義診到蘭嶼

睽違四年蘭嶼義診,儘管啟程當天就遇到天氣惡劣而班機停飛,為了不辜負鄉親期待,醫護團隊堅持改搭船前往,讓義診如期舉行。

「天氣不好 就沒辦法飛了;所以我們要去坐船。」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師陳怡真在臺東機場忙著處理機票,因為慈濟東區人醫會決定改採「B計畫」——搭船。儘管整段航程讓醫護人員吃足苦頭,大家都強忍著暈船的不適,一踏上蘭嶼地面,大家又是生龍活虎,隨即環島走訪六部落。

蘭嶼的海島型氣候,風大、雨大、溼度大成了鄉親共同的致病因子。關山慈院中醫師沈邑穎分析讓鄉親們致病的環境因素:「勞動的損傷,再加上氣候的損傷,再加上早年物資不夠,大家吃的東西都比較鹹、比較油,也導致血管裡面的代謝比較慢,所以三高的人相當地多。這些問題糾在一起的時候,會有風寒、溼氣,加上血液循環的問題,會附著在大家的筋骨裡面,會導致像這種天氣的變化,這種痠痛的程度,其實是我們臺灣(本島)的鄉親,你沒辦法想像的。」

掌握病因來對症診療,蘭嶼義診團隊延續去年(2016年)7月尼伯特風災後的義診模式,原汁原味的搬到蘭嶼,經由中醫檢傷分流,讓患者在最短時間,接受最完整的療程。

鄉親們讚譽醫術,更感動人醫會遠道而來的一念心。民眾江女士說:「大家願意離開冷氣房,離開舒適的地方,到這個偏遠,交通比較不便的地方來,然後吃的、住的又不是很方便,感覺犧牲奉獻的精神很偉大。」

這場蘭嶼義診除了醫療團隊,是從資深到實習醫師老中青三代共同承擔;還有蘭嶼高中老師,揪團到場當老一輩原住民的翻譯志工。蘭嶼高中老師黃森簇說:「大家(老師)都住在學校,彼此聯繫比較緊密,邀一邀就可以互相支援,提升一點點生命的價值。」

精密儀器到綠島 診出重症轉慈院

另一邊的綠島義診則是慈濟東區人醫會每年的重點項目,這一次更特別帶了超音波儀器一起過去,幫民眾檢查出疑似頸部腫瘤,還特別安排花蓮慈濟醫院的回診,進一步精密檢查。

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吳彬安說:「綠島資源比較缺乏,所以我們特別帶了超音波去。那超音波發現她(回診患者)頸部有一個三十公分的腫瘤,那這些比較嚴重的疾病,我們都安排到臺灣本島的大醫院。」

義診團隊第一線發現病苦,再由醫護愛的接力治療,希望能讓離島民眾,也能擁有同樣的醫療品質,再度找回健康。

{rtmpmp4}20170501_E967FC55-06B9-7201-FBED-C23911FAF8E9/rtmpmp4}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大愛新聞 林永森、楊婕庭、翁國嘉、人文真善美志工 綜合報導 2017/04/27)

「浴」見幸福 環保站馨香

$
0
0
坐落於田中央的桃園大園平安環保站,四周都是翠綠的稻田,每天志工齊聚在此做回收救地球。4月23日與往常不一樣,早上這裏暫時不是環保回收場,而是佛號聲裊裊的浴佛道場。慶祝一年一度的浴佛典禮,桃園大園地區慈濟志工提前邀約會眾和環保志工,同霑法喜,共沐佛恩。

天下媽媽都一樣 婆婆也是媽媽

簡易的浴佛臺道氣不減,在佛號聲中,依序「禮佛足、接花香、祝福吉祥。」志工、會眾在司儀引導下,井然有序以虔誠心禮佛,讓佛陀之德香、法香和心靈之香留駐心底,浴佛洗滌內心塵垢煩憂,淨化自己的心。

浴佛現場設有博愛區,提供長者舒適空間,慈濟志工陳雪花推著坐在輪椅上的婆婆來到浴佛臺前,以雙手沾香湯浴佛,也貼心為婆婆奉茶、浴足,擁抱時不忘對婆婆說聲「母親節快樂」。

陳雪花省思,自己的媽媽已經不在,想起媽媽的辛勞,卻不曾為她洗過腳,留下一個來不及的遺憾;幸好還有婆婆可以盡孝道,就將婆婆視為自己媽媽,現在婆婆九十三歲,要把握行善、行孝要及時,不讓遺憾再次發生。

四代同堂好福氣 兒孫奉茶溫馨

「在異鄉遊子的睡夢中,看見世上最美的笑容,深深的皺紋是愛的痕跡……」〈最美的笑容〉音樂輕聲緩緩響起,志工透過手語無聲說法,以泉湧不絕的法水來洗滌人心,滋潤心田。母親節前夕,平安環保站安排「奉茶、浴足」活動,志工讓孩子單膝跪在母親面前,雙手奉上茶水,對母親、阿嬤的付出說聲感恩和愛。

劉寶鑾全家從不缺席每年的浴佛,今年更是四代同堂,一起參加莊嚴浴佛節。在慈濟志工的引導下,劉寶鑾和兒子張協皓來到長輩面前,單膝跪地,母子倆輕輕抬起長輩的腳,脫下鞋、襪,用清水洗腳後,再用毛巾細心擦拭。

「阿公、阿嬤已經九十幾歲,行動比較不便也無法久站,在環保站舉辦浴佛奉茶、浴足活動,讓我們可以一起參加。」身為第三代的張協皓帶著孩子,陪著母親劉寶鑾及阿嬤、阿公來參加浴佛,平常工作比較忙的他,趁今天奉茶、浴足活動向母親、阿公、阿嬤說感恩,也是送給母親不一樣的母親節禮物。

提前歡度母親節,活動過程溫馨感人,帶著全家一起參與浴佛典禮的張女士,會後參加親子奉茶、浴足活動,當就讀國中一年級的女兒庭庭,透過實際行動,向母親奉茶,「媽媽,祝你身體健康……」還沒喝到茶,母親已經淚流滿面。看著一對對母子、母女及祖孫相互擁抱的溫馨畫面,印尼籍的Karti也數度哽咽,「我想媽媽。」

一幕一幕感動人心的畫面,在這樣小小的一方天地,用愛演出。環保站搖身一變成為莊嚴道場,圓滿睽違七年的浴佛典禮,志工們祈願將花香、法香、德香化作人間馨香於社區回響。【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謝麗媚 桃園報導 2017/04/23)

後中醫授袍 期許全人治療

$
0
0
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2017年)4月30日在靜思精舍舉辦授袍暨宣誓典禮,學士後中醫學系四年級學生全體共四十四位,去年(2016年)參加第一階段國考,全班百分百全數通過,今天授袍後將於九月到醫院實習,典禮上由證嚴上人親自授予同學針灸包和聽診器。包括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教育志業執行長蔡炳坤,慈濟大學醫學院院長楊仁宏,學士後中醫學系主任林宜信系等師長,以及學生的家長和學士後中醫學系四年級所屬的慈誠懿德會成員都在典禮現場祝福同學們。

拔除病苦安撫心 得天下英才教之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學士後中醫學系學生舉起右手,以堅定的表情宣誓,一字一句發出有力動人的誓詞。

上人開示勉勵同學們,大家之前已擁有高學歷,但現在決心投入醫生之路,人生至苦、病苦第一,但病人除了身體的痛,還有心理的不安和惶恐,好的醫生除了拔除病人身體的苦之外,還要能夠安撫他們的心,希望大家能走入病人的生命中,實踐慈濟的行醫人文,拯救蒼生,服務人群。

學士後中醫學系需要大學畢業後才有資格報考,給具有大學學士學位,但想要從事中醫的人有一管道可以完成心願。學士後中醫學系林宜信主任表示,全國只有三所學校設有學士後中醫學系(中國、義守、慈濟),慈大學士後中醫學系於101年成立,是最晚成立的,而今年(2017年)慈大受袍生中,有八位學生是同時考上三所大學,最後選擇了慈大,能夠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老師最開心的事。

學生背景多元 中醫精誠為要

因為大學畢業後才能報考,因此學生背景多元,包括有經濟學系,法律系,工程學系,物理治療系等。學士後中醫學系四年級學生中,年紀最長的五十二歲,其中幾位同學,在求學期間成為父親,還有一位三十四歲的學生陳婉葶,目前懷孕十九周。陳婉葶表示,因為自己是班上唯一的孕婦,所以練習把脈時,同學會試著從她身上驗證中醫的孕脈症狀,在今天這特殊的日子,孩子也和她一起接受上人的祝福。

中國傳統醫學愈來愈受到重視,許多西醫束手無策的疾病,卻可能在中醫治療中找到轉機。學生廖于寧曾經罹患阿米巴眼疾。求診西醫病情沒有好轉,眼睛差點瞎掉,後來在中醫的治療下,慢慢轉好,因此,廖于寧雖然同時考上高雄大學學士後醫學系(西醫),但他還是決定成為中醫師。

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於六月考試,競爭激烈,每年上千人報名,錄取四十五人,錄取率不到3%。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強調中西醫並重,學生必須同時到西醫和中醫實習,今年(2017年)9月,學士後中醫學系四年級學生將分別到慈濟各家醫院的西醫部見習,2018年將到中醫部實習。

備註:慈大學士後中醫學系宣誓詞節錄自唐朝藥王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嶮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一般西方醫學的醫學系宣誓是以希波克拉底誓言為醫師行醫前的誓詞,而《大醫精誠》描述有關醫德的兩個要點:第一是精,亦即要求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第二是誠,亦即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以「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發「大慈惻隱之心」,進而發願立誓「普救含靈之苦」。

(文:李家萓 慈濟大學報導 2017/04/30)

勤為解苦 奔勞兼修

$
0
0
【證嚴上人5月1日志工早會開示】
南美洲的厄瓜多、哥倫比亞與祕魯在4月上旬因聖嬰現象釀成嚴重水災,慈濟為了不讓力量分散,也是把握厄瓜多已有本土志工的因緣,在大水退後,選定該國為賑災對象,24日開始在曼塔省重災區聖塔安娜啟動以工代賑,至今已有多所學校、社區民房復原。

5月1日的志工早會中,證嚴上人特別提起此次的賑災,起於慈濟2016年的厄國強震賑災。

「就是去年的因緣,友善的心門打開,善的種子萌芽,所以當地有一位志工(珍妮弗),她知道慈濟的精神理念,4月10日已經排除路段困難,先幫慈濟去勘災,把資料給予慈濟人。那我也一直在密切注意我們的方向要在哪裡,雖然三個國家那麼多慘重,我們要選擇可以把力量匯合在一起,假如蜻蜓點水,只能去發放物資,頂多一家給他兩個月的糧食,兩個月過後,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安居處要如何?期待有一個真正對他們有幫助,身心可以安住,安穩的地方。」

奔波千里不停歇 人間菩薩不辭苦

此次厄瓜多水災賑災重點地區在聖塔安娜,阿根廷慈濟志工在本土志工陪同下,4月23日中午與聖塔安娜縣長討論以工代賑內容,確定隔天開始清掃;美國慈濟志工則是22日結束在臺灣的五十一周年慶行程,便匆匆返美,只停留幾小時整理行囊,又搭機趕到厄國,於23日晚間抵達。

「從臺灣回去的,也是馬不停蹄,一到了美國只是回家換洗,背起行囊又往機場,就是搭飛機到厄瓜多。所以菩薩就是人生啊!總是生活地那樣的踏實分秒不空過,他們很甘願做。菩薩的時間都是用在利益眾生,他們分秒都是很踏實沒有浪費過。」

在許多國家,今天是「五一勞動節」休假日,身處厄瓜多災區的慈濟人,選擇以修行精進取代休閒,持續為受苦的人們付出。

「總而言之,人生的價值觀不一樣。他們身體勞動,心靈就如這樣的靜寂清澄,他們比誰都更清楚他們在做什麼,這種的人間的舞臺,菩薩所緣,緣苦眾生。看到了這樣的汙泥,重不重?好重啊!黏稠的汙泥啊!他們假如沒有把它清出去,假如沒有這一群慈濟人去呼籲一下,沒有把他們那一股力量喊出來,啟動他們的心,喊出他們的力量,像那樣的學校,孩子什麼時候才能讀書呢?還有的老弱殘疾的人士,這樣的家庭又是誰能來幫助他呀?」

有所作為盡良能 苦既拔已復說法

在阿根廷與美國之後,加拿大、巴拉圭、瓜地馬拉、多明尼加等五國慈濟志工也投入賑災中。在慈濟帶動下,受災的鄉、里、鄰居民互相幫助,連縣長也在一場的清掃活動中,對眾表示他要加入志工行列。到了4月29日,以工代賑範圍從聖塔安娜擴大至維和港,動員累積逾八千人次。

「這都是愛的、真誠的,可以去感動人。感動了人,力量出來了,就可以拯救眾生苦。那就是我們不要輕視任何一個人的一分的力量。在4月28日這一天,有一千六百多人匯聚在一起,聽不同國家的慈濟人,為他們分享一個整體故事──慈濟的五十一年前,如何成就了這樣的功德會,如何有竹筒歲月,三十個婦女如何走入菜市場的故事。而且一路走過來從近而遠地普及到國際,這都是他們一段、一段、一段的分享,聽過的菩薩感動以後,身體力行,心得再轉述,這就是復為說法。」

苦既拔已,復為說法。慈濟竹筒歲月的精神在受災民眾間流傳開來,也啟發更多人的愛心,一起為恢復家園出力。

「菩薩如何緣苦眾生,菩薩如何有法來說種種法,而且讓這樣的法,可以救人、救社區,能讓社會復甦起來,這都是法,方便法。也叫作有為法,有所作為的方法。所以有的人總是很感動,不少人領養竹筒,他們要長期去養他們的竹筒,將來匯合起來也是一股力量可以救人。這就是方法,不只是解除一時的苦難,還可以培養長期的愛心,有力量去幫助人,這種點滴匯聚起來的力量可大了!」

以修代休不倦惰 直向苦難解煩憂

在臺灣,東區慈濟人醫會團隊同樣是以「修」代「休」,在4月22日到23日前往蘭嶼義診,由於當時天候不佳,飛機停駛,只能搭船前往。參與的成員回臺後,與上人分享義診見聞,談及當地生活環境風大、濕氣重,鄉親容易有關節病痛,加上交通不便,就醫困難,很令人不捨。

「他們真正地見苦知福,用愛膚慰了當地人,不只是拔除他們的痛、酸,同時膚慰到了他們的心。病患他說,真不簡單,離開冷氣室來到這個地方呢,真的是很辛苦,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尤其是要搭船這樣的辛苦,他們都很讚歎哦!雖然回來就說會吐、會暈,整個肚子裡的東西都要翻出來了,但是敢再去嗎?還是要再去,因為想到那邊的人,不得不去,而且拔除他們的苦難是醫師們最快樂的事。這就是大醫王的使命感、醫師魂,就是這樣地發揮他們的精神、愛、力量。」

慈濟的醫療人文為偏遠的鄉親送上溫暖,也吸引了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十九位學生參訪,在環島參訪醫院計畫,不同之前都是參訪軍系醫院,最後一站來到臺北慈濟醫院,院方特別安排同是國防醫學院畢業的學長們進行分享。

「我們臺北徐(榮源)副院長,還有夏(毅然)主任等等,有好幾位來自於國防醫學院的同學,年輕的時候是同學,畢業以後都是非常有成就,受到很豐富的訓練,而且發揮很大的良能在軍醫院裡,是很高超的技術。現在他們已經分享在慈濟的環境,慈濟愛的能量如何為人間在服務著,那樣的大醫王菩薩心,不只是在醫院發揮那一分的妙手妙人醫,有假期也總是上山下鄉去居家往診,這種愛的能量,他們互相地分享,都很感人,所以我們慈院,很精華的醫師們都紛紛來到新店裡,這都是愛的能量有志一同。」

愛的能量就近能關懷周遭的鄉親,也能跨越國度、種族、語言的隔閡,庇護天下的苦難眾生。值此四大不調,災難頻傳的今日,尤其重要。

志工早會最後,上人期勉眾人,「總而言之,氣候的無常變化,天地之間不調和,是來自於人心,人心要快快地調和,讓虔誠的心,戒慎虔誠提升起來,希望人人平安。」

蘭嶼義診醫者暈船 更體會鄉親處境

緬甸求醫難 為偏鄉排往診

$
0
0
在臺灣醫療相當普及,但在緬甸的偏遠村莊求醫卻是一條顛簸之路。一名二十七歲的郭先生,在去年(2016年)8月因工作砍樹時,被大樹壓倒傷及脊椎,從此下半身癱瘓,複診更是一條漫漫長路。然而慈濟志工不只資助郭先生到仰光就醫的交通費用,同時也安排慈濟人醫會醫師前往關懷。


大樹壓傷半身癱瘓 複診舟車勞頓

每次到了複診日,郭先生就得由村民用兩根柱子抬著,從凌晨前的黑暗,赤腳徒步漫漫長路走到太陽出來,從鄉間小路走到大馬路上等候接送的卡車。而這一路徒步的過程需要一個小時的顛簸,但卻是真實的緬甸瑞那滾村一個偏鄉醫療個案的心酸。

在瑞那滾村裡頭,許多居民多半是以砍樹維生,郭先生也是其一,他才剛結婚兩年多,夫妻倆雖然生活困苦,是全村裡最窮的人家,只能住在竹子蓋成的簡陋房子,但是夫妻倆仍響應米撲滿,固定布施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

然而八個月前郭先生在砍樹時遭逢了意外,大樹倒下的那一刻正好壓傷了他,從此郭先生被醫生宣判就此下半身癱瘓。發生意外後,郭先生躺在床上動彈不得,他無奈的表示:「心情很低落,沒有錢就醫,醫院又約好多次,希望在家裡,自己擦藥能變好。」而郭先生的妻子郭太太則一心想幫忙丈夫找更好的醫療幫助,她表示:「原本我們過著幸福的生活,他發生這樣,我的心情也很低落。」

慈濟援助交通費 不請之師白袍愛

然而慈濟志工就在郭太太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出現了,志工烏善丁來到他們的家,透過家訪表示慈濟願意幫助郭先生,烏善丁說:「正面思考,這也是好因緣。就那麼巧,我成為慈濟人的時候,他發生這樣意外,我們就有仰光的聯絡窗口,可以一直陪伴他們,也提供補助。」

除了補助就診的交通費,慈濟人醫會也安排醫護人員定期來探訪郭先生,協助他換藥,因為郭先生目前臀部上兩個深可見骨的褥瘡,是最需要立即處理的問題。看見慈濟志工給予的幫助,讓郭先生夫妻倆感受到志工的愛的關懷,兩人的內心非常充滿感恩。

雖然人生遭遇有時苦難偏多,但是慈濟志工秉持一念悲心,希望為照顧戶提供一道希望的門,即使再偏遠的鄉村,也因為慈濟志工的陪伴,不再成為醫療的荒漠。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大愛新聞:緬甸人文真善美 緬甸報導2017/04/02)

下顎重建 菲女來臺展歡顏

$
0
0
【臺北慈濟醫院新聞稿】「我不能在經濟上幫助她,唯一可以幫忙Sarah的,就是把她送到臺北慈濟醫院,進行口腔醫療手術。」Dr. Maco是菲律賓慈濟人醫會成員,因看到患有牙釉母質細胞瘤的Sarah飽受病苦,評估它需要到設備完善的大醫院醫治,於是便將Sarah的狀況提報給慈濟菲律賓分會

2016年,人醫會謝金龍醫師與口腔顎面外科夏毅然主任到菲律賓參加牙科醫學研討會,菲律賓慈濟志工李偉嵩帶Sarah去見他們,夏毅然了解Sarah的病理狀況後,允諾會為她治療,這份承諾,對Sarah來說,是多大的一份喜悅與希望。


跨海來臺就醫 治療多年的舊疾

2017年4月14日一大早, Sarah在菲律賓慈濟人醫會和志工的牽引下來到臺北慈院,治療多年的舊疾──牙釉母質細胞瘤。四十五歲的Sarah,家住菲律賓宿霧附近、對外聯繫及交通不便的偏遠小島上,家境很貧困。

七年前(2010年),Sarah的下門牙左邊第一顆牙齒疼痛且搖晃,幾乎要掉落,但醫療資源不豐,加上沒錢就醫,而尋求當地巫師的協助。「巫師為我拔除疼痛的那顆牙齒,沒想到牙痛問題沒有解決,此後一顆顆牙齒的疼痛、掉落,下巴也腫起,漸漸長出大大的腫瘤,不僅影響外觀,更影響到吃飯和說話的能力,真是苦不堪言……」說到傷心處,Sarah忍不住落下淚來。

在確認夏毅然主任可以為Sarah治療後,菲律賓慈濟志工開始協助辦理來臺就醫的相關手續。當14日Sarah一抵達臺北慈院之後,隨即開始一系列的檢查。病理切片檢查,確診Sarah下巴的「牙釉母質細胞瘤」是良性腫瘤。夏毅然主任與口腔顎面外科團隊討論後,將Sarah的手術分為三階段,由夏毅然主任負責切除腫瘤;鄭育誠醫師以3D列印技術,重建下顎骨;許博智醫師則為Sarah植牙,重建咬合功能。

當21日,夏毅然主任透過會議,向前來臺北慈院探望Sarah的志工李偉嵩和陪伴的志工陳麗君,說明Sarah的治療計畫。夏主任提到,Sarah因牙痛延誤治療,導致腫瘤占據整個下巴與口底處,腫瘤大約有11x9公分的大小,偶而會有組織液從下顎骨前牙區冒出來,建議盡早手術。

手術充滿信心 真正完美的治療

而夏毅然主任也更進一步說明手術步驟,表示治療計畫中會把腫瘤連同下巴骨、牙齒一起去除,之後再取小腿的骨頭加上金屬板固定,重建原來下巴的位置。

至於手術的成功關鍵,則在於血管銜接的部分,只要腿骨血管接到頸部血管,兩邊能夠吻合,不會漏血,或是栓塞,這樣就算手術成功。夏毅然主任對Sarah的手術充滿信心,他表示只要血管接得順,骨頭長得好,Sarah的顏面可以恢復得很好,甚至可能比原來的還好,因此請大家放心。

了解治療計畫後,李偉嵩驚訝的說:「我們一開始以為只是單純的切除腫瘤就好,聽夏主任的說明後,才知道手術非常不簡單。還好我們帶Sarah來臺北慈院,這裡有很完善的團隊和機器設備,可以給她最好的醫療。」

臺菲跨海接力 改變命運的開始

然而隨著手術時間的到來,Sarah情緒卻變得有些焦慮,還好陪伴志工陳麗君不斷地給予鼓勵,讓Sarah的心情逐漸平復。手術前兩天,趙有誠院長更親自到病房給Sarah打氣,而看到院長的到來,無疑給了Sarah一顆定心丸,並激動流著眼淚不斷地感謝趙院長和大家。

26日上午,Sarah進手術室,醫療團隊接力為她開刀。而歷經約十六個小時的馬拉松式手術與重建,Sarah下巴的腫瘤終於不見了,臉部面貌也恢復如常。看著醫師提供的術後照片,讓陪伴的陳麗君感動地留下歡喜的淚水,因為看著Sarah這一路罹病的艱辛,她都感同身受,此刻的這份難受終於煙消雲散。

同時手術的成功,更是讓醫療團隊士氣振奮,夏毅然主任說:「這是一個醫師無法完成的複雜手術,是需要團隊的力量一起成就的。」夏主任提到,Sarah術後約三、四周,若傷口長好、沒發炎,就可出院回到菲律賓,後續夏主任也會聯繫認識的菲律賓口腔外科醫師,接手追蹤Sarah的術後狀況。

這趟改變命運的醫療行,結合臺菲兩地慈濟志工跨海接力,讓飽受病苦多年的Sarah,重新對生命燃起一線希望。

(文:吳燕萍 臺北慈濟醫院公傳室報導 2017/05/01)

人多力量大 加速清理家園

$
0
0
匯聚七國慈濟志工的陪伴,幫助厄瓜多水患災民凝聚力量,透過以工代賑帶動人人清理家園,所獲的代賑金又能作為修復家園及安頓生活的費用。從4月24日開始第一天的以工代賑,在志工的帶動與安排下,27日、28日、29日三天之中,更是圓滿羅達納社區的清掃,以及讓聖塔安娜中學與羅達納學校得以趕在5月2日如期開學。

凝助力量 人人參與為家園

靜思語說:「人多、力大、福就大。」隨著以工代賑的帶動,從26日超過一千名以工代賑者的投入,慈濟志工張濟舵告訴大家:「慈濟來了幾天,看到聖塔安娜的改變,不是因為我們來了,而是您們彼此互助。」受難人非被幫助的人,受難的人也能幫助人,一位社區領袖麗莎(Lisa)也呼應的表示:「慈濟是上天派來的,慈濟帶動社區,凝聚了居民向心力。」

而原本預估能最早完成清掃的羅達納社區,因該區中許多住家裡仍堆積爛泥,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做清除,因此非常需要以工代賑者的協助,於是又經過兩天的協助清掃,直到4月27日終於讓羅達納社區恢復乾淨面貌。

同時人力的增多,也讓志工透過聖塔安娜縣政府人員的協助,將參與以工代賑者做分組,而政府也發給各區共六十五位以工代賑督導每人一件汗衫,這件衣服上面印有「我們一定會贏」字眼,鼓勵著大家一起為家園共同努力!同時還派出二十部卡車幫忙清除路上堆滿的淤泥,清除之後更提供街道衛生消毒。

艱難時刻 相互包容共成就

面對週末為期三天的連續假期,4月29日這天更是來了超過兩千位的以工代賑者,大家一早聚集於聖塔安娜體育館,紛紛希望能參加今天的以工代賑。但是礙於集合場地只能容下一千六百人,基於安全考量,慈濟志工請縣政府人員協助先疏散五百位民眾,請他們下午再來參與聖塔安娜中學的以工代賑場次。

但是這樣的變化,讓民眾非常沒有安全感,甚至開始躁動,許多人害怕一旦離開,就會失去今日以工代賑的機會,因此都不肯離開現場。還好經過大約一個小時的協調,終於有幾組的民眾自願轉至下午場次,讓志工們可以回到以工代賑愛灑儀式現場。

愛灑中,司儀洪慈承告訴大家:「感恩今天的因緣,讓我們在堅難中一起上了一堂「善解、包容」的課程。」她表示慈濟全體志工都將以無比感恩的心,為大家提供援助及滿滿的愛,期望共同圓滿這次的水患清掃,更期待在如此堅難的時刻,大家更應該以同理心,善解包容,心手相連,彼此疼惜。

這一番真情的告白,讓全場的氣氛開始慢慢地寧靜了下來,大家雙手合十,心念合一虔誠祈禱。完畢之後,這些以工代賑者按照組別帶著笑容,開始外出進行清掃,拿起掃把與政府準備的黑色垃圾袋,在大型推土機的協助下,一個上午的清掃,終於讓部分街道環境煥然一新。

清掃完畢,回到體育館,在志工以愛與關懷的帶動下,感恩彼此的幫忙,圓滿今日的清掃。而慈濟志工也實現諾言,下午的時間一到,便在體育場裡等著午後場次的以工代賑者,儘管現場沒有縣府人員的協助動線,但是這些以工代賑者反而井然有序地排隊,令志工團隊感動不已。

走入家訪 看見災情給幫助

然而每天志工與以工代賑者走上街道,看到的沿途爛泥,都是從災民家中清理出來的淤泥,厄瓜多皮斯洛伊社區是個農業區,當志工們走在路上,看到的不只是泥濘,同時還有許多傾倒的果樹,可可樹受淹水影響,許多果實發霉,對這些農民來說今年的收成將大為減少。

志工走入社區訪視,看到許多竹子建造的高腳屋,這些舊屋多以竹子建造,而去年(2016年)地震所造成的傾倒都還尚未恢復,此刻的水災帶來超過一公尺的淹水與土石流,讓舊式的房屋又更加的破損了。

面對滿屋的淤泥,實在讓人不捨,尤其這些災民只能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超人用,踏加同心協力,不停地將淤泥鏟出戶外。一位瑪塔太太的家裡充滿水災帶來的土石淤泥,但是面對自己一人獨立清理,速度實在非常緩慢,她告訴志工自己非常希望能有人協助,而家中老太太憂愁的眼神與孩童的童真成一強烈對比。

而五位從瓜亞基爾前來協助地的臺商志工,除了護持慈濟基金會的賑災團的餐點,大家一連幾天也都跟著慈濟志工走入災區做居家關懷與教員清掃,看到慈濟志工的付出,讓他們一致認同與佩服,慈濟志工做事的認真與耐力。

加緊腳步 恢復校園助開學

尤其面對校園的清掃,聖塔安娜縣縣長費爾南多先生更是在4月28日這一天到場感恩志工,並與志工一一擁抱,縣長告訴大家:「今天慈濟志工增加一人,就是我!」說完便跟著志工一起到聖塔安娜中學查看,討論如何清理校區堆積嚴重的泥土。

面對聖塔安娜中學約有三分之一校區仍然泥土堆積嚴重,讓推土機始終無法進入,以工代賑者只能將積泥以人工鏟到推土機的車斗中,再推到外面做傾倒。而縣長也呼籲學校老師與家長一起來協助清掃,尤其再過幾天學校就要開學,需要人力一起清理,為孩子恢復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目前的進度已經來到學校後院清理,以及教室內的桌、椅、地板清洗。學校入口處大操場上的泥巴,已清掃得差不多了,只剩學校後方的淤土,還需要更多一點時間,但是大家仍有信心,能讓全校六百四十七位學生在5月2日如期開課。

聖塔安娜中學校長非常的感動有志工們的協助,讓孩子得以返校念書。尤其學校的孩子多半家境都不好,而學校是他們來此學習電腦的地方,可是這場水災讓校園裡二十五臺電腦全都浸水作廢,校長很期待能夠再有人幫助他們採購教學器材。

聚大團結 感恩因緣相幫助

而剛好回到學校開會的老師們,見到學校恢復的速度如此之快,也直向志工們道感恩,還特別以當地特產的檸檬製成消暑檸檬水與志工分享。一位今年即將畢業的威爾森(Wilson)同學更是自願來到學校協助清理,他表示希望自己的一分力,能為學弟學妹們整理出乾淨的學習環境。

人人展現大勢力,全副武裝清除淤泥,學校老師、學生、社區居民一起清理校園,為清除淤泥,能用得上的東西都用上了,一塊塑膠布也能搬運淤泥,就連身有殘疾的鄉親,也一同投入學校清掃行列,只盼把握時間,在開學前讓學生們有一個嶄新的環境。

同時另一所羅達納學校,也在志工與鄉親的努力之下,整理完畢,校長蘇珊娜(Susana)親自感恩在場的每個人、感恩臺灣人的愛,給予孩子們一個健康美好的教育環境,讓羅達納學校一樣能如期在5月2日準時開課,校長也邀約慈濟志工在當天來參加開學典禮。

(文:厄瓜多水患賑災團簡報 厄瓜多報導 2017/04/29)

雨天改朝山路 上人勉精進

$
0
0
初夏的花蓮氣候因地形因素,天氣變幻快速,原本4月30日中午靜思精舍附近還有燠熱感,未幾雲氣就從山巔翻越而來,凝結一團而開始下雨。甘露法水從天撒落,雖人人都準備了雨衣,精舍師父仍擔心大家會遭雨淋濕,決議啟動計畫多時的朝山雨天備案方策,讓心心念念回花蓮的家人們,都能圓滿朝山的心願。

接變化球 靈山續法不散

古德言:「唸佛一聲,罪滅河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兩百位汐止慈濟志工、環保志工、社區志工及家眷,來到花蓮靜思精舍,心靈的家,進行「朝山」活動;由於今日(4/30)午後陣雨的關係,朝山動線與已往大不同,改為「室內朝山」,分東西班環繞著主堂,人人跟隨著常住師父的佛號聲,齊聲唱誦,和以整齊的步伐三步一跪拜,緩緩前進。

「以身行呈現最禮敬之心,朝山之行就如修行之路。」朝山圓滿。證嚴上人親臨主堂慈勉:「與之前預定的室外朝山,今天的室內朝山三點十一分,只差一分鐘,已看到眾人虔誠禮敬之心,人人也表達出心與行,佛道已不遠了。『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虔誠意念心,就是最好的朝山。」

聽完上人的慈勉及祝福,眾人滿心歡喜,「揪好耶!看到上人了,還好有來,賺到滿滿的歡喜心與感動!(閩南語)」

合心幹部歐金鸞表示,朝山滌除貢高我慢心,精進菩提大直道。「上人慈勉我們精進聞法、說法、傳法及人間菩薩大招生,這是利益眾生的事,我們不只要聽進去,更要攝入於心、身體力行,勤耕福田廣結善緣,以實踐身行,供養我們上人。」

心虔誠志願堅 潤澤心田

要成就一趟朝山,需要眾人的合和互協成就,也要有好的天候,依據氣象局報導當天下雨的機率是「零」。但面對突然下雨的情況,精舍師父也勉勵工作人員說:「這是考驗,也因而頭一次啟動雨天備案,室內朝山,讓人人心懷虔敬禮拜的心,都能圓滿達成。」

陪伴二十七位環保志工的汐止秀峰環保幹事吳林淑芬說:「環保志工聽到可以回花蓮朝山,紛紛的報名參加。他們想回花蓮精舍朝山的心很堅定,有的身體有些許不適,或腳有病痛,但他們還是堅持要回花蓮。這些老菩薩都說,要回來給上人看,也要看上人。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很令人感動與佩服,我無論如何,都要竭盡心力的成就他們。」

合心幹部吳春榮也深深的表示:「殊勝的朝山因緣要珍惜。朝山是朝向心靈的山,心靈這座山有沒有淨化,很重要。」【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吳珍香 花蓮報導 2017/04/30)

自發願力 聚善轉厄

$
0
0
【證嚴上人5月2日志工早會開示】
「每一天善法入心,可以理解天下無形而且無處不在的道理。很多人就(晨語)聞法以後留下來,大家彼此共同分享一下,緊接著就是(志工)早會;早會又可以聽到了天下事,看到了天下的悲喜訊息,有歡喜,也有給人很哀傷的事。都是在早晨這個時候,可以集中大家來彼此的互動分享,這也都是在開眼界、知世間事。」

證嚴上人於5月2日志工早會中說明,每天透過兩場對眾開示,讓大家不僅可以領受佛陀所說的真實道理,也能看見全球所發生的種種災難,或人間溫馨感人的故事,都是讓大家能見苦知福。

不請之師凝助力 災民緩壓展歡顏

在2017年4月初發生在南美洲的大水災情後,美國與南美洲慈濟志工已經從4月24日起,在厄瓜多展開了以工代賑的清掃工作,且隨著逐日工作的進展,也有越來越多災民獲得幫助。

「這一路走過來,昨天聽到的訊息,看著很安慰,這種以工代賑,已經超過了一萬多人(次),那彼此互援,互相的幫助,也看到他們展開了笑容,當然裡面的困難的人更感受更大。」

災民之中,單親媽媽譚雅是以工代賑的一員,她要照顧四個孩子和一個四個月大的孫子,沉重的負擔讓她喘不過氣。慈濟的以工代賑讓幾十個人一起幫忙清除小竹屋的爛泥巴,同時兩天三十元美金的代賑金,讓她終於有錢可以買食物,緩解一家人的飢餓。

「幾十人進入了她的家裡去清掃,她那樣的感受更強烈、更歡喜。這實在是,我們可以看見有這一股力量;看到他們的家,有像家嗎?那樣的站在屋子的外面,可以透視屋子的後面,真的是苦啊!人手就是這樣單薄,都是幼小的孩子,這樣事情發生,無語問蒼天。慈濟不請之師,到來了、發現了,那就是呼喚著這樣的以工代賑,這鄰幫鄰、里幫里,就這樣來幫助她,她真的很感動。」

一粒種子生無量 地震受助反回饋

上人欣喜於慈濟志工在厄瓜多推動以工代賑,讓學校與災民居家清掃工作相當順利,感嘆著厄瓜多的災民3月底到4月8日開始受災,如果沒有這一股力量,又該如何是好?

「看到了天下窮人,平常的窮再加上了天災的苦,假如沒有普天之下菩薩行者,你想,像這樣的苦難、這樣的災難,誰來幫他們?」

這股互助的力量,其實來自厄瓜多本土,由於慈濟志工在2016年4月的地震援助因緣,本地人也慢慢認識慈濟,其中一位珍妮弗就成為這一波水災賑災工作前,本土志工們在當地先行勘查與蒐集資料的重要推手。

「有去年(2016年)的因緣,所以帶出了一顆飽滿的種子(珍妮弗),這一顆飽滿的種子再分享,又多了八個,所以這樣八顆種子,因為這一回災難,他們就快速的在4月10日,她跟本會聯繫到了,跟美國總會也聯繫到了,她接到了這樣訊息說:『請你幫忙先去勘災。』」

珍妮弗跟著曼塔本地志工便進行勘災,了解災區民眾的現況與生活生態,為來自美國與南美洲各國的慈濟志工的賑災工作打下基礎,順利讓大隊人馬於4月24日展開以工代賑。

上人讚歎:「這都是好因緣,雖然是因為他們受苦災難,可是菩薩行徑的因緣不可小看,所以我們要跟人家結好緣——有去年的那一個好緣,才有今年這麼順暢的菩薩道可以行得通。」

因緣匯聚展救濟 克服困難勇直前

慈濟種子一生無量,災民經過救助,內心的愛經過帶動與啟發,也會成為新的種子,再帶動出更多人間菩薩,緬甸也有這樣的故事。慈濟歷史上的今天,2008年5月2日緬甸發生了納吉斯熱帶氣旋災害,人命損傷與失蹤推估超過十萬人,災情之巨大,也讓上人印象深刻。

「這個災情發生,我們也很快速。剛好南亞海嘯一段長長的時間,繼續為斯里蘭卡去救災,他們的學校,我們幫他們完成了,慈濟村也完成了,告一段落。剛好這個時候清修士濟崇,還有我們的(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同仁濟任,這兩位也是馬來西亞的年輕人,他們要回(臺灣)途中,就趕快打個電話給他們,就說:『不要回到臺灣,你們就轉到馬來西亞,因為跟馬來西亞已經溝通好了,請馬來西亞進入緬甸,你們就趕快會合走入緬甸去,為這一波災難去了解,而且去施展這一番的救災工作。』」

九年前的細節猶然在眼前,此時上人娓娓道來,當時賑災團努力克服了道路不通等種種困難,終於取得緬甸政府的信任,成為唯一一個境外慈善團體得以在當地救災。

「付出的,以真誠的心在付出,去安撫當地的災民,而且真正的實際的給(發放),那就溫馨的安撫。看到了他們人很多無家可歸,都是在馬路上(搭起)一排排的帳棚,都是這樣在生活。這都是當年那個時候,那就是有那一次的緣,所以一直延續。」

福種帶動米撲滿 響應一把米濟貧

慈濟急難援助之後,評估當地雖然盛產稻米,但貧農卻面臨災後青黃不接的窘境,遂於中長期展開稻種及肥料發放,並教導不用農藥的耕作理念。

「烏丁屯,那就是大家都認識的,他現在已經受證了,在當地也承擔起了在當地慈濟的工作之一員。那個時候務農的時候,他不灑農藥,可是他年年豐收,而且他天天都在田裡轉,在那裡祈禱,在那裡跟稻說話。」

由於稻作豐收,烏丁屯改善了生活,他也學習慈濟竹筒歲月的精神,開始力行「米撲滿」,在準備一餐準備煮的米當中,拾取一把起來放在另外準備的桶子中,累積下來的米,就可以用來幫助更窮困的人,而他也把這樣的精神再推廣出去。

「一直到了2015年,這一年當地又發生了一個水災,很大的水災,慈濟人再度大型的啟動;這一回的啟動,當地他們已經種子都成林了,受證的也不少,所以有了災難,就由當地慈濟人來帶動,馬來西亞再去配合。同樣熱食(發放)等等,都是緊急地去付出,同時也發放稻穀,讓他們恢復耕種。」

受助的鄉親之中,一位貧農烏善丁聽到了烏丁屯的「一把米」故事,就自己準備了許多小桶分送給鄰居,從自村的九十多戶開始推動而獲得響應,至今周邊村落也有四百多戶,都願意日省一把米來救貧。

「上一次回來的訊息,大家都集合來,把這樣的一桶桶的米會合起來,五百多公斤都在救濟同村的,或者是鄰近村莊比他們更窮的人。大家做得開心,不影響家庭,只是這每一天要煮的飯,從這個飯鍋裡面,再拿一把出來,煮熟了飯,吃飯也不覺得不夠吃,也可以吃一頓,但是多了一把米,就這樣匯集起來。這五百多公斤,可以救濟多少個家庭,每一個家庭有一個月的米,這展開了長期救助。」

貧戶布施得善緣 互助友愛在人間

這些響應「米撲滿」的家庭,並非戶戶都是生活豐饒而衣食無虞,在偏遠的瑞那滾村,村民普遍窮困。「可以看到窮到這樣:這個家徒四壁,他根本『家無四壁』,不是家徒四壁,這都是這樣的窮,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現到了個案。」

二十七歲青年郭繆倫一家原本也響應著米撲滿,卻因工傷意外無法動彈,仰光慈濟志工知道之後,發動了村民協助,一路扛著他輾轉就醫,又陪同著他展開漫漫的復健之路。

「剛剛也看到烏丁屯、烏善丁他們也在那裡,去幫助他們這種要如何復健,整個村都有這樣愛的響應起來。人間假如沒有菩薩道,這一群人誰都不認識,誰都跟他們沒有關係;看看現在,可以遠近的如一家人來關心。」

上人讚歎:「看看人間菩薩道多麼可愛、溫馨,而且真的是功德無量,只要有人輕輕的發一個心,就可以影響多多的人,每一個人一點力量付出,就很大的力量完成。看到這樣,真的是天天都有溫馨的故事在人間。」

苦雨甘霖 灌溉心房等綻放

$
0
0
雨生百穀,4月底的節氣正是雨量充足,灌溉穀類作物茁壯成長的穀雨時節。長期以來慈濟志工的訪視關懷總如春雨一般,細細綿綿滋潤著照顧戶的心靈。

4月23日這天儘管受到大陸冷氣團影響,一早起床的涼意仍檔不住慈濟志工熾熱的心。午後的臺北市中山聯絡處有著一場「紮根慈善深耕社區」的課程,許多中山大同區正在培訓的慈誠委員學員紛紛把握機會,前來向資深訪視志工學習。

耐心與毅力 打開個案心門

「紮根慈善深耕社區」的課程講師吳菊珠是位資深的訪視志工,深根社區多年的她,陪伴過不少的照顧戶,而今天吳菊珠則準備向學員們分享一個以毅力陪伴的故事。

這是一位從2003年關懷至今的個案,這位罹患罕見疾病的孩子,每回這孩子發病時,身體總是疼痛不已,而且高燒不退,甚至原本腫大變形的左腳還會噴出血來,最嚴重時還會導致身體某部份細胞壞死的危險,或是隨時面臨缺氧的可能。

然而這孩子因為罹患罕見疾病,導致影響自己的身、心、靈逐漸不健康,讓他不願意面對慈濟志工,也不接受志工們的關懷。但吳菊珠卻不因此而打退堂鼓,總是持續不間斷的家訪關懷,試著從傾聽孩子母親訴說照顧孩子的滿腹委屈與辛酸,儘管這位媽媽每次總是花很多時間在傾訴,但吳菊珠總是耐心的回應著:「喔,是啊……」

慢慢地過了一年,孩子終於願意打開心裡的一扇門,接受志工們的關懷。而吳菊珠因為不捨孩子飽受病苦的折磨,總是以主動關懷,以實質的陪伴消弭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隔閡,用愛幫助他們建立互動橋樑,最後贏得母子倆的信任與接納,讓他們願意去除成見,同時也接受志工踏進他們的生命裡來做關懷。

吳碧珠表示,這樣的關懷已經持續了十四年,儘管一開始孩子並不願意看到志工的到訪,但是換個方法,改從關懷孩子身旁的家人去做關心,傾聽家人的心聲,耐心地等待孩子接納自己,終究能以毅力打動他們的心。

訪視初體驗 感受見苦知福

聽著這段分享,學員徐子晴覺得吳菊珠的耐心與慈悲心非常值得讓人學習,尤其這份真誠的傾聽與尊重,並將孩子視為己出的照顧與關懷,一心付出無所求的只希望孩子越過越好及快樂,這一份無私的關懷與付出,正是慈濟志工的精神表徵與訪視的最佳典範。

徐子晴也分享自己在訪視中的個案,這是一個家庭的故事,一位吸毒的爸爸生下患有唐氏症的寶寶,家中還有一位母親。在家訪關懷中,個案中的老奶奶透過訪視志工的關懷,才得知對於唐氏症寶寶的照護資訊,尤其應該讓孩子接受早期療育,才能改善孩子將來的自理能力。

徐子晴節由這個個案反思,她覺得在這社會上仍有許多的人,其實並不清楚自己罹患了什麼疾病,而自己又能有哪些資源可以運用?但是慈濟的訪視志工主動關懷這群照顧戶,同時協助他們尋求社會資源,讓這些照顧戶能有充足的資源得以改善所面對的問題。

這樣的訪視對徐子晴來說,是一個修行的道場,透過見苦知福,在與照顧戶互動中的一句話,不但能幫助對方解決問題,其實有事更是化解自己心中的萬千疑慮。

不同的心念 走出各自精采

「我們要跟每個人結緣,而不是跟大家絕緣。」另一位感受到見苦知福的學員是陳星彤,從自己陪伴的個案中,看見兩種不一樣的心靈感受。一位是辭去工作在家專職照顧罹患漸凍症的太太,雖然總是無微不至的照顧著,一步也不敢離開,連志工邀約他到社區參與活動,這位先生總是拒絕著,因為他悲觀的內心覺得,太太躺在家裡不能動,怎麼自己就能這樣出去享樂呢?

但是反觀另一個家庭,這位爸爸雖然曾經中風過,家中也還有一位智能不足的孩子,但是一家人卻是非常樂觀的過日子,爸爸告訴志工只要自己找到工作,就能請慈濟停止補助,把錢拿去幫助比他們更需要受助的人。後來不久,這位爸爸真的在找到一份社區資源回收的工作,並請志工協助停止補助。

而從這兩個個案中,讓陳星彤感受到能擁有健康的身體真的很重要。尤其每位志工若能力所及,更應該需要多點時間走入照顧戶家中給予關懷,因為不管事在自己的當地社區,或是放眼國外及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這些照顧戶正是因為遇到困難,而無法自己走出來,但是有能力的我們更要主動走進他們的生命中,去幫助他們!

陪伴社區訪視的志工張綵綿表示這次邀請資深志工吳菊珠來做分享,以「說我所做,做我所說」的訪視甘苦談,希望學員們能明白這堂課程的精神理念,期望人人走入苦難眾生的心中,以愛去膚慰他們,讓他們的心靈能得到舒壓與解困。雖然有時也會遇到許多磨難與考驗,但是莫忘初發的一念悲心,同時還可以透過訪視討論,志工之間相互研討,才能有力量繼續走入訪視,不會被困境而退轉。【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劉桂芬 臺北報導 2017/04/23)

慈科大交換生 赴日拓視野

$
0
0
種下櫻花樹,象徵兩校友好的情誼。慈濟科技大學校長羅文瑞與日本東京工藝大學校長於5月3日一起在花蓮慈濟科技大學中,種下友誼之樹,同時也積極推動師生相互交流。因為今年(2017年)9月,四位慈濟科大資訊科技與管理系二年級學生莊銘凱、張哲偉、朱家宇、董卜睿,將前往日本東京工藝大學就讀媒體暨影像學系,進行為期四個月的交換學生。

國際交流 積極培育人才

早在2010年,慈濟科大與日本東京工藝大學已簽訂MOU(備忘錄),也在2016年底,讓四名慈濟科大學生到東京工藝大學交流一周,提早了解校園環境與上課模式。其實創立於1923年的東京工藝大學,曾是知名攝影學校,孕育出許多著名的攝影家。目前東京工藝大學擁有二所學院、十二個系、二所研究所。其中藝術學院更是享譽國際,成為外國學生學習遊戲動畫、寫真攝影的第一首選,畢業就業率更高達91.6%,讓學生不必煩惱未來就業問題。

慈濟科技大學校長羅文瑞表示,目前已簽訂二十九所姊妹校,並鼓勵學生多參與國際交流,拓展視野。日本東京工藝大學校長義江龍一郎表示,透過植樹象徵兩校情誼,也期許兩校師生能有更多互動。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陳紹明表示,學校不是象牙塔,應多與社會產業互動,才能培育出企業所需的人才。

尤其,日本東京工藝大學提供慈濟科大交換學生免學費的優惠,大幅減輕學生出國讀書的經濟負擔。慈濟科技大學資訊科技與管理系二年級學生張哲偉表示,能到東京工藝大學選讀對應的工學院課程,還可旁聽藝術學院的影像處理、攝影等,相信未來四個月的學習,一定能學有所成,增長知識與技能。

(文:葉秀品、王上秦 慈濟科技大學秘書室 2017/05/03 )

邀法師領眾浴佛 共襄盛舉

$
0
0
慈濟將於5月在中正紀念堂舉行浴佛典禮,負責邀約法師的志工團隊早在二個月前,前往各道場邀請諸山長老蒞臨,領眾浴佛。長老們歡喜接受邀約,也期待一同弘法,發揚佛陀的智慧。



洗淨煩惱與障礙 宣揚佛法傳歡喜

位在貢寮靈鷲山的無生道場,環境清靜幽雅,道場主持心道法師親自在祖師殿與慈濟志工會面,歡喜接受浴佛典禮的邀約。心道法師表示:「浴佛,是佛的法洗淨我們的身語意障礙和煩惱,因為清淨而得到解脫。」

而每年的佛誕節更是佛教界一大盛事,尤其慈濟舉辦在中正紀念堂舉辦的浴佛典禮,年年匯集萬人善念,諸山長者們都很肯定。中華原始佛教協會隨佛法師說:「不論是南傳、北傳、東傳、西傳、中傳,我們大家手牽著手一起來,一起榮耀佛陀,善待其他的宗教徒。」

大悲護法協會創會理事長聖佶法師表示:「扶老攜幼的好現象,你至少把人的慈悲心、孝心帶起來。」三民路講堂如效法師也強調,在所有法師,還有現場信眾齊聲唱出爐香讚的梵唄,能讓人有一種專注又心靈寧靜的感覺。

靈泉禪寺的晴虛法師是印順導師的弟子,今年已經高齡八十七歲,晴虛法師同樣期待這一天的盛會,他向志工說自己對浴佛的看法:「主要就是對佛陀的懷念、追念。」

除了引領大眾浴佛,今年法師們也將參與鐘鼓齊鳴。妙廣禪寺達千法師說:「鐘鼓齊鳴就是你的心像鼓一樣,天天擊、給你打,你的心才不會心猿意馬。」而透過每年一次的佛陀誕辰因緣殊勝,眾人合心宣揚佛法,傳遞歡喜。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大愛新聞 真善美志工陳春霞、駱純美、柯玲蘭、蕭惠玲 臺北報導 2017/05/03)

有為解苦 無為得智

$
0
0
【證嚴上人5月4日志工早會開示】
從4月24日起,八個美洲國家慈濟志工聯合在厄瓜多的水災救助行動正式展開,歷經九天的以工代賑,帶動聖塔安娜鄉親一起清理學校與社區,當地時間5月2日這一階段的清理工作暫告段落並進行圓緣。

聚眾之力投入 見證合作大愛

在一片歡欣之中,證嚴上人卻在今日(5/4)志工早會上表達了,為了當地緊接著要進行的祝福金發放工作,心中卻為一個臨時狀況而牽掛著。「其實我一大早,就開始很掛心,從昨天下午就一直掛心著」

上人娓娓敘述著,連續九天的清掃,以工代賑人數從少變多,最後統計有一萬四千六百五十二人次參與。

「這樣的力量,把聖塔安娜還有維和港,這兩個地方在重災區,讓他們已經恢復了,都亮麗起來。從第一天的景象,二、三、四、五、六、七、八天,那個時候所看見的境界,一天天的改善,一個個的地方改進了,都是多麼令人感動,而且寸寸土地,家家戶戶,都有溫馨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就是時代的見證,人類的歷史,將來也是在大藏經裡面。」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來自美國、加拿大、多明尼加、巴西、巴拉圭、阿根廷、瓜地馬拉等七國志工,會合了厄瓜多當地本土志工一起投入清掃,每個人不分救助者或是災民,也不分民族、或社會地位,都一起剷起重重的淤泥,還給社區與城市亮麗風貌。

「看看黏土泥濘不堪,黏土要把它集合起來,像一個小山丘,還要把它運出去,每一家戶都有(淤泥),要把它清掃出來,裡面腐爛掉、泡過水的家具都不能用,清出去,一車一車運出去。可以想像這麼大量的垃圾,這麼多的土,這都是黏土,這實在是辛苦了!慈濟人跟他們一起,這真誠的愛,就在很窮或者是老、殘、疾,慈濟人一進去就是展開了雙手,撫慰著或擁抱著膚慰他,讓這一群無語問蒼天的苦難人,見到了曙光。」

發放準備有難 多方助緣集思

九天的以工代賑結束,慈濟志工一起同甘共苦的身行與精神,在在感動了當地鄉親,儘管當地民眾以天主教信仰為主,但卻願意接受佛教團體,一起在第十天,在聖塔安娜教堂舉辦浴佛祈福活動,展現了宗教之間的和合與和諧。

「這就是我們全世界(2017年)最早浴佛的第一場,這個地點在哪裡?就是在教堂裡,在聖塔安娜的教堂裡,我們在這樣場合裡要浴佛;浴佛完了,就是要發放(災難慰問祝福金)。」

由於當地受災嚴重,儘管許多鄉親都參與了以工代賑,所領取的祝福金聊可彌補損失,但造成的住屋環境與家具損失,慈濟志工也依家庭人口多寡,規劃發放祝福金,進一步幫助家庭經濟更薄弱的鄉親。

「記得昨天(5/3)午餐,我(從齋堂)出來的時候,餐廳外面有幾位年輕的我們宗教處的同仁圍在外面,要趕快跟我說:『厄瓜多出了問題!』」

由於時差關係,厄瓜多時間比臺灣時間晚十三個鐘頭,臺灣的中午時間約莫是當地深夜十一點左右,基金會宗教處同仁與賑災團隊仍在討論即將進行祝福金發放工作。儘管賑災所需的金額已經轉匯到厄瓜多的銀行,然而位於聖塔安娜的金融機構卻表示,一時無法提供發放所需的全額現金,讓第一線的賑災團隊急破了頭。

「我說:『現在要怎麼辦?』(同仁回答:)『他(厄瓜多賑災團隊)不知道怎麼辦,現在半夜。要怎麼辦?』是啊,要怎麼辦?(上人指導:)『是不是可以我們用支票給他們(災民)?』他(同仁)說:『是啊,支票可以,再來跟他們(志工)聯絡。』教他們(同仁)趕緊視訊,反正他們(志工團隊)還沒睡,趕快再視訊聯絡。」

有為法解困境 無為法起智慧

雖然厄瓜多當地已經深夜,但為了解決即將到來的發放所需的金額,除了慈濟志工,當地縣長也相當關心,不斷協助與銀行溝通變通之道,幾經折衝,終於確立使用縣政府認可的「慈濟祝福金憑證券」代替現金進行發放。

「但是這個便條(憑證卷),代替支票這一張要從哪裡來,我就叫他們去找,找出菲律賓(海燕風災使用的慈濟祝福金憑證券)的那一張出來,剛好剛菲律賓的面額一樣。」

為了順利完成發放,花蓮與厄瓜多持續連線,基金會各單位也全力動員。

「我們為了要求得趕快完成,像這樣的面額(憑證卷格式)就趕快寄給他們(厄瓜多賑災團)。總而言之,就是要求得圓滿,他們昨天晚上都沒有睡。一直到早上,我還在擔心——其實,我擔心的是多餘,因為這方法(使用憑證卷)要行得通,當然要經過溝通、溝通,還要除了縣長以外,還要其他人來出面跟銀行溝通。」

「昨晚也擔憂,早上也擔憂,實在是多餘。」上人提起昨天以來的思慮轉折:「所以,跟大家講真空妙有。所以我早上擔心到最後,跟大家說:『想通了,有為法在無為法解,所以真空妙有。』心裡也應該要放下。」

效法竹筒精神 傳遞合作之力

在志工早會之前,上人又接到厄瓜多回傳訊息,表示浴佛完成,發放也順利圓滿。

「原來師父這個法可行,總是大家都是很開心。總是這一波厄瓜多的救災工作,關關難過,但是關關過,而且皆大歡喜過,他們在那裡拜得很活潑、拜得很開心,轉苦為樂。」

上人感恩各國慈濟志工馳援賑災工作,且人人都是傳法者,也是帶動者,各國志工在逐天的以工代賑中,輪流登臺向鄉親們說明代賑金都來自全球慈濟志工的點滴捐款,並說明「竹筒歲月」的精神。

「當地人對慈濟就已經依依不捨,前天在圓緣時,大家不捨得慈濟離開,所以他們也已經當地人願意法脈傳承,願意宗門這樣投入志工,這種感情很不可思議,慈濟人到處都會把我們精神能量、愛的種子,帶到就地而灑播。把慈濟一路走過來,用愛鋪路,這一條道路是如何走過來,任何一個國家的慈濟人道向相同,早上我說『無人我相』,是那麼齊全的菩薩道。」

上人感恩這一波厄瓜多救助工作,當地政府、軍警與民眾的全力合作,也祝福這一波的災難過去之後,當地也能開展菩薩道。

「在當地,很多人也領了竹筒,所以慈濟的道路在那裡已經鋪出來了,這個地方也是菩薩一片地。我們但願。」

職場訓練 時間管理有方法

$
0
0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今天(4/28)於大愛廳舉辦合心共識營,課程除了職安管理、資訊安全,還加入時間管理、有效溝通二項管理核心職能,期許在場參與人員能夠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提升「軟實力」。


運用135法則 學會管理時間

「自我驅動力」講師Esor說:「訂定的目標無法完成,不是沒有時間,而是時間管理出問題。」看起來很有活力的Esor 是臺灣數位工作教學的專家、「電腦玩物」站長,他以自己為例,分享如何準確地將時間系統做好管理分配,重建時間管理系統可以透過大腦收集箱、行動清單、進攻行事曆、覆盤系統大環節等,有效選擇善用時間。將每天決定採取行動的事情排序,接ˋ著列出花費時間的長短,然後逐步從第一步到最後一步,全盤檢討。

ˋ甚至也可以利用「1-3-5 待辦清單法則」: 讓每天的待辦清單控制在以下的數量,並依序排列清單:每天一件重要任務,每天三件中等任務,每天五件小型瑣事,最後用進攻型日曆:學會留時間給自己的進度排程。

大愛電視臺新聞部工作十四年的李佩玲說:「時間往往在指縫間流逝,因為是職業婦女,當時間被切割成工作、家庭和睡覺三個面向時,我已經失去自己專屬的時間。」透過課程,她推算出自己一周至少有二十多個小時沒有被好好利用,原因都在於沒有安排時間。她覺得講師科學的思考方式很受用,從今天起要來體驗運用「135法則」,進攻行事曆方式分配時間,讓每一秒點滴都不浪費。

了解接納自己 學習人際溝通

「在職場上如何讓彼此能夠工作順利,良好的溝通不僅能事半功倍,更能讓彼此更加有信心能完成任務。」曾任臨床心理師的講師蘇映竹為大家分析人際互動的新戰略。

口條分明的蘇映竹說:「每個人都有溝通的能力及需求,先瞭解自己屬於哪一類的人,擁有那些優勢及劣勢?能夠輕鬆的瞭解、接納自己,同時學著去欣賞與自己不同的人,開啟人際溝通互動之門。」她也說明溝通過程中常見到的認知上的差異,無論是預設立場、主觀意識的表現,而姿勢、手勢等肢體動作佔溝通技巧的62%,文字聲音(語氣)佔38%,說明肢體動作可以作為表達意見的參考。

接著,蘇映竹將學員依四大人格類型分組後,帶動大家一起腦力激盪出有效的溝通策略,了解溝通上有哪些問題,在經過熱烈討論後,再分析以哪些好方法來達成良好的溝通。

預防職業災害 要從小處做起

「職安管理」課程的講師郭旭東說,職業災害發生的所有原因皆由小處擴延,因此職場的工作安全、危險預知必須由小處做起。職業災害的預防分危害辨識、危害評估、控危害制等三大工作。

他教導大家一個日本勞工安全步驟的手勢:「指認呼喚」,他表示這個動作可以確認自己也確定對方在安全上步驟,彼此確認每個環節都正確,可提升工安,減少人為失誤。在大愛電視臺工作已八年的新聞記者邱品豪表示,採訪時遇到颱風、災難現場或走入其他工作場所,更應注意安全。

人文志業中心的資訊系統工程師呂佳豪也在「資安管理」課程中,向大家講解當今資訊科技日新月異中,常見詐騙情事的發生原因,還有在人群中如何發現及防範有心人士的滲入,避免造成個人或團體的損失。

「社交工程」是利用人性弱點,應用簡單的溝通和欺騙技倆,以獲取其所需資訊或銀行帳號、通行碼、身分證號碼及其他機密資料,來突破安全防護,遂行其非法的存取、破壞行為。雖然這些事情讓人覺得防不勝防,但如果能隨時提高警覺,不未經確認即提供資料、不開啟來路不明的電子郵件及附加檔案、不連結及登入未經確認的網站、不下載非法軟體,就能避免社交工程的攻擊傷害。

呂佳豪還設計團體抓間諜的遊戲,讓大家從實際行動中體驗如何辨別間諜的存在。活動的進行讓所有學員無不絞盡腦筋讓間諜現身,遊戲設計敗方要接受勝方的處罰,霎時課堂熱鬧了起來,有的被罰繞教室兩圈、有的被罰伏地挺身、有的被罰甩手三分鐘……

「網路無國界,我們身處媒體的環境中,時常使用到通訊、網路,如何保護,對於同仁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在《經典》雜誌服務十四年的蔡文村分享,每個人需防範不良善的有心人士利用各種管道滲入,學習如何保護個資、公司的資訊安全,讓公司的運作更為完善。【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佛家珍、詹惠琴、陳琦蒨 臺北報導 2017/04/28)


親鄰相助 彼此擴愛展未來

$
0
0
厄瓜多從4月24日啟動以工代賑,直到5月1日九天的時間裡,總共累計一萬四千六百多人次,家家戶戶都有動人的故事。尤其從七國過去幫忙的慈濟志工,大家跟著災民一起動手做,發揮良能讓清掃成效有目共睹。



而慈濟志工的到來,是為陪伴當地居民,讓他們相互帶動。尤其不管在清掃的過程中,或是家訪的關心,總讓志工看見許多溫馨故事。

童真的夢想 為求學存希望

有天十四歲的艾咪(Ami)跟著母親的腳步,來到以工代賑的隊伍中。年紀幼小的她在隊伍中總是被排擠,當時的艾咪很害怕,只敢躲在母親的後方,但是卻又說什麼也不願意離開。

後來,慈濟志工發現她有就學的需求,原本志工想為她留下資料,希望區時可以幫忙她,但是小女孩很有志氣,她告訴志工她只求能隨著媽媽一起去打掃,告自己的力量賺取應得的工資。

幾天過後,在5月2日以工代賑圓緣的這一天,艾咪小心亦亦的跟著母親,只見她拿著ㄧ包精緻的糖果及餅乾,開心的來到慈濟志工面前。矮小可愛的艾咪告訴志工洪慈承說:「我想謝謝您們!這幾天以工代賑所賺的錢,已經可以讓我去買文具、鞋子。我可以去上學了!」

看著艾咪純璞的眼神,實在令人疼惜,志工洪慈承祝福艾咪:「記得,妳要好好唸書,將來長大,一定要像我們這樣去幫助人。」艾咪點點頭的回應著。對志工來說艾咪就如一塊璞玉,孩子單純懷抱一顆感恩的心,期待來日的她,也能成為發光的鑽石。

遠親不如鄰 暗角裡的陪伴

不只孩子懂得靠自己的力量,跟著以工代賑賺取學費。在厄瓜多維和港皮斯洛伊社區,有著一塊極度貧窮的暗角,大水過後,讓原本就處於弱勢的人們,生活更陷入困境。

慈濟拜訪的一位住在河畔附近的微森達老奶奶,原本的她靠著隔壁鄰居,一位帶著五歲孩子的單親媽媽瓦萊里,兩個人彼此的互相幫忙,互相依靠,暫時度過生活的困境,然而這場大雨,卻讓他們的家受到破壞。

帶著簡單的家當,微森達與瓦萊里及孩子在水災發生時,及時逃離家園,微森達說:「淹大水的那天我生病了,我發燒而且吃了藥,我的偏頭痛很嚴重,讓我昏沉沉,那時候我的狀況很糟糕,我沒有能力思考。」

甚至當時的微森達眼睛還一度看不清楚,也沒辦法控制自己的大小便,還曾失去意識,所幸有瓦萊里的陪伴與照顧。瓦萊里表示這是當時微森達的女兒,要她來照顧微森達的原因,因為以前的她與孩子沒有地方可以去,而微森達便提供母子倆一個住宿的地方,沒想到如今也讓瓦萊里照顧著自己。

 

但瓦萊里卻覺得這是她們互相幫忙的方式,日子再苦也總會找到方法一起度過難關,因為微森達就像是她的媽媽,愛著自己還有自己的兒子,總是給予很大的支持。

瓦萊里告訴志工:「遠親不如近鄰,有個好的鄰居就可以幫忙照料。」因為不只兩人相互照應,就連附近的鄰居也關懷著她們。微森達指著家中的家具,表示這張小床及這些用木頭做的舊框子,都是別人給她們的禮物。

匯聚大眾力 親鄰相依有愛

尤其水災過後,慈濟志工與以工代賑者的到來,更是就地取材,以竹片為這個家組裝稍微堅固一點的牆,蓋成一個房間,讓她們有個地方可以遮風避雨的地方。皮斯洛伊居民告訴微森達:「我們現在要把這些狀況還好的牆拆下來,然後把它們移到這裡來取代這些床單。」

微森達表示:「因為以前我只能夠拿床單來當作牆壁,任何事情都會讓我感到不舒服或者害怕,但現在我有這位鄰家女孩,和這些以工代賑的工人們,來幫我重建家園。」

親幫親鄰幫鄰,同一社區的居民協助自己的鄰居修築家牆,讓人看到居民凝聚的力量,以彼此熟悉的方式,持續性地將這份大愛傳遞出去。

尤其在九天的以工代賑中,透過出門清掃前的愛灑帶動,當地志工人人都認識竹筒精神,也能上臺做介紹與分享,希望匯聚大家點滴的善心,來幫助更多需要的苦難人。

一位家中有三個子女的媽媽瑪茜拉,在聽到了竹筒歲月的分享後,回家把家裡所有的零錢,總共四十六個銅板大約二塊六的美金,全部帶來投入竹筒。雖然瑪茜拉的家境也很貧困,但從慈濟志工的身上,她也學到了感恩與回饋。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厄瓜多水患賑災團簡報 厄瓜多報導 2017/05/02)

韓籍神父說善 入經藏傳孝

$
0
0
慈濟基金會即將在中正紀念堂舉辦的浴佛典禮,不分宗教、國界,慈濟志工邀請韓國籍的天主教神父朴圭雨參與活動。韓國籍的天主教神父朴圭雨,來臺傳教二十六年,近七十歲,人生精華歲月投注在臺灣這片土地,傳善不分國界、宗教。


神父響應茹素 一起愛護地球

去年(2016年)朴圭雨神父不但參與5月的浴佛典禮,7月還投入七月吉祥月《父母恩重難報經》經藏演繹,因為他十分認同慈濟傳揚孝道,行善的精神,平常也會與教友分享慈濟的一些精神理念。

同時朴圭雨神父也很贊成慈濟推廣的素食行動,他自己更是從原本的一周一餐素到全素已好幾十年,尤其趁著耶穌受難日的彌撒,除了帶領教友一起感念耶穌大愛,他也在彌撒中表達對慈濟推動愛護地球的肯定。

 

他向教友提到「吃素、簡單的飲食,可幫助我們靈修生活,想到耶穌苦難,我們自己簡單的(生活)肉身方面不那麼享受。」而朴圭雨神父奉行全素多年,一方面也是從佛書上學習到保持身心靈的清淨,有助修行。

減少貪欲護眾生 宗教相異愛相同

平常在臺北市北投區聖高隆邦天主堂舉辦彌撒日時,朴圭雨神父除了感念耶穌大愛,也向教友宣導環保理念,提倡珍惜地球資源,一起加入素食護地球、護眾生的行列,鼓勵大家一起響應。

朴圭雨神父還提到:「我們全世界人的貪性,最容易傷害大自然,所以那麼多的動物犧牲,這樣就不平衡了。」 他平時也看佛教書籍,慈濟志工也向他介紹靜思書軒販售的書籍,特別是關於發生在慈濟世界的好人好事。而朴圭雨神父開闊的心胸,讓相異宗教中有著為善為愛的相同本質。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大愛新聞 真善美志工潘瑜華、黃耀庭、游麗玲 臺北報導 2017/05/04)

全球首場浴佛 教堂共聚愛

$
0
0
你知道2017年的全球第一場浴佛在哪裡嗎?慈濟志工在帶動厄瓜多聖塔安娜以工代賑結束後,5月3日立即在當地聖塔安娜教堂舉辦浴佛活動。這一場跨宗教的融合,不只感動神父,更是讓當地的居民印象深刻。

跨宗教浴佛 帶動人心啟善

當一千四百人位天主教徒來到聖塔安娜教堂,他們不是來作禮拜,反而是來參加以佛教儀式舉辦的浴佛典禮。跨越宗教的界線,這個典禮活動讓辛苦工作一周的居民們,在大家的掌聲中獲得讚揚,同時也為厄瓜多聖塔安娜以工代賑畫下句點。

從卡諾亞教堂過來參與浴佛的卡迪歐神父表示:「對我來說這真是一個非常充實的工作日,雖然他們和我有著不同的信仰,但是卻是非常簡單,卻又深切的體驗。」卡迪歐神父看到在祈禱期間有許多人進到這個空間,為的是在這場聚會中,尋求心靈的平靜,而浴佛的水是淨化心靈的象徵,不只讓人由衷敬畏,同時也教導人們要成為更好的人。

尤其現場中慈濟志工更是協助每位鄉親浴佛,一位抱著嬰兒的媽媽琳娜表示,這是個美妙的時光,有位志工幫忙抱著寶寶,讓寶寶也能一同碰到水,這讓琳娜覺得當自己無助的時候,有人可以幫助自己,尤其在這活動中也看到大家彼此互相幫助,這感覺真的很美好。

琳娜說:「你們所做的實在是太棒了,你讓我們的想法都改變了。本來有很多自私的人,而你們現在也都看到,他們改變了,你們帶給我們一堂很寶貴的人生課程,我們一定要謝謝你們。」

另一位參與浴佛的民眾艾斯崔拉表示,這是他們第一次體會這種感受,因為小鎮裡從來沒有這種氣氛,所以艾斯崔拉快樂的哭泣、流淚,她要告訴慈濟志工們,自己有多感謝他們。

看到社區裡人人參加浴佛的歡喜,卡迪歐神父也覺得他個人實在是太喜愛這件事了,大家因為虔誠的信念,才能做無私的互助與幫忙,讓這件事情顯得單純又美好。

發放祝福金 解燃眉助重建

而浴佛活動結束後,慈濟志工也在隔天5月4日發放慈濟祝福金憑證券,總共有一千二百多戶家庭受到幫助,每一戶依人口數的不同,分別可以拿到美金三百到五百元不等的祝福金。這分及時的援助,不只解決災民的生活燃眉之急,也讓他們更有信心重建家園。

相隔一天,同樣在聖塔安娜教堂裡,慈濟志工正忙著為受災的厄瓜多居民們準備發放。由聖塔安娜市府風險管理部門負責人耶祖瑞上臺為大家說明,只見耶祖瑞拿著範本,提醒大家注意:「在信封裡面有一張祝福金憑證券,上面有你會得到的金額。」

昨日參加浴佛的琳娜,也是今天接受發放的一戶人家,她告訴志工很感謝大家所做的一切,因為她們從來沒有接受過這樣的幫助。尤其她今天領到這筆錢,正好可以使用在寶寶身上,購買寶寶所需要的尿布、奶粉,甚至還能給媽媽一些錢,因為琳娜的媽媽目前罹患了癌症。

帶動無私愛 慈濟人為兄弟

一位家中有四名成員的亞歷山卓,看著領到的祝福金,她表示這筆錢正好可以讓他們家中的生意恢復營業。亞歷山卓說:「我們由衷的感謝慈濟基金會,為我們做的這些事情,我們可以自己振作起來,一步步重建家園。」

雖然亞歷山卓覺得她們的心靈都很堅強,但遠道而來的慈濟志工卻有著善良的心,志工是人道主義者的代表。甚至這樣不畏距離的馳援,亞歷山卓不禁真誠的向著志工說:「你們是我們的兄弟,我們會自己堅強起來,有了你們的幫助,我們甚至會更加茁壯勇敢。」

現場中每位厄瓜多居民在清掃家園後,依舊必須繼續工作,才能彌補水患造成的損失。但是對於他們來說,慈濟志工在厄瓜多所做的事情卻是很偉大,讓他們都很感謝慈濟在當地所做的每件事情。

尤其慈濟志工所帶去的愛與關懷,以溫柔的膚慰幫助著每一個人,大愛無私的精神,受到厄瓜多鄉親的讚嘆。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大愛新聞:范婷、湯艾倫、海克特、海梅 厄瓜多報導 2017/05/04)

結伴的力量 智利殷情擴愛

$
0
0
做環保,一個人不怕孤單、兩個人結伴更好。智利慈濟志工在有限的人力下,結合當地社區志工的力量,將疼惜地球的一念心,盡力於環保回收的工作,再將這股善的力量匯集起來,投入於慈善工作,關懷老人機構,智利志工人人付出自己的力量,堅持一念心。



定期環保回收 愛護大地由我做起

智利慈濟志工和社區志工,一個不嫌少,兩個結伴也可以成行,志工提著回收袋到公園裡撿拾地上的寶特瓶、玻璃罐等回收物,除了維護大地的環境也將一般人視為的垃圾化作資源。

「對我們來說是垃圾,因為慈濟用得著,覺得有用,我也支持他們。」與慈濟志工相識多年的餐廳業者余慧芳舉手之勞,常常收集她店內顧客使用後的飲料空瓶,收集給慈濟。

而出車又出力的社區志工廖欽久,自覺能做就是福,他也常開著自用轎車去載回收物,他說:「載完以後,回來清洗一下就好了;車子是代步工具,可以運用的我們就用。」

另外,臺灣駐智利代表處也是支持慈濟環保的一個單位,代表處總會將使用的紙類匯集起來,等待慈濟志工來帶走,期望這些回收物的變賣金,也能成為響應當地慈善的一股力量。

關懷養護長者 善力量生生不息

因為除了做環保,智利慈濟志工也致力於慈善工作。志工長期到當地的撒瑪利塔諾(SAMARITANO)老人養護中心做關懷,每次都用心設計活動與老人同樂,尤其結合環保概念,以回收來的餐巾紙運用在活動的設計上。

在智利中文學校任教的蕭淑芳老師,應志工邀約來到教養護中心陪伴長者們,除了教導大家利用回收的餐巾紙做成餐巾紙盒,同時也陪伴長者為作品加以彩繪。只見長者們各個聚精會神地投入,每個作品都非常有特色,志工伊莉莎讚許這些長者們:「謝謝大家參與,可以證明人有無限可能。」

而參與授課的蕭淑芳在中文學校任教二十多年,嫻熟剪紙技藝的她,雖然父親過世不久,但是她走出傷痛,決定以關懷老人家的方式來紀念父親。儘管心情還是有些沉重,但蕭淑芳感謝父親冥冥中帶領著她,以及慈濟志工的邀約,讓她可以盡棉薄之力,化小愛為大愛。

 

蕭淑芳說:「我想我的父親一定很同意,倒不如我把我的小愛化為大愛,把關懷老人家的心意,就在這裡此刻表達。」

一旁協助長者的志工西斯里亞,同樣也很高興能來陪伴長者,她說:「參加慈濟活動對我而言,是快樂又幸福的事。」尤其活動中還安排了中國茶文化的介紹,讓每位長者玩得開心又快樂,而這些笑容也讓志工感到心滿意足。

智利慈濟志工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大家為善的力量卻不小,認真帶動社區志工結合環保與慈善,人人堅定持久的一念心,匯集起來成為大力量,共同造福。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大愛新聞:謝楨祥、吳惠蘭、廖欽久、孟令珮 智利報導 2017/04/19)

一鏟一鋤 厄國九天復生機

$
0
0
【基金會新聞稿】「一鏟一鋤恢復生活機能、一點一滴匯聚大愛能量!」南美洲國家厄瓜多4月初發生水患災情,由美國及南美洲慈濟志工,結合厄瓜多當地志工組成的賑災團,從4月24日進入災區,帶動以工代賑清掃家園,短短九天,五十七位來自八國的慈濟志工帶動厄瓜多受災鄉親清理家園,迅速恢復市容,也帶動當地愛的循環、善的接引。

以工代賑清多地 家訪膚慰感人心

位於赤道地帶的厄瓜多,今年(2017年)4月上旬因聖嬰現象降下驟雨,河流暴漲成災,共波及三個省份、十二萬人受到影響。美洲慈濟志工獲報後,由美國、阿根廷等地志工先行抵達厄瓜多勘災,陸續抵達的巴拉圭、加拿大、巴西、瓜地馬拉、多明尼加等七國三十六位志工,結合厄瓜多當地二十一位志工,自4月24日起在厄瓜多受災地區帶動「以工代賑」計畫。

在此次的賑災行動中,也有一群來自卡諾亞的八位志工,他們曾是去年(2016年)4月強震的受災戶,接受過慈濟的幫助,這次翻轉手心為向下,投入志工的行列,協助翻譯與關懷災民。志工除了帶動清掃街道上堆積的爛泥,也針對學校動員清理,讓學童能正常上學。

志工投入清除災後的雜物,讓許多老弱受災戶感受到溫暖,因為部分受災居民是身障者,更多數是年邁的老人家,都無法靠自己力量清理家園,看到志工群的到來,宛如抓到一根水中浮木。志工也安排家訪行程,由慈濟志工帶領卡諾亞志工走入社區,一家一家地做居家關懷,透過親自走入社區居民家中,不只協助清掃房屋內外淤泥的工作,同時更傾聽災民的心聲,給予及時的膚慰。

志工從4月24日到5月2日,只花了九天,帶動超過一萬七千人次的鄉親以工代賑,結合當地政府的大型機械、卡車協力清理後,讓厄瓜多災區泥濘的學校、街道等地煥然一新,不僅恢復原先面貌,更避免疫情發生,也讓災民能在短時間內可以重新開始生活。

慈濟基金會指出,「只要有人發一念心,就可以影響更多的人;每一個人點滴力量的付出,就能匯集一股愛的能量!」當災難發生、家園受創後,由當地人帶動當地人,讓災民在受助之餘,能將愛化為行動,把善的種子撒在災區,啟發更多人投入,結合「愛的能量」匯聚成一股可以救人、助人的力量。

(新聞稿:李佩璇 基金會公傳處報導 2017/05/04)
Viewing all 105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