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首頁 - 慈濟入口網站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595

廟前推素食 鄉親讚不絕口

$
0
0
「妳好!找人嗎?」純樸的鄉村,有著濃濃的人情味,坐在四武宮迴廊一群婆婆媽媽看到慈濟志工走入廟內,熱情地打招呼。

6月10日,慈濟志工羅春鳳帶著素食材料走入彰化縣埤頭鄉和豐村的四武宮,邀約社區內的鄉親齊聚廟前廣場,並現場烹煮菜餚,鼓勵大家學習素食料理,讓大家歡喜吃素。

食輪轉法輪 茹素得歡喜

廟宇在臺灣傳統社會佔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既是社區活動中心,也是民眾信仰中心,能夠讓社區居民之間更加凝聚,慈濟志工走進廟內推廣素食,希望人人茹素,吃得歡喜健康。

「嗨!阿嬤、阿桑,您們好,我是慈濟人,找羅春鳳師姊……」慈濟志工說明來意後,得到現場婆婆媽媽們的回應,他們異口同聲地說:「阿鳳老闆娘喔!伊在廚房!(臺語)」

慈濟志工聽完廟內老人家的話,便往廚房走去,看見羅春鳳一個人在廚房裡忙,就趕快從旁協助,而羅春鳳分享道:「之前社區發展協會有活動,都以葷食來『辦桌』,希望有機會素食來供餐。」

「素食不難準備,也可以做得很好吃。」羅春鳳更進一步表示,推廣素食的過程中,最常遇到的困難是很多人都會說:「我不會煮素食。」因此,此次春鳳特別準備好食材,有麵條二十斤、大白菜、香菇、冬瓜、油飯……等再麻煩社區鄉親烹煮,接引更多人茹素,以食輪來轉法輪,是慈濟人一直努力的方向。

用心煮素食 提高接受度

在籌備的過程中,眼看一臺機車騎進四武宮廣場,承擔香積志工窗口的陳倖子到來,眾人就像自家辦喜事一樣,搬出大炒鍋、瓦斯爐、大桶子、盤、碗、碟等用具。

炊煙升起,平時固定的班底的香積團隊,煮飯、煮茶水、洗切、烹飪、包粽子等,人人各司其職,不待分配招呼就開始投入,雖忙而不亂,是平日合作練就的功夫。

烹煮的過程中,陳倖子也一邊傳授煮食要領,要讓身邊鄉親學習:「鍋子熱到一定的程度,下油,先試油的熱,炸芋頭酥,熱度過就會有一股香氣……」對於烹煮的食物,她講求色彩、營養、味道和簡單,讓人覺得好吃、容易學起來。

「冬瓜切多大塊?」、「薑切末嗎?」在「哆、哆、哆……」的切菜聲,「沙、沙、沙……」洗菜水流聲交織下的戶外廣場一角,大家的疑問,倖子都能一一的指導,給予最確切的做法。

談起「廚師」這份工作,陳倖子說:「從小就愛烹飪,是每天切切煮煮、做久會自然駕輕就熟了。」以前炒麵是用豬肉、蔥、蒜等食材爆香,此次特地準備,香菇、芹菜、紅籮蔔、雪蓮子、高麗菜……兼具色、香、味,希望能提高鄉親對素食的接受度。

樂活結好緣 凝聚正能量


和豐社區志工陳素珠與許沾盆一起低頭挑菜,聊聊家庭瑣事,陳素珠阿嬤滿足地說著,「孤單老人在家沒事做,出來活動活動,挑菜、洗菜、切菜,心情輕輕鬆鬆的,很好呀!」

社區鄉親們心手相連、通力合作,為了讓菜色更豐富,燙著麵條的王美蘭,雖然已經汗如雨下,不過她卻能耐著熱,繼續完成,她說:「以歡喜心情做佳餚,再熱都不怕,只要大家吃得高興就好。」

而另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許永林阿公則騎機車協助運送莊內一些善心阿嬤結緣的菜,他說:「在社區辦活動,慈濟志工總是出錢出力、熱心協助煮素食,這是愛心的連結,希望藉此找回早期純樸的鄰里情,讓社區更溫馨、更熱絡。」除了送菜之外,許阿公一再肯定:「現今社會如此混亂,臺灣更需要如慈濟這般正能量的團體。」

天漸漸昏暗,民眾陸續進入四武宮廣場,一百餘人品嚐素食料理,不分男女老少都讚不絕口,慈濟志工認為,推動素食的第一步,就是要打破許多鄉親認為「不會做素食」的觀念,讓人人可以慢慢接受素食。【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胡雪芳 彰化報導 2016/06/10)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595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