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生農家 接受傳統家教
有著一頭象徵智慧、八分白的頭髮、身材標準,不笑、不說話時看起來有點嚴謹,卻又有股靜謐的優雅氣質,儼然像位事業有成的女強人、學校老師、公務員……不免讓人覺得有些距離,但又想親近汲取她身上的智慧,這是資深慈濟委員邱春月給人的第一個印象。
邱春月出生於臺東池上的山上,一位貧窮的農家子弟,家中有八個姊妹、一位弟弟,雖然貧窮,但每位孩子都接受教育,各個品學兼優,爸爸是位孝子,媽媽是模範媳婦,自小在一個非常傳統、長幼有序、尊重倫理的家庭中成長,尤其從小在父母身上學習到的身教,更是深深烙印在她身上。
二十歲那年自由戀愛結婚,隨後三個孩子陸續出生,邱春月從未外出上班過,因此一直很羨慕上班族,但謹記著父母的教誨「自愛自重」、「守本分」,至始至終都是盡忠職守的家庭主婦,相夫教子。這期間,心裡偶爾會千迴百轉,常胡思亂想,責怪先生、小孩耽誤了自己的理想,長期下來個性更加內向、軟弱、怕生,不習慣接觸人群。
家庭主婦 走出內向木訥

「當時,只想要跟著這位師父,想幫他做他要做的事,也沒想到後來會做這麼多事。」這是邱春月一念很單純的初發心。
邱春月投入慈濟,經常打電話邀約會眾參與活動、募心募款;為做慈濟,她開始學搭公車、學騎機車。在成長中亦步亦趨,縱使在自家附近的鄰居,也以電話拜訪,很獲得鄰居的認同,而大大鼓勵了自己,一念心想著,「我做的這些事並非為自己,全部都是流入慈濟功德海。」
剛開始募款,並非先從家人募起,也不刻意對家人談慈濟,而是自身改變起,並不忘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依然「守本分」,維持著黎明即起、灑掃庭園……逢年過節就向「志業」告假,做好「家庭作業」,讓志業、家業兼顧;因此,在慈濟的道路上得到家人的支持,未受任何阻礙。
邱春月說:「很多事情都是因緣,先將自己做好,因緣便會俱足。」在菩薩道上除了募款、環保,也投入訪視、推動骨髓捐贈、香積、賑災……每個區塊都曾留下她深深的足跡,早年訪貧時,車後總載著一些鍋碗瓢盆,一路上鏗鏗鏘鏘,回眸往事,至今仍記憶猶新。
一念初心 開啟無限可能

近年來,邱春月致力於茶道、讀書會,擔任講師、導讀人,習慣沉浸於佛典經論、上人的著作、勵志書籍,僅初中畢業的她,尤其喜讀《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每本幾乎都看兩遍以上,從中細細體會,讓她言談間總能引經論典,處處皆能說法,她將「給師父一隻手指頭的力量」發揮得淋漓盡至。
投入慈濟之前,邱春月只是位平凡、怕生的傳統家庭主婦,由於那一念單純想幫上人的初發心,激發出深藏的寶藏,一項又一項的許多不可能成就了邱春月,從她身上印證了上人所說,「不要小看自己,人有無限的可能。」
自認一生非常平順、平凡,人生沒有大起大落的邱春月,堅定地說:「此生跟著上人,永不後悔!」【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陳幸君 臺南報導 2016/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