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首頁 - 慈濟入口網站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595

環保覺醒 掩埋之前先分類

$
0
0
每一天,每個家庭所丟掉的垃圾,被垃圾車收了後如何處理?一人製造一點垃圾,累積起來的數量驚人。正視垃圾問題,並積極改變生活方式,是人人當務之急,應盡的責任。

政府希望透過垃圾分類減少垃圾量,延長垃圾土埋場的使用壽命,也減少垃圾處理的龐大費用,同時呼籲民眾一起為保護環境獻一分力。從2015年9月開始,馬來西亞六個州屬及兩個直轄區落實強制性固體廢料分類措施,政府給予九個月的緩衝期,於2016年6月1日起開始全面執法,違例的住戶將面臨不超過馬幣一千令吉(約新臺幣約七千八百二十元)的罰款。

同樣為環境保護而努力的慈濟環保志工,二十餘年來致力於資源回收,默默守護著日益受毀的地球。然而,自從推行垃圾分類政策後,慈濟資源回收量亦見增長,其中摻雜了不少不能循環的垃圾。

志工深刻體會民眾環保醒覺的重要性,但對於現今州內的垃圾問題究竟有多嚴重,以及有關當局如何處理垃圾,大家毫無頭緒,欲向民眾宣導,也苦無資訊佐證。因此,慈濟五十一位環保志工於2016年7月22日前往雙溪烏浪(Sungai Udang)垃圾掩埋場,展開一趟見學之旅。

垃圾減量是迫切之舉


走近處理垃圾的場地,一股廚餘的酸臭味撲鼻而來,林林總總的垃圾,裡頭還有一些可回收的資源。垃圾車把垃圾傾倒在地上,工作人員先勾出大型垃圾和裂開的袋子,接著由挖泥機把垃圾倒入廢料再循環設施的槽裡,經機器不斷抖動,區分出可循環物品和有機廢料。

工作人員站在輸送帶兩旁,挑出塑料、金屬和鋁罐鐵罐等可再循環的物品,以便把垃圾場的垃圾負荷減到最低,同時資源也能再循環使用。食物殘渣則由輸送帶送往卡車車斗,以載往掩埋場。再循環資源分類和捆紮好,等待回收。

遠處的垃圾山,已堆疊了好兩層半。每層垃圾將蓋上泥層,由壓縮機壓縮後任其荒置一段時間,待其他地方填滿後,再由推土機扒開之前的泥層,堆上新的垃圾。如此周而復始,壓縮比越高,意味著可使用的填埋空間更多,使用壽命越長。

雙溪烏浪垃圾土埋場於2015年4月啟用,取代已爆滿的古魯蒙(Krubong)垃圾山。佔地十英畝和七公尺深的填埋坑,原本預計可容納馬六甲州五年的垃圾量,可是使用一年餘以來,垃圾堆疊的高度竟達三十二公尺,以目前趨勢來看,可能在三年半內就面臨飽和的窘境。

根據固體廢料管理機構(SWCorp)的官方統計,自從落實強制性垃圾分類政策後,馬六甲每日送往雙溪烏浪垃圾土埋場的垃圾量,從一千公噸減少百分之十。然而,這是長期的運動,必須把環保觀念根植於人人的腦海,養成習慣,珍惜物命。

南方環保有限公司(SWM Environment Sdn Bhd)項目執行員陳英塔與志工分享掩埋場的運作程序,同時呼籲,如果不做好垃圾分類,不管開發多少掩埋場都沒有用,因為空間有限,總有填滿的一天。掩埋場不是唯一解決垃圾的方法,除了資源回收,廚餘也可以做成堆肥等,皆有助於減少垃圾量。

帶動清淨在源頭


志工李淑梅在參訪過程中,積極向工作人員諮詢請教,希望能多吸收一些新知,日後能與人分享。她眼見廚餘垃圾中仍有一些可循環物品,需要動員人力挑揀出來,由此可見民眾對可回收資源的認知還不足。「如果大家都能先做好垃圾分類,其實這個程序是可以避免的,也能節省人力資源。」

李淑梅表示,目前慈濟環保志工在分類方面做得很精細,讓可循環使用的資源發揮最大效益。至於宣導方面,志工本身要先掌握相關資訊,並身體力行,再帶動社區鄰里。「很多人都以為,做環保是環保志工的責任;自己有把資源收集起來但不分類,已經是盡了本分。」李淑梅認為,讓民眾覺醒環保人人有責,方能見成效。

參訪後,志工劉渼嬌獲悉每月的垃圾量達三萬公噸,感覺非常震撼與憂心忡忡。而且,被送來掩埋場的垃圾還需經過分類,以及汙水淨化等程序,在她看來不符合經濟效益,對環境也是一大負擔。身為實業家的劉渼嬌已在工廠推動環保,但成效不彰,因此興起要帶工廠員工前來掩埋場參訪,希望大家了解當前垃圾問題的嚴重性,並體悟做環保的重要。

劉渼嬌表示,做環保亦是履行企業社會責任,需要有妙法,設定短中長期計劃,逐步推動。「最重要還是教育,希望能灌輸大家垃圾分類、垃圾不落地的觀念。清淨在源頭,從個人做起。」

「我最佩服的是,即使垃圾很骯髒,但是工作人員都盡量把可以循環的物品分類出來。」志工黃金寶說,相較於環保站所收到的,大部分都是可回收資源,而且乾淨衛生多了。

黃金寶很感恩慈濟透過多次與固體廢料管理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後,促成此次由該機構協助接洽,讓志工得以前來土掩埋場參訪,吸取一些新知。他希望往後能與有關單位合作,將環保站裡一些沒有回收商收取、但能再循環的資源,交給他們處理,確保不浪費任何資源。

心疼大地的黃金寶認為,志工應扮演傳法人的角色,口口相傳,把此訊息傳揚開去,或多辦愛灑茶會,推動清淨在源頭的概念。「掩埋場爆滿是很嚴重的問題,不是政府或當局的責任,是關係到每一位民眾。試想想,如果有一天,整個地球都遍布垃圾,我們是否要在垃圾山上吃喝、睡覺?所以一定要鼓勵大家來做環保。」

環保是天下大事,匹夫有責,需要人人伸出雙手一起做。不僅是末端回收,更重要的是回歸清淨在源頭,減少使用一次性的產品,生活中克勤克儉,避免消耗大地的資源。

(文:羅秀娟 馬來西亞馬六甲報導2016/07/22)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595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