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讓別人影響你的選擇。」張善政認為,當年輕人走出校園邁向未來,對自我生涯的規劃與願景,不要只以薪水作為選擇的標準,「自己要想清楚,對什麼最感興趣,就往那個興趣發展,而不是什麼職業薪水最多。
規劃自己的生涯 朝興趣發展
張善政大學時就讀台大土木系,畢業後前往美國史丹佛及康乃爾大學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回臺之後就在母校台大土木系擔任教授,教書十年後進入國科會,再轉戰宏碁企業後又再到跨國企業Google擔任亞洲硬體營運總監;最後回到公部門成為首位科技部部長、出任行政院長。對於生涯的多樣轉變,張善政有許多經驗要和年輕朋友分享。
大學科系的選擇,是年輕人邁入未來規劃與夢想的第一步,張善政在高中時也面臨科系選擇的困擾。當時臺灣推動十大建設,土木系卻不是最熱門的科系,那時的第一志願常是電機系與化學系。但出於對土木工程的興趣及對「大地雕塑師」前程的憧憬,張善政選擇了土木系做為他的第一志願。
今日連接東臺灣與臺北的重要交通動脈——北迴鐵路,正是張善政在大學實習期間參與規劃的成果之一。說到此處,張善政笑著說,曾經與證嚴上人提起此事時,上人當時還開玩笑地問,怎麼把鐵路規畫的離精舍這麼近,在這邊清修都不得安寧。這段軼事引起現場聽眾一陣大笑。
不甘束縛 多元學習開創自己的道路
許多年輕人畢業後會有疑惑,為什麼在學校學的專業知識和職場不一樣?對於這個疑惑,張善政指出這是理論與實務的差異——學校所教的專業知識,很多都是假設一個理想的狀況,但實務上卻會有需多變化。
「假設有一個小朋友在方形的游泳池撒尿,我們學土木的就知道,汙染物在方形的水池會怎麼擴散;但實際上,有哪個湖泊水池是方的?大自然是不規則的形狀,就像日月潭,你要說它是什麼形狀?」張善政用一個土木系流傳的笑話,說明「理論」與「實務」的差異。
有鑑於此,張善政發現,土木雖然是自己熱愛的興趣,但是他不擅長背繁複土木規則以及龐大運算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發現「電腦」這個當時的新興科技對土木工程的重大影響——電腦程式可以處理許多複雜的土木規則,讓行政業務由繁化簡,又或者計算繁雜的工程數學。張善政也因而開始學習電腦的相關專業知識,希望能透過學習新的專業,打破原先所學的限制,為自己所學開創新的道路。而正是「多學一門專業」的抉擇,讓張善政在未來的幾十年的生涯大不相同。
張善政曾經一段時間待在國科會,儘管當時的環境,電腦使用還不普及,連公文往來都很少使用E-mail,但他從未放下對電腦專業的研究。當宏碁開始要建立臺灣第一個雲端資料中心,便找了張善政來主持雲端資料中心的建立,原因是他既懂工程又懂電腦科技。張善政笑著說:「頭兩年我都沒有處理雲端相關的事,全都在幹監工,蓋雲端資料庫所需要的機房。」
除了自己的經驗外,張善政也從學生身上看到多元學習,讓未來發展有更多選擇的例子。一位學生曾對他說: 「老師,我發現我們工程師好可憐,一天到晚都被告,法官又不懂工程;如果我學法律,將來又懂法律又懂工程,就可以解決很多的工程糾紛。」
因此,張善政建議年輕朋友,不要關著門只學一門學問,要開著門盡量多去學新的學問。從原本的興趣中,找到運用到實務上有什麼限制,還要多學什麼,才能不被興趣侷限,讓自己未來可以發展的方向更廣闊。
換位思考 發揮對社會的影響力
張善政說,這四十二年自己經常換工作。但又是什麼原因影響著他不斷地跳出舒適圈呢?
博士畢業後,張善政進入台大土木系教書十年,出於對自我規劃以及學術環境的考量,離開台大進入國科會成為張善政的新選擇。但國科會的薪水比台大教授還要少,但此時的張善政思考的是:如何更能發揮自己所學影響更多人。
每當有人問張善政:「台大的教授職務很寶貴的,為什麼要放棄?」他總回答對方:「我在學校內能影響學生。在國科會的企劃處,一個政策可以引導教授們研究的方向,可以影響的是全臺灣兩萬個大學老師。」
珍惜情緣 體會「人」的價值
除了發展自我專業的影響力,張善政也特別強調,年輕人要學習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培養敏銳的人際關係,不要只有工作的價值,要用心體會人的價值。而這樣的體悟,卻是源於一次的意外事件,讓張善政有感而發。
「我在宏碁當主管時,有一位同事非常優秀,我非常欣賞這位同事,我對他說:『你這個表現非常好,半年之內把你提升成主管,問題應該不太大。』結果沒想到有一天,他在家裡洗澡的時候突然心肌梗塞,就往生了。」
張善政回憶,當他趕到醫院,才意識到這是第一次看見這位部屬的家人。「這時候我才想,我這個主管是怎麼當的,這麼欣賞的一位員工,竟然我不知道他有兩個小孩,也不知道他太太有沒有上班。他往生後,家庭面臨的第一個就是經濟問題,但我問不出口;因我如果問了,這位太太會不會想說:『你這麼欣賞我先生,要升他為主管,你卻連她太太有沒有就業都不知道?這什麼主管!』」
而這件事讓張善政反思,那段時間自己過度注重工作表現,工作表現變成他看一個人全部,沒有看到這個人在工作以外的價值。
張善政也以此提醒青年人,看一個人的價值,不僅僅是看他的外部表現,在工作以外,是不是一個好的兒子、丈夫或是父親,才是真正體會一個人價值。
「珍惜情緣,關懷與你生涯相處的人,讓別人也有感你存在的價值。」張善政給予青年在生涯規劃中的忠告,是將知識專業學以致用外,最重要的一課。
(文:薛安程 靜思精舍報導 2016/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