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二24日在慈濟臺中靜思堂感恩廳,由副校長許木柱帶領學校各處主任、各科系老師和慈懿會爸媽,為學生和家長分憂解擾,面對面近距離地進行一場溫馨愉快的座談會。
我選慈濟大學選對了
大學新鮮人洪翊軒和媽媽古心怡到學測前,對位於中央山脈下、太平洋旁的慈濟大學完全陌生。當畢業於臺中一中的洪翊軒因為面試,第一次踏進慈濟大學校門時,他被眼前的建築物和校內氛圍深深吸引住。「一走進去,就覺得氣場很不一樣!不知道為什麼,感覺自己的心慢慢靜了下來。」
在聽取了副校長說明學校的辦學理念,各處室和教授回答家長跟學生提出的問題,還有學生在學校可利用的資源等等,洪翊軒歡喜地說:「我選對了!」當初並沒有特別把慈濟大學設定在志願中,一心只想把學測考好,他說:「能在這裡讀書,應該蠻適合我的。」
媽媽古心怡陪兒子到花蓮面試時,在火車上看到很多穿著慈濟制服的志工,他們有種令人安心的感覺。第一次來到靜思堂的她,在座談會中了解到學校每個系所都有慈誠懿德的陪伴,眼前出現這群身上穿著一樣服裝的志工,讓古心怡更放心了。她很高興兒子未來的七年都能在富有愛的環境薰陶下成長。
考上一切都是緣分

來自彰化高中的李宜融,爸爸、媽媽和姊姊全家人都陪著他參加座談會。「選擇醫學是我一直以來的理想,不僅可以學習到很專業的知識,也可以發揮自己的專長,救助他人。」原本就對生物領域比較有興趣的李宜融,對於能夠考上自己的理想志願非常高興,他覺得能就讀慈濟大學,一切都是緣分。
當學測成績出來時,李宜融可以考上國防大學醫學系和慈濟大學醫學系。但是透過就讀慈大醫學系的高中學長口中認識慈濟大學的李宜融,發現慈濟大學不僅設備新穎,各方面都比其他學校優,所以他選擇了花蓮慈濟大學。
高中時,學校就曾安排他們參觀了多所大學;李宜融覺得慈濟大學跟其他學校很不一樣。「它給人莊嚴、靜謐的寧靜。整潔的校園,美好的環境,讓人有溫暖的感覺。」雖然回家的車程較久,車票比較難買,但他不怕困難地說:「總有辦法的。」想了想又說:「換個角度想,高雄人到臺北,其實花的時間也差不多啊!」從沒有離開過家鄉的李宜融,把能夠到外地讀書當成是人生的一個歷練;雖然會想家,但是他會克服的。
身旁的媽媽黃馨儀不捨地說:「能考上慈濟都是緣分啦,煩惱也無濟於事!未來的一切就要靠他自己,只要往對的方向,不變壞就好。」把一切都視為緣分的一家人,雖然未來的七年有中央山脈相隔,但心永遠都會繫在彼此的兩端,因為慈濟教育裡的善與愛,會讓離巢的兒子,心更貼近家。
媽媽自己來聽講座

個性非常獨立自主的黃婷筠,高中就讀大里高中,為了可以救人的悲憫心念,對於自己的理想她不讓步,堅持選擇護理系,還一定要讀慈濟大學。了解英文對未來課業的重要性,積極的她一放暑假就去找英文補習班。
還沒開學,周尤雅就開始擔心,「去到那,不知道能不能讀得好?證照是否考得過?一下子去到那麼遠的地方,不知道能不能適應?我怕她會偷跑回家……」太多的不放心,周尤雅決定自己來跟老師聊一聊。
原本太多的擔心,經過護理系導師謝美玲的分析和懿德媽媽張美雀的祝福,周尤雅終於放下心中的煩惱。多年以前曾經是慈濟的會員,因為搬家斷了線,因為女兒的因緣,讓她再度與慈濟結緣,希望志工再去收善款,她要以一分感恩心讓善再延續。
慈濟的完全教育目標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我們對這科系不懂,所以特地來了解,聽聽教授的分析!」媽媽游里芸說。從花蓮慈濟中學一路直升高中,現在又選擇慈大就讀的陳玄然,帶著爸爸和媽媽一起來參加講座。玄然考上臺北的大學,但是她決定繼續留在花蓮,選擇慈大的分子生物暨人類遺傳學系。但是,爸爸媽媽光從系名無法了解這科系所學為何?未來的出路又是在哪?

座談會中,當教務長劉怡均談「學習與教育」時,問及「誰知道選課是在幾月幾日?」畢業於花蓮慈濟高中的陳昶佑第一個舉手搶答。選擇護理系、未來要當個「男」丁格爾,被教務長稱讚很用心,一臉純真的他,笑得好燦爛。
花蓮慈濟高中今年(2016年)選擇就讀慈大的人數明顯增多,畢業生陳立樺說:「光我們班就有十幾個要讀慈濟大學。」超過三分之一的比例是來自學生和家長的信任與肯定,朝慈濟完全化的教育目標又跨了一大步。
教育是人生的大工程,慈濟大學的師長用心用愛,為天下育英才而付出。以愛與榜樣帶動品格教育,讓學生從志工服務中提起對社會的使命。不同於一般大學的慈懿會營造出家的溫馨,讓出門在外的後山學子有依靠,更是給無法親力親為的父母一股安心的力量,這也是大家有志一同選擇慈濟大學的因由。【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美宏 臺中報導2016/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