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首頁 - 慈濟入口網站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601

夫妻相隨 儉用捐車贊環保

$
0
0
就讀小學三年級時,林德成就必須負責家裡挑水、撿材、餵豬等工作,有次剁豬菜時,一個不小心,左食指遭刀砍傷,頓時血流如柱;食指上的傷疤是貧困生活的印記。

1952年林德成出生在山巒綿延、雲霧繚繞,民風純樸的花蓮縣富里鄉,初中的時候,在搭往玉里的火車上,因沒錢買車票被稽查員逮個正著的林德成初中二年級沒錢註冊被迫休學,身為家中長子,將全部責任一肩挑,從此打零工到退伍就業,賺錢幫助弟妹完成學業。

雪中送溫暖 為家不計較


隨後1976年林德成和邱秋英結婚,夫妻克勤克儉持家,妻子邱秋英非常惜福愛物,大女兒出生用的尿布是麵粉袋裁的,30年後甚至給出生的孫女用,直到現在這些尿布也都還留著。

而身為長兄的林德成,雖然積蓄不多,但是仍一手包辦了弟弟當年娶妻的花費,甚至在弟弟的房子因火災燒光光,需要重新改建時也全力幫忙,更難得的是妻子邱秋英總是非常支持林德成的決定,一點也不計較。

也由於那時夫妻倆已經進入慈濟開始做環保,面對弟弟家中失火,林德成與邱秋英更是從環保站中,將回收來的冷氣、瓦斯爐、電鍋和電扇等,整理乾淨後,載回花蓮幫助弟弟解決燃眉之急,幫助弟弟一家人快速重建家園,回歸幸福美滿的生活。

邱秋英之所以這麼支持林德成的付出,是因為想起小時候家徒四壁,遭逢八七水災,把田都沖光了,還好那時有美援的奶粉、玉米粉,還有舅舅不辭辛苦走過窮山惡水送來的米。媽媽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溫暖,曾說:「將來若是有一口飯,一定要分給需要的人。」直到今天,媽媽的話還深深的影響著邱秋英,因此面對同是一家人的小叔,身為大嫂的邱秋英當然更贊成林德成對弟弟的幫助。

為捐環保車 省下檳榔錢


雖然邱秋英總記得媽媽說過的話,但是為了照顧家庭生計,暫時還無沒法先去助人。也由於從小生活在困苦的年代,邱秋英特別珍惜物品,總是希望能在多延續物命,於是她接觸到慈濟環保站,開始到環保站幫忙處理回收物,也更是從中找到許多寶物,放眼邱秋英的家中電器及生活用品,許多都是從環保站中撿回來,整理乾淨後使用的。

1996年環保站缺開車人手,邱秋英回家後便邀約林德成一起到環保站幫忙開環保車,夫妻倆每天一起出門做回收。慢慢的林德成更是主動出來參與培訓,在培訓中的林德成很羨慕別人能有大布施的能力,也很希望自己有能力一樣付出。

這時剛好環保站裡舊環保車不堪使用,他一念心想著「只要一家人平安健康,做事順利。」他發願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要認捐環保車。於是夫妻倆更努力洗車存錢,林德成更因為守戒與發願的心,戒掉檳榔將錢省下來,經過了六年的時間,總算購買一輛中古環保車。

而這麼多年來,夫妻兩個人仍堅守在做環保,維持規律的生活,兩人每天早上三點多出門幫人洗車賺取微薄的工資,維持基本生活的溫飽,工作到下午二點結束,稍做休息,旋即馬不停蹄到處載回收,哪裡缺人,哪裡就可看到他們做環保的身影!

有一次邱秋英因為機車打滑摔倒,肩胛骨斷了三節,不到一個月,她穿著護背架又跟林德成去載回收了。又有一次邱秋英指頭腫了一個膿包,她將膿包刺破卻變成蜂窩性組織炎,才開完刀數天,她又去做環保工作。

「妳也等好了再去做嘛!為何這麼拼命做環保?」回診時醫生特別關心的提醒著邱秋英,面對醫生的提醒,但是邱秋英靦腆的回答:「我把做環保當成一種責任,一種習慣而已。」

富足的喜悅 有心就能成


2009年莫拉克風災,造成臺灣嚴重的山崩與土石流,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部落遭到滅村事件,四百多人慘遭活埋。邱秋英和林德成商議藉此機會捐贈榮董,實現助人的心,將錢布施給更需要受幫助的人,於是他們除了洗車,還承攬電力公司的清潔工作,小女兒也戮力幫忙,收工往往子夜十一點了,夫妻倆日夜不停的工作,朝目標努力前進,而大女兒更是提供部分的孝親費,幫助爸媽歡喜湊足百萬,讓他們完成心願。

認識林德成已八年的志工許秋貴說:「他固定每個星期五到景明街的環保點載回收,從不間斷,令人感動;也沒看過他發脾氣,是學習的對象。」

當年沒錢買火車票上學的林德成和家徒四壁的邱秋英,平日生活節衣縮食,做環保回收的物品,能用就用,絕對不買全新的,而攢積分毫點滴之力,除了用來布施,並不時的幫助手足,付出無所求心靈富足的喜悅,是「行善不是有錢人的權利」最佳寫照。【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陳美慧 臺北報導2016/10/20)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60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