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的巷弄裡,落日的餘暉將行人的影子拉得好長。入秋後天氣不再燠熱,有些人家搬出小椅凳聚在一起納涼閒聊,有些人家已經開始準備晚餐。方家晚餐吃得早,夕陽還沒下山,阿公就已經在廚房張羅晚飯了。
小璇陪著阿嬤在客廳裡看電視,阿嬤自從前年(2014年)「亨丁頓舞蹈症」發病後,就無法料理家務,從此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落在阿公身上。
貼心懂事 最佳的小幫手
由於父母離異不在身邊,小璇出生後就由阿公阿嬤撫養長大,雖然是隔代教養,阿公一直以樂觀正向的身教教導小璇。「不希望孩子遇到事情只會生悶氣,我希望她能把話講出來,跟我辯論也沒關係,要能溝通嘛。」阿公的期待沒有落空,小璇體諒阿公、阿嬤的辛苦,從小就是個乖巧又貼心的孩子。
「我煮了些水餃是要給她阿嬤吃的,小璇跟我說她要吃米粉;米粉是中午吃剩的,再熱一下就可以吃。」即使只是簡單的晚餐,阿公從廚房出來已是一身汗。「我會幫阿公煮飯,吃完飯也會幫忙洗碗,做得到的範圍我都會去做。」小璇一邊吃一邊表示,她可以當阿公的小幫手。

緊緊地過 祖孫歡樂相伴
曾經從商的阿公,生意做得不錯,家裡也很過得去,但是後來經商失敗,家境陷入困難;如今祖孫三人只能租老舊的房子居住,家中收入就靠阿公幫人家收成玉米。阿公說,小璇從小由他帶,所以很黏他。曾經,阿公在夜間去玉米田工作,小璇睡醒後沒看到阿公就大哭,「因為捨不得,就帶她一起去上工,有時讓她睡在田埂上……」阿公說得滿是心疼,更多的是心酸。
但後來一場車禍,阿公摔斷了腿,家中經濟從此斷了來源;慈濟接獲通報後,即刻展開關懷,這個家庭從此湧入了許多溫暖與愛。方家小小的客廳,舊有的沙發因為阿公的腳受傷後,長期睡臥在此,顯得破爛不堪。直到志工訪視後,經由善心人士捐贈,才得以換新。即使日子過得再苦,他們也緊緊地過,只要彼此相守。
「這個孩子實在很懂事,我回診時她就跟著我,到了醫院會幫我去跑每一道關卡,不知道的就主動去問人。她知道我腳痛,就拿她存的零錢,跑去藥局買貼布;後來老闆知道她的孝心,竟然也沒跟她拿錢。」阿公娓娓道出小璇的種種貼心行為,還是很心疼。

「她更小的時候,看到我生氣,就會故意噘起屁股在我眼前晃呀晃的!還說:『阿公,來打我呀!』看了就好笑,哪打得下去!」阿公笑得咧開嘴。一會,卻又隨即淡下笑容,「有時想想,這孩子是支撐我們的力量,如果沒有她不知道會怎樣?」言語中,阿公吐露出祖孫倆深情的依賴與牽絆。
打工分勞 投竹筒幫助人
客廳的小茶几也是方家吃飯的餐桌,底下放著一支竹筒,是小璇與志工吳麗姮去臺南安平區,參加祈福會拿回來的。當時吳麗姮問她,知不知道竹筒要做什麼用的?「這是要投錢用的,去幫助比我們更苦的人。」小璇很清楚地回答。「那阿公沒什麼錢,妳不能一直跟他要錢去投喔!」吳麗姮當下有些擔心地提醒著。
「一個月有兩百元,一百元投竹筒,一百元給阿公。」過後不久,小璇就到學校福利社打工,並將工讀費作好安排,除了分攤阿公的辛勞,也可以助人。她很認真地說:「因為我們都受到大家幫助,如果可以,我們也應該要幫助比我們更困苦的人。」
「阿公、阿嬤很辛苦,我要孝順他們,也希望他們都能長命百歲。」現就讀國小五年級的小璇,既純真又貼心地表達她最大的心願。【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沈雅慧 臺南報導 2016/10/30)